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3】

 AB向往神鹰 2022-01-22

儿科

先天性脐不闭合症

[病案]高某,男,初生四天。1978年3月28日就诊。出生后即见肚脐裂开一桃大之洞,腹内肠物向外突出,四周肌肉未能闭合,某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发育不全,又因婴儿体弱无法修补,断为不治之症。

[治则]补气养血,收敛生肌。

[方药]用淡盐水洗净肠脐及周围皮肤后,先涂蛋黄油(鸡蛋黄熬成的油)一层,再撒布一层糯米细粉,并用乌梅90克洗净蒸熟去核捣如膏状敷脐部,外用敷料绷带裹紧包扎束,每隔二天换一次。与此同时令其母先服逍遥散,继服八珍汤加淮山药、黄芪共5剂。六天后检查见脐口已缩小如枣大,周围新肉增生,又过五日竟愈合如常人。(见《新中医》1983年第6期)

[评析]此例仿古人育皮之法,以收内外兼施之效。方用蛋黄油有化腐收敛生肌之功。《中国医学大辞典》曰:“鸡蛋油对诸疮破烂或不收口者,搽之大有神效。”乌梅酸涩辛温有酸涩收敛之效,二药相伍共奏生肌长肉之功。其母先服逍遥散调理气机,继则服八珍汤加味补气养血有利母乳增生,利于乳婴患处的愈合,方法简便,获得奇效。(李祥云)

尿从脐出(脐尿管瘘)

[病案]王某,女,1个月。1970年11月10日初诊。出生五小时,即发现近脐部衣服潮湿,未知何故。出生二十四小时后下胎粪,而未见小便,尿布亦未见湿,只见脐部衣服湿润,自后每日衣服(近脐部处)潮湿7~8次,而始终未见小便,曾求治于多家医院,均未见疗效,乃求中医治疗。证见面色萎黄,形体不丰,口唇淡红,舌正苔薄,指纹淡红。腹部不胀,余无异常。见尿布敷于脐部。

[治则]温阳利尿。

[方药]漂白术3克,猪苓3克,建泽泻4克,白茯苓4克,生黄芪4克,桂枝1克。嘱每日1剂,连服7日。并另取上方1剂研末,调滑石粉30克,装入一小布袋内,置于脐部,用宽绷带紧绑脐周。服药2剂后,尿已从前阴排出,脐部未见浸湿。检查其脐部所敷之药仍很干燥。药已对症,再守原方,内服外敷。用药十四天,脐尿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原方再用一周。现该孩体健如常,已上学读书。(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1期)

[评析]现代医学认为此症属先天发育不良而出现脐尿管瘘。中医有关医书无脐尿记载,乃根据《内经》理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从病史中得知患儿母亲孕期多病,致小儿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故采用温阳利水之剂,取桂枝温经通阳,助膀胱气化,白术、生黄芪健脾益气,以培后天之本,猪苓、泽泻、茯苓利尿,诸药合用有通调水道。温阳利尿,下输膀胱之功,再配合外敷药,以增强疗效。(马荫笃)

新生儿破伤风(脐风)

[病案]舒某,男,生后七天。1963年6月17日就诊。患儿足月顺产,于就诊前一日发病,口痉不能吮乳,全身肌肉痉挛,阵发性抽搐,约40分钟发作一次,啼哭,唇暗红,关纹青紫,舌红苔薄,凡轻微的刺激(如声、光等)均能引起抽搐,此古称“四六脐风”。

[治则]攻毒平肝,祛风镇痉。

[方药]蜈蚣1条(重约五分,微火焙黄)。全蝎3克,僵蚕3克,蝉蜕3克,白芍3克,钩藤6克,防风3克,薄荷3克,甘草3克,排风藤6克,五匹风6克。连服3剂后,抽搐次数减少,全身肌肉痉挛已较缓和,但仍不能吮乳,大便三日未解,苔薄微黄。再用上方加大黄3克,枳壳3克。连进2剂,抽搐停止,痉挛缓解,渐能吮乳而愈。(见《中医杂志》1965年第8期)

[评析]本病系脐带感染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抽搐,多由旧法接生造成。解放后,大力开展新法接生,本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少数农村与边远地区仍有发生,本方古称撮风散,为治疗脐风的有效方剂,临床上可加减运用。(马荫笃)

夜啼

[病案]刘某,女,1岁3个月。1977年2月6日初诊。患儿第二胎足月顺产,自断乳半年来每于夜半2时许至达旦哭叫不已,烦躁不安,哭甚常伴呕吐痰涎,溺赤,经多方求治,服中西药未效。现患儿来就诊时见面稍红,环口青,唇红,舌尖略红、苔微黄,指纹青紫。

