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人问我: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音乐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而西方是七个音? 这个问题有问题!是对中国音乐不了解造成的问题。中国音乐不是使用五个音,西方音乐也不是七个音,大家都是使用十二个音作为音乐的音高材料,只是使用十二个音的方式不同。 中西一样,一般十二个音不是直接拿来用的,而是先通过调式组织起来。 中国古代音乐是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为基础组成的调式。还有带有清角或变宫的六声调式,更有带清角与清羽;变宫与变徵或清角与变宫的七声调式。说实话调式领域比西方音乐复杂丰富。 五个音的调式怎么使用十二个音? 比如五个音整体移高五度,就会减少一个音高,增加一个音的音高。如cdega五个音会变成gabde五个音,这就是转调。同理向下移低五度也会增加一个新的音……多转几次会用完十二个音的,当然现实中很少转那么多,那么远。 另外一种增加五声调式中音的方式是变音,比如c下方加B音或者降B音作为经过音或辅助音啥的了,上方加个降d音、降e音啥的也是同理,通过这种方式的话,五个音都可以增加相邻的几个音,可以用到十二个音。 单说音高材料,中国音乐的十二律是古代音乐中使用的十二个绝对音高,其间是半音关系,称为十二律。 他们的音名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西周时期的黄钟律为350-370赫兹,有专家持反对意见,并根据出土的曾后乙编钟测音发现,以大c为512赫兹为主调,证明黄钟在c调附近。根据唐代的遗留的玉尺计算管律,黄钟接近现在小字一组的e,而宋代以上古铁尺为律,算得黄钟却在e#音,元朝,明两代根据记载黄钟基本在小字一组的d音处。 如果黄钟为小字一组c,则中国古代十二律和西洋音乐十二绝对音高的对应关系为: 黄钟_大吕_太簇_夹钟_姑冼_钟吕_蕤宾_林钟_夷则_南吕_无射_应钟。 _c1___#c1__d1___降e1__e1___f1___#f1__g1___降a1__a1___降b1__b1 其中排在奇数位置的黄钟、太簇……称为六律,排在偶数位置的大吕、夹钟……称为六吕,所以十二律又统称“律吕”。 西方音乐刚才说了一般也有十二个音,也基本是通过调式来组织,但基础的调式是七声调式,如最常见cdefgab是大调式,他们也会通过转调和经过音、辅助音等方式用到十二个音。 音乐就用十二个音吗?抽象的说乐音的话,差不多是,十二个音会八度移动,音乐常用的是A2到c5一共88个音。 注意每个音在不同的环境,调式,和弦中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换个地方音就华丽变身,不再是过去的自己!所以不能生硬理解就88个音。 另外每个音受不同乐器,音色,节奏,响亮度等影响,都会是不同的…… 比如钢琴、古琴、打击乐演奏同样的音高,是同一个音吗? 在过去音高材料本身,不同国家、地区有不同律制,也就是确定音的高度的方法不同,实际上即使同样名字音高也不同,音高因此有很多。 现代国际上确立了标准音,基本都用十二平均律的情况下,音高材料基本就是88左右个了。 当然,民间音乐和二十世纪实验音乐有微分音的存在,微分音是过去最小音高距离——半音再分成四分之一,六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音,那样音的数量就更多了。 抽象的音高材料本身中西方没有很大差别。但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差别就比较大了。就像同样是石头木头,中国能盖起故宫,法国能盖凡尔赛宫,英国能盖威斯敏斯特教堂。 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审美,在于文化,不在材料本身。中国人自古追求和谐,中正,淡泊……音乐也是如此,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不强调尖锐的半音,不突出不协和的三全音,旋律婉转流畅,行云流水,飘逸灵动。 最后,以上说的是乐音。音乐中不仅使用乐音,噪音也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噪音的数量就无穷了,大体也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类。 中国音乐对噪音的使用艺术性是极高的,比如《老虎磨牙》《鸭子拌嘴》等打击乐作品全是噪音,但音乐形象鲜明,表现力,感染力都十分强烈,是出色的艺术品。 也现代中西方音乐家也都十分注意噪音的力量,比如现代音乐中打击乐十分突出。传统的乐音乐器也在开发噪音的部分,比如小提琴、吉他敲击面板,码外拉奏,暴力拨弦等。。。二十世纪初期西方也开始出现“噪音主义”的音乐,强调噪音的表现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