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版《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大道废,焉有仁义

 龙潭今语 2022-01-22

  

还原版《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全文如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
六亲不和,焉有孝慈。
邦家昏乱,焉有正臣。

本章前两句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上段,后三句对应王弼本第十八章。本章文本前两句以王弼本为底本,后三句以楚简《老子》为底本。

本章是“对立面始终存在”在分析问题中多角度反复运用的典型实例。“大道废,焉有仁义”属于“音声相和”的范畴,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其中“大道废”是原因,“有仁义”是结果。“音声相和”的确切含义千百年来一直在被误读,其真正含义实际上是在表述一切因果关系。“音”指物体发出的声音,而“声”指人们听到的声音,故音声所指是同一事物,彼此必然有应有和。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因果本是一体两面,这是一切因果关系的共同特征。

而“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则属于“有无相生”的范畴。“六亲不和”与“孝慈”互为正反,既为正反,必然共生共灭。因此,“六亲不和”并不是产生“孝慈”的原因,而导致“六亲不和”的元凶依旧是“大道废”。正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才有人间不平。有人锦衣玉食,又有人饥不果腹,同一血脉,也不乏天壤之别。于是人们为利益而争,王室火拼,兄弟反目,父子情仇,长幼相欺。若社会平等,贫富相当,人们无从攀比,争无可争,则天下将一片祥和。

“六亲不和”与“孝慈”好比树叶的正反两面,彼此共生共灭,这是“有无相生”的基本特征。而“大道废”就好比树木的根,没有这个根就长不出这片叶。从这意义上讲,“大道废”又是“音”,而“六亲不和”与“孝慈”则又都是“声”,这是“音声相和”与“有无相生”的区别所在。分析解决各种问题,要将“有无相生”与“音声相和”加以区别,对症下药。老子的“大道废”剑指不平等的制度设计,老子解决天下无道的方法是将这棵树连根拔掉,于是“六亲不和”与“孝慈”同时消失。而儒家的解决方案则如同让树叶一面长另一面不长,在老子看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是儒道之争的本质所在。

本章较为常见的误读是混淆了树叶正反两面的关系,以及树叶与树根的关系。一种误读认为,正是因为“大道废”、“六亲不和”,才更需要讲“仁义”、“孝慈”,这是典型的以儒解老,是让树叶一面长另一面不长。另一种误读认为,既然“大道废”了,又怎能还有“仁义”?这是对“对立统一”原理缺乏认识,认为“不仁不义”可以独立于“仁义”存在,也仍然是树叶只长一面不长另一面。还有一种误读认为,是因为“不仁不义”导致了“大道废”,言外之意,儒家的“仁义忠孝”是治愈道德败坏的灵丹妙药,这无异于在说树叶长出了树根,逻辑之荒唐不堪一击。

“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原理是老子构建其思想体系的两大基石,也是区分“以老解老”与“以儒解老”的试金石。一旦确立以两大原理为出发点,老子思想的解读就再也不能天马行空,肆意发挥,而必须经得起两大原理的反复检验。本章就是一个极好的实例,“以儒解老”认为“仁义孝慈”可以解救社会道德沦丧,但在“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原理的照妖镜下,其自欺欺人的逻辑不攻自破。两大基本原理虽然极其简洁,但却决定了老子思想的解读只能是唯一的,终结了千人千面的老学怪相。

现象与本质,治标与治本

老子通过运用“对立统一”原理,揭示了治标与治本的根本差异,指出无论是“仁义孝慈”,还是“忠君爱民”,它们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其反面的存在,因为正反共生共灭。解决任何问题,要以因治果,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铲除,方能永绝后患。老子认为,不仁不义,六亲不和,不过是社会现象,其本质是社会制度不公,贫富不均。儒家试图通过宣扬“仁义孝慈”化解社会矛盾,是治标不治本,而儒家又刻意回避事物本质,是因为制度不公是其自导自演的结果,一切都是儒家推崇等级社会所造成的恶果