[治则]平肝清热,除烦消滞。

[方药]钩藤12克,蝉蜕6克,象牙丝12克,茯苓15克,谷芽10克,白芍6克,麦冬6克,淡竹叶6克,冬瓜仁12克。服1剂即能安睡至天明,服上方3剂后感喉中有痰,继用清肝健脾化痰治之:钩藤9克,蝉蜕6克,茯苓15克,象牙丝12克,谷芽15克,麦冬6克,生苡仁12克,川贝母5克,蛇胆川贝末1支(冲服),服3剂病痊愈。随访二年未见复发。(见《罗元恺医著选》,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评析]小儿夜啼有寒有热。患儿夜啼已半年,详察脉症为邪热乘心,肝热痰滞,故用平肝清热、除烦消滞之法,方中钩藤、蝉蜕、象牙丝、白芍、麦冬平肝解郁,清热除烦,茯苓、谷芽、冬用仁健脾消滞化痰,使脾旺而滞自消,淡竹叶清热除烦,凉心利尿外透风热,标本兼顾,即取速效。(李祥云)

蚕豆黄

[病案]苏某,男,2岁。1972年3月2日初诊。昨日患儿吃生青蚕豆,今日发热,腹痛,呕吐,小便短赤,尿色呈酱油状巳半天。检查:体温39℃,神智不清,皮肤口唇苍白,巩膜淡黄,右肋下可触及肝脏约2厘米,诊断为蚕豆黄。

[治则]养阴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生地15克,茵陈30克,黄花草30克,狗脊9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煎汤频服并给予维生素B12肌注。服药1剂后神智清醒,巩膜黄染已减退一半,尿转清,次日再服1剂,病情愈。患者在1973年、1974年两年均因吃青蚕豆即发病,每服该方皆愈。(见《新中医》1980年第3期)

[评析]蚕豆黄是吃蚕豆所致发,中医认为系湿热内蕴之故。方中生地微苦寒,养阴生津,清热凉血,茵陈苦微寒,清热利湿退黄,黄花草甘平利湿退黄;狗脊补肝肾、祛风湿,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全方配伍,养阴清热,利湿退黄而治愈,治疗蚕豆黄一般服本方1~3剂均能治愈。(李祥云)

伏卧睡

[病案]徐某,男,5岁。1980年7月10日诊。炎夏恣食冷饮,渐见面黄肌瘦,倦怠乏力,口渴欲饮,食入即吐,便溏腹胀,睡喜伏卧,某医以消导药不效,继进驱虫药,反增腹痛。舌苔腻,脉沉细。

[治则]温中燥湿,健脾助运。

[方药]党参6克,干姜6克,枳实6克,茯苓6克,炒白术5克,川朴5克,丁香3克,草果3克,炙甘草4克。3剂后,精神好转,呕吐消失,睡时已不伏卧,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3剂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

[评析]此病尤以小儿为多,或伴腹痛、腹胀、纳差、便溏等症状。根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的论述,伏卧当是脾胃虚寒,故治以温中燥湿、健脾助运之理中汤加减见效,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善后而愈。(吕志连)

晨笑症

[病案]刘某,男,7岁。1977年4月28日初诊。患儿4岁时某晨突发哈哈作笑一症,醒后又如常人,以后每月均有数次发作,曾诊断为“癫痫”,给予鲁米那、大伦丁及中草药等医治三年无效。现患儿每日天明前定时发生喜笑,笑时常四肢摇摆,每次发作时须强力制止,否则笑至15~60分钟不等,醒后不知此事。胃纳不佳,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精神萎靡,舌质淡尖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则]补气,养心,安神。

[方药]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当归9克,僵蚕9克,炒枣仁12克,茯神12克,龙齿25克,炒远志6克,炙甘草6克。服药2剂,晨笑稍止,药已中病机。上方加枸杞子12克,熟地12克,又服数剂病愈。随访三年未复发。(见《新中医》1983年第6期)

[评析]《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掉散而不藏。”过喜能耗散心气,心神涣散,正气不足,可使心病患为笑疾,治疗应补气养心安神,方中党参、黄芪补气,枣仁、茯神、远志、龙齿可安神镇静,当归养血,僵蚕祛风,熟地、杞子滋补肾阴,使与心阳相交,心肾交则安矣。(李祥云)

喜笑症(癔病)

[病案]朱某,男,7岁。]973年5月11日初诊。患儿于3月6日晨起床后突然大笑,约2分钟而止,隔30分钟以后又复如此,止之更甚,一日夜竟发作50多次,夜甚于昼,经用镇静催眠之方治之,收效不大。患儿发作时喜一阵笑一阵,两眼直视,小眼角发红,口咬手指衣物,数分钟后似稳静入睡,约20分钟后忽然惊呼,面红目赤气粗,口角流涎,又喜又笑。患儿腹微胀,有灼热感,大便时溏时干,臭秽难闻,小便短赤,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治则]清热,泄火,安神。

