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稀往梦似曾见 ┃ 10月10日,林语堂生日。

 逸庐夜画 2022-01-22

今天是10月10日。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哦!10月10日有很多事情,可我不是要说别的事。我是想说:今天是林语堂生日。

从诺贝尔奖官网上可获悉:1940年,作家林语堂被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和斯文·赫定同时提名;1950年,赛珍珠再次提名林语堂作为候选人。

本文前头这张照片中,站在最中间的那位气宇轩昂的先生的右边,神情略带羞涩的清秀男子,就是林语堂。

那么,这篇文章是要说林语堂了吗?

哦!关于林语堂有很多故事,可我不是要说别的事。我是想说:关于这张照片的故事。

先说明一下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1933年毛松友在上海宋庆龄寓所摄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史沫特莱、林语堂、伊罗生合影一张。

这张照片中,站在最中间的那位气宇轩昂的先生,就是蔡元培。

照片自左至右:史沫特莱、萧伯纳、宋庆龄、伊罗生、蔡元培、林语堂、鲁迅。

照片中的七个人,大家不太熟悉的大概是那位伊罗生吧,照片上被蔡元培挡了半张脸的那位是美国记者哈罗德·伊萨克斯,他的中文名叫伊罗生。

1933年2月17日中午,宋庆龄、鲁迅、蔡元培、、林语堂、伊罗生六人相聚共进午餐,欢迎肖伯纳来沪。当时的《上海晨报》记者毛松友,接蔡元培先生通知,到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公寓里。拍下了这张照片。

查阅当天的《鲁迅日记》,鲁迅记下了这件事:“午后汽车赍蔡先生信来,即乘车赴宋庆龄夫人宅午餐,同席为萧伯纳、伊、斯沫特列女士、杨杏佛、林语堂、蔡先生、孙夫人,共七人。饭毕照相二枚。同萧、蔡、林、杨往笔社,约二十分后复回孙宅。给介木村毅君于萧。傍晚归。”日记中的“伊”,就是伊罗生。

杨杏佛那天在场,但未加入拍照。

1951年9月,为纪念鲁迅诞辰70七十周年,上海《文艺新地》第一卷第八期刊出了这张照片,但照片上只有剩下5五个人,林语堂和伊罗生均被涂去。此后全国各地报刊刊出的这张合影,都是“五人照”。

在与鲁迅合拍过照片曾经出现在同一个画面的人中,林语堂是最倒霉的一位。同鲁迅的三张合影,他均被涂改过去。

其他和鲁迅合过影被涂掉的人物还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李济和曾是鲁迅的学生、后来担任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员的孙福熙。

此类涂抹不仅出现于面世的《鲁迅》影集,那个时代出版的很多书籍中都采用了这样的做法。

下图这张照片,也是那天照的。萧伯纳过于雄伟,把鲁迅和蔡元培对比成两边的矮小陪衬。可是看气场,鲁迅力压中间的大个子。蔡元培独立一隅,气势也不弱与于人。倒是萧伯纳,反倒流量出一点迁就的意思。

那么,这篇文章主要是说照片背后的故事吗?

哦!关于这张照片上藏了很多故事,可我不再多说别的人。我是想说:关于拍这张照片的摄影师。

这张照片的注解是:“1933年毛松友在上海宋庆龄寓所摄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史沫特莱、林语堂、伊罗生合影一张。”

哦!好像明白了,这篇文章从林语堂生日说开来,经过了这么几个转折,原来逸庐是要说说毛友松。

毛松友名仿梅,字松友。1911年10月15日生。再过5天,就是他的诞辰了。

毛松友是衢州江山大桥镇人,大桥镇在民国时为浙江省江山县仕阳村。他在江山县立文溪小学高小毕业后,1924年8月考进衢州浙江省立第八中学。在中学里,毛松友1925年加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经毛振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的革命活动积极分子之一。

毛松友1928年就读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是沈从文和徐志摩的学生,吴晗和张兆和的同学。

毛松友毕业时,中国公学董事长蔡元培亲笔写了一幅立轴送给他,其诗云:“飞观霞光启, 重门平旦开。北阙高箱过,东方连骑来。” 校长马君武也亲笔书赠“学然后知不足”的字幅相励。

毛松友毕业后任《上海晨报》记者。1935年在《黑白影集》杂志上发表《新闻摄影概论》一文,这是我国最早系统探索新闻摄影的论文。

1949年毛松友调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工作,拍摄了100部科普幻灯片。1950年6月,毛松友调到新华通讯社工作。参与国家重要会议和全国性重大活动的拍摄工作。后因伤调任新华社业务专刊编辑,参与负责《新闻摄影》月刊。1952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毛松友著《新闻摄影》一书。

