引言:洪公讲,“陈式的任何动作都是螺旋形的”(由此可见,自转自成螺旋,公转也成螺旋),“公转的弧线是配合自转形成的,公转不是只有弧线,而是'反S’,'S’运动,如同螺旋桨的形式”。“凡是与对方接触的任何肢体的任何部分,立刻顺着来力的方向用自转的顺逆和公转的正反随着变化方向。” 一、转关与转关技术 上述三句话内涵丰富,其中包括了太极拳的转关及其技术这一核心技法。尝试定义如下:太极拳转关,指螺旋旋向转折改变的那一时刻。转关技术,指通过螺旋运动技法施加“ 反S”、“S” 螺旋划弧运动使对方来脉动向改变的螺旋变向技术,包括转关过程的时间、方向、角度、力度的配合要求。 陈鑫前辈讲“得势挣来脉,出奇在转关”。洪公讲“来脉,指的是对方着法的劲路;转关,指的是顺逆自转和正反旋法在变化转折那个时间、方向、角度的配合问题。这是关系技击方面怎样借劲、或变为截劲的方法。” 太极拳转关之所以出奇,出奇处在于双方争胜的关键时刻,动作变化角度与时间的毫厘、分秒不差,使对方与旁观者认为必败时,却由于这一转而胜,连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觉,岂不令人拍手称奇。 由着熟而懂劲而神明,需要熟练掌握转关技术,离不开对转折的时间、方向、角度、力度等配合的把握,需要更多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太极拳转关技术是太极拳习练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下面仅就有关的基本方法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转关技术,涉及处理转关过程的时间、方向、角度、力度配合等方面,包括顺接技术和 S 变向技术。接手时,按螺旋运动原则,掌握“顺变”二字。“ 顺” 是“指顺接技术,即顺对方来力方向应用顺缠或逆缠的螺旋运动技法来施加侧向力的技术 ;“变” 是 指 S 变向 技术,转关变向时施加“ S”和“反S”螺旋划弧运动,即循“S”或 “反S ”运动路线应用顺缠或逆缠的螺旋运动技法来改变螺旋旋向的技术,是借或截的技术。方位上,可以描述为如“左-中- 右” 或 “ 右-中-左 ”等等的过程,其中的“中”即是转关,整个过程的操作技术是转关技术。形象上,俗称作“ 打对号” 或“走U形”的要诀,可谓是转关技术的形象表述。顺接技术体现的多是听劲知人的功夫,S变向技术则更多体现的是主观能动知己的功夫。 这个S螺旋划弧,是 “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过程。是按照拳的理法,用顺、逆缠法,顺对方来力切线方向划S弧线引偏,随即从相对来力的方向继续划S弧线施加反击力,力的路径基本是从哪来回哪去。过程中施加的力,上半圈以侧向力为主,下半圈以反向力为主 ;实际就是在顺来力切线方向划S弧线的过程中对每个点都施加的、起到“ 直来横拨、横来棒压 ” 作用的侧向引化力,使对方来力被引化落空后,再变反方向合力击出。 “变”的时机把握极为重要,S螺旋画弧变向的时机在于对“ 中”的把握,需要娴熟的松合引化技巧。 整个过程关键是前半圈法以螺旋的松合引化,松合的越好,引化的越彻底,使之落空的越干净。松指圆活不滞,合指自体合与合对方。引化过程的松合,要处理好肢体三节的关系,做好两头紧、中间松,形成肢体弹性的张拉整体网架结构体。两头紧不是使僵劲,而是螺旋掤劲不顶、又不丢。