[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9克,珍珠母30克(先煎),琥珀9克(先煎),竹茹9克,大黄4.5克。服2剂,药后4小时入睡,发作次数减少,一日一夜共发21次,口角流涎亦减,上方加人工牛黄3克(分二次冲服),药后腹泻二次,精神转佳,服药6剂后喜笑止,基本愈。为巩固疗效,将上方两剂为料研细末,每日三次,每次3克,患者愈。(见《新中医》1977年第4期)

[评析]《灵怄·经脉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心中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闷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本病例以喜笑不休为主症,故重在治心。方中黄芩,牛黄清心包之火,珍珠母,琥珀宁心安神,大黄、竹茹、生石膏清脾胃之热,全方清热泄火安神,故取得疗效。(李祥云)

失语症(一)

[病案]尹某,男,8岁。1980年3月初诊。患儿于一月前因爬树不慎而跌落,头先着地而致昏迷,送县医院诊为颅脑挫伤。收院经西医治疗,一月后病情好转,惟有失语未愈,转中医诊治。检查:患儿表情痴呆,眼转不灵,不能言语,舌强不伸,藉开口器视舌,见舌质青黯,苔腻,脉沉涩。

[治则]活血通窍,涤痰疏络,少佐扶正。

[方药]半夏6克,茯苓6克,天竺黄6克,郁金6克,陈皮3克,竹茹3克,枳实3克,甘草3克,红花3克,菖蒲3克,全蝎3克,琥珀1克(分2次吞),人参9克。每日1剂,分4次服。服4剂后语出声,纳增,表情如常人,目情灵活,神识转清,但舌欠灵。虽药已应病,但清窍未尽通,正气未全复。仍宗前方续服4剂后,意识清楚,舌已灵动,语言清晰,目可视,耳可闻,面色红润,予健脾益气药3剂,以资调理巩固。(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8期)

[评析]舌质青黯,脉象沉涩,是为血瘀,痰血凝滞终因痹阻经络。故用温胆汤加天竺黄直搜邪实,清热涤痰利窍;以红花、琥珀活血化瘀,使气血和畅,痰不凝滞,以菖蒲、郁金清心开窍,全蝎搜风解痉通络,人参益气,诸药相伍,则邪去正复,言语如常。(黄宣能)

失语症(二)

[病案]杜某,女,8岁。于1964年2月6日开始发热,出皮疹,疹后二天抽风。此后即不能说话,呕吐蛔虫2条,饮食难进。并发为支气管肺炎,喉炎、脱水,经西药治疗后好转,但遗留失语和吞咽障碍。治疗未效,改中医治疗时失语和吞咽障碍已二十余天,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无汗,双目、牙关紧闭,神志时清时昏,呼吸微弱,有痰鸣,脉沉细无力。

[治则]镇肝熄风,掺湿化痰。

[方药]蝉蜕4.5克,制半夏4.5克,僵蚕3克,陈皮3克,天麻2.4克,胆南星2.4克,蝎尾1.5克(醋泡炒,研末,冲),黄连1.5克,木通1.5克,甘草1.5克,硃砂1.5克(冲)。2剂后,吞咽障碍稍减,神志稍清,口流痰涎。改方为:制半夏6克,麦冬6克,茯苓12克,橘红4.5克,石菖蒲4.5克,胆南星3克,蝎尾3克(醋泡炒,研末,冲),生甘草3克,枳实2.4克,石斛9克,生地9克,生姜60克(捣汁,冲)。3剂药后吞咽障碍基本消失,口流痰涎大减,仍不能言,脉舌同前。仍以初诊时方药加减治之。药后神志全清,口流痰涎极少,唯失语未除,故改方为:党参6克,生地6克,玄参6克,茯苓9克,陈皮4.5克,白术4.5克,木香1.5克,炙草1.5克,槟榔3克,焦山楂3克,焦麦芽3克,神曲3克,石菖蒲3克,蝎尾1.5克(醋泡炒,研末,冲),柴胡0.9克。药后失语除,诸症已除。一年余随访四次,其智力、说话等其他活动均无异常。(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11期)

[评析]此病乃是出疹期内壅热毒过盛,加之禀赋不足,风邪外入,两邪相合,发为急惊风。经西药治疗后,病势大减,但气阴已伤,故又呈现邪衰正虚的局面,出现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故以先祛其邪,而后扶正祛邪的方法,方选五虎追风散、二陈汤、增液汤、正舌散加减,使邪气去,正气复,正常功能恢复,故病愈。(黄宣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