1961年1月,毛松友调山西省任首届中国摄影学会山西分会副主席,并兼任太原市图片社主任。1965年12月,中央成立第二轻工业部时,部里正筹备赴法国巴黎举办首次"中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急需制作宣传画册,这样毛松友被调回京到该部工作,经过2个多月的准备,终于拍摄印制了《中国工艺美术品》大型画册空运到法国巴黎。

2000年毛松友安详谢世,享年90岁。

2017年12月,在衢州江山贺村镇耕读村,建成开馆一座文化礼堂特色展馆:毛松友摄影作品展馆。

那么,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毛松友的故事吗?

哦!关于毛松友自然还有更多传奇,可我不再多说。我是想说:毛松友所曾就读的浙江省立第八中学。

关于浙江省立第八中学,逸庐忍不住要钩起旧史:

浙江省立第八中学创办于1902年,即清光绪二十八年,初名衢郡中学堂,1911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第八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八中学校,后又更名为浙江省立衢州初级中学、浙江省立衢州中学。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清末维新变法"废科举、兴学堂"思潮的推动下,时任衢州知府世善奉命兴办衢郡中学堂,范凤书为总理,校舍在原求益书院。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学堂迁入正谊书院。

衢州的书院源远流长。最早就有东汉名道龙邱苌在龙丘九岩山设立精舍。其后千年,书院绵延。

鹿鸣书院:位于衢州市区县学街,县治北面。1788年即清乾隆五十三年,衢州知府谢最淳于原西安县学东创建鹿鸣书院。先后多次修葺,到了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改为求益书院。1902年就地创建衢郡中学堂。

正谊书院建在衢州府所在的峥嵘山麓,即府山上。原本是衢州府学,1708年即清康熙四十七年,知府杨廷望将普润庵改建而成。因院内有白莲池,故名“爱莲书院”。

1745即乾隆十年,知府胡文溥重修爱莲书院。易名“正谊”,意取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硕儒邵晋涵曾任山长。光绪年间,知府解煜、林启扩充诸生膏火。孝廉冯一梅、明经吴子弓相继任山长。衢州知府洪思亮题给吴子弓的“敦品力学”匾额,后来“敦品力学”成为衢州一中的校训。

清代有意抑制书院的思想发展,逐步使之官学化。顺治九年明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十一年清廷正式明令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规定书院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至乾隆年后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到了1901年即光绪二十七年,颁发《钦定学堂章程》“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之诏令。衢州的书院历史就此结束。在正谊书院原址迁入1902年新创的衢郡中学堂,拔贡叶师蕴任总理。民国后,衢郡中学堂改为浙江省立第八中学。

1950年2月,浙江省立第八中学从府山迁至县学街新址。1954年,浙江省立第八中学改为"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衢州一中由此而来。

逸庐家祖旧宅即在府山之下,我的祖父是衢州一中创办者的女婿。只是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的古宅院,于今早已不存。

1852年清咸丰二年,孔子后裔创办儒家学堂尼山小学。1950年初,因衢州建军用机场需要,尼山小学迁至我家旧宅院的北部,更名为衢县人民小学,1992年8月复称为市尼山小学。整个旧宅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完全被拆之后,原址所在的石板古街整体改造之后,起了一片整整齐齐的仿古徽式建筑。

尼山小学系逸庐家母先祖所创办。2003年尼山小学迁到长竿街23号。然而尼山小学这个新址,又是家母祖上旧宅院的所在地……

正谊书院的府学塘,塘以校名。民国《衢县志》“巻二·坊巷”称:“府学塘,通明坊内”。明清时面积约5000平方米。1902年新组建的衢郡中学堂迁府学内后,为适应新教学运动,将府学塘填平作了操场。

2000年,作为府山公园一个景区,对府学塘原水域重新开发,重挖了2200平方米左右的爱莲池,筑小岛、建楼阁、长廊、亭榭、石桥,环池遍植花木、芳草。岸线曲回,流水蜿蜒,鱼影灵动、碧荷轻柔。

只是风景再美,已然不是旧时模样,已然不见旧时人家。

唉!你看这篇文章绕得真是……这下才仿佛有点了然:本文好几个神转折,原来逸庐是想要说这些。

下面这张照片,是林语堂的日常。百年之前的民国大师风度如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