中间松合是发挥中节运动中枢的调节作用,应来脉所需灵活调整腕肘肩胸肋腰裆胯膝等的适度开合以对接对方的劲路,同时起到机体能量依次输送传导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蓄力和发力的节节贯穿。太极拳常讲的梢节领劲、松肩沉肘、涵胸拔背、松腰落胯、下塌外碾、力由足起等,都是为了满足太极拳螺旋运动在拳架中的对三节松合的具体要求。陈鑫讲“转关全在松肩”,讲到了掌握转关技术在实战中的一个重要经验,旨在确保使对方来脉的劲力不过己肩就被引化,以免使己方陷入被动、造成引化不灵的境地,从中也看出陈鑫前辈强调中节松的重要性。因此要注意肢体的松合,注意手指的领劲和腕部的转动,注意肘的松沉、肩的松空、胸肋的开合、腰裆的松合、膝的提落,注意两足的虚实等等整体螺旋的松合要求。松合的度,按需而松,不妄松,根据需要一节一节地调整各关节的松合,使之灵活地应对来脉的变化,该松的松、该合的合,勿使过尤不及,要把握促使对方的劲力落空, 使转关(对号或走U形)的前半圈按螺旋之法不能有丝毫顶劲和丢劲。转关动作的外在表现是有大有小的半个椭圆圈,高水平的松合在内里,外形几乎不见圈,点对点劲发焉,即引即打原地转。 由上概言,转关技术对时间、方向、角度、力度等配合的要求为 :时间是时在争、机在“ 中”;方向与角度是从哪来回哪去;力度是引化轻、合击重。 二、转关技术的运用 转关技术在基本功云手划圈中的运用。云手是在左右侧大致45° 方向划鸭蛋形椭圆圈,在两头的顺逆变化时,要松合地走出 “S”、“反S”,亦即根据来力方向用里内弧线 或外内弧线。这两个S在两头都能不顶不丢地走出来,至于用“S”、亦或“ 反S” 则视对方来力方向来选择,二者均可。以此所表现的不同,应是孟宪彬老师和刘成德老师在云手划圈出手时所表现的区别,但从拳理上看他们都是对的。 转关技术在拳式中的运用。洪公讲“在拳式中上一个动作便是下一个动作的来脉。来脉有大小、高低、斜正之分,则转关必须因势承接得恰当”。 转关技术在推手中的运用。推手时对于来脉的把握,需要具备准确判断出对方着法劲路的听劲能力,“ 争速度,在转关 ”(洪公 三字经 懂劲),引进落空合即出。接手时松合地用顺逆缠法顺接对方劲路(公转、自转旋转的切线方向)画弧,变向换劲时刻,“ ' 彼微动,已先发 ’,是' 得势挣来脉,出奇在转关 ’ 的微妙时刻 ”(洪公)。此刻的用劲方法是“借 ”、“截”二法,亦即“ 按照拳的理法,不待他的动作形成,应该借劲时 就要顺其动向而加大借法 迫使对方走的偏过而丢劲”(洪公),如顺加顺、或逆加逆,此应为“顺劲开”的 “借法” ;“应该使用截劲 就要逆其动向而迅速堵截,使其不得转变,而从这一背势变为另一背势”(洪公),此应为 “逆劲闭”的“截法”。(关于“顺劲开、逆劲闭”另有文备述) 太极拳八法的运用,无不基于转关技术,用螺旋最能体现粘黏引偏的高效率和击发的好效果。转关过程所施加的螺旋缠法,是用由顺变逆、或者由逆变顺、或者由顺加顺、或者由逆加逆的由手法、身法、步法合成的螺旋运动。八法按照转关技术“借”、 “截”二法的“顺劲开、逆劲闭 ”的用劲规律,大体可归纳为牵引和拦截两类,如掤法可归纳为牵引掤法和拦截掤法,牵引掤法的劲路就是顺劲开,拦截掤法的劲路就是逆劲闭,是掤法用劲规律的体现;同样,捋法可归纳为牵引捋法和拦截捋法,挤法可归纳为牵引挤法和拦截挤法,等等以此类推。 转关技术的掌握有一定训练之法,经过坚持不懈的专项训练,熟能生巧,以期在实战中熟练应用。运用转关技术,通过松化拿住对方的反关节也是不错的着法。通过松化拿直对方,打对方的重心和支撑点,突出太极拳螺旋缠丝劲的发劲特点,似乎更具伤害性和观赏性。【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