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人谈书法,谈笔法、谈技巧、谈创新的多,但很少人注意到墨法,加上现代墨汁,对于研墨的讲究谈得就更少了!有现成的墨汁为什么还要选择研墨呢,接下来引用古人的论述力求用简短的一篇介绍清楚! 墨的讲究
古人认为好的墨锭应该有以下八个要素: 坚硬如玉石,黑得像漆,拿在手里不觉得沉,磨出墨汁没有混杂,浓得像云雾,光亮像镜子,表面有油一样的光泽,闻起来有兰花一样的馨香。 研磨的讲究
王羲之《书论》对研墨有过这样的论述,研墨的时候要将墨锭与松树结疤一同研磨,久久磨不动的才算是好的。至于为什么要和松树结一起研磨,后人的推测可能是因为松树结有松脂,磨出来的墨更有油光感。
明代费瀛曾在他关于大书的论述中对研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磨墨的轻慢,要戒急戒燥,急燥用力磨出来的墨“胶泥难书”,以个人磨墨的经验来看,这样磨出来的墨颗粒较大,书写起来墨迹不光润显得粗糙。而轻慢磨出来的墨较温润细腻。所以费瀛认为磨墨得找性格“平素安详耐性”的人来磨。我们现在没条件配专门的磨墨童子,那只能是自己动手,在磨墨时注意心平气和、轻慢有耐性地研磨。 研墨的具体方法
古人研墨方法,少注往研台上注水,磨墨用的水不要隔夜的。用拇指配合中指、食指拿墨锭,轻轻用力往下按然后长距离的推磨(也有用顺时针转圈的方式),磨的墨汁不要太浓,浓了书法时会有阻涩感不顺畅,也不能太淡,太淡写出来显各没有神彩。磨好墨要用单独的器皿盛着供书写用,但不要放太久和隔夜。 不同书体对墨的要求
用墨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书法对墨的浓淡枯润有不同的要求,楷书用墨可以显得干些但不能太燥。行书草书则可以燥润相杂,用润墨取妍美感,用燥墨显险俊。浓墨运笔时笔有阻滞感,墨汁干燥则显枯笔。其中注意干与燥是有区别的,干是指磨墨时水少,燥个人从句中理解应该是少水的程度。水多且墨黑则显得润。 蘸墨的讲究
普通大小的字,笔毫三分着墨不要整个笔毫都着墨。写大字时则要”濡染“使笔着墨后有”淋漓“状态,具体方法则是像船篙入水,使墨汁从笔尖进入笔毫,让笔毫吸满墨汁。 希望这一篇下来您对古人选墨锭、研墨、用墨有个大概的了解,这就是为什么真正书法家都讲求研墨,而不是用墨汁,因为研墨更能体现一个书家的性情,观赏者才能从中看出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像我们今天吃饺子一样,手工饺子和机器包的饺子吃起来味道总是有些许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人情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