从老子思想出发,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恪守道的“公平公正”原则,构建以平等为基础的道德社会,废除王权等级制度。儒道之争并不在于看问题角度不同,处理问题方法不同,而在于价值体系不同,归根结蒂是对“公平公正”原则的取舍不同。“重为轻根,清为噪君”,“清清为天下定”,这个“清”就是“公平公正”,是真正能保天下以太平的灵丹妙药。“夫我有三宝,寺而保之。一曰滋,二曰佥,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既是道治理宇宙的准则,也是老子对“公平公正”的具体诠释,又同时赋予了“天下有道”以确切的内涵。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开篇两句是“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的対举,旨在说明天下有道,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天下无道,硝烟四起,民不聊生。老子采用了他惯用的以点带面的修辞手法,以“却走马以粪”这一画面,烘托出太平盛世的天下美景,莺歌燕舞,丰衣足食。而“戎马生于郊”则以大战前的紧张氛围,渲染出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尸横遍野,断壁残垣。

“却”,退去,这里表示放弃。“走马”,是以行走的马代指行军打仗,仍然是以点带面的手法。于是,“却走马”意味着没有战争,天下太平。“以粪”,以即用,这里指从事;粪指给庄稼施的肥,是以粪代农事,又是以点带面。“却走马以粪”就是,天下太平,老百姓弃军务农。“戎马生于郊”不难理解,就是兵临城下,大战在即。戎马代指大军,在城郊安营扎寨,也还是以点带面。生,出现。

通过“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的对比,老子向人们揭示,天下是否有道,实际上体现在人们政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就可以清晰地判断天下是否有道,正所谓一叶知秋。这一方法为下文的展开作了充分铺垫。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
六亲不和,焉有孝慈。
邦家昏乱,焉有正臣。

这一段显然是针对儒家宣扬仁义孝慈的批判。儒家的创始人并非孔子,儒家思想的源头来自周礼,周朝开国元勋周公旦是当之无愧的儒家先驱。周朝初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周文王的四公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周公摄政的第六年(前1039年),制礼作乐,将仁德的理念融入国家治理,建立了一整套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这便是传世的周礼。周礼是政教一体的顶层设计,缜密巧妙,无所不包,就内容而言 ,涵盖天子封国建制、朝聘官制、礼乐兵刑、赋役财用、宫室车马、冠婚丧祭、服饰器用等 。而这一体系设计的指导原则就是儒家思想,所以,周礼是集儒家思想于大成的经典之作。

周公是周人中真正的思想家,他认为仁德才是天下所归的大本,于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弘扬明德慎刑,以礼治国。周公的改革造就了周朝早期的盛世,不仅激发了生产力,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巨大发展,《诗》《书》《礼》《乐》《易》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结晶,儒家思想也在同一时期形成了其早期的理论体系。如今传世的《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可以视为后人对周公所作周礼的系统总结。“三礼”虽不是周公原著,但却再现了周公这一巨大工程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涵。《诗》《书》《礼》《易》充分体现了周公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

老子这里提到的“仁义”、“孝慈”、“正臣”,更多指向以周公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体现为周礼及其所维护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制度,就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其特征是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合二为一。周朝的宗法制度又是与分封制融为一体的,由此造就了严格定义的等级社会。等级社会与老子所坚持的“公平公正”原则水火不容。贯穿整部《道德经》,老子对周王朝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主张废除周王朝等级制度,代之以道德治理,这在“上德不德”和“小邦寡民”两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正臣。”这段文字是对上文的承接。“故”楚简《老子》写作“古”,“古”通“故”。帛书甲乙本和北大汉简也都以“故”字开头,表明老子原文中这段文字是对上文的总结,这也是还原版将传世本两个章节重组的重要依据之一。传世本将这段文字作为独立章节,而删除了开头的“故”字。传世本没了前两句作引导,老子本章关于“有道”与“无道”的政论焦点因此而变得模糊。

这段文字是对“有道”与“无道”的进一步阐述,旨在阐明周公所缔造的整个政治体制和道德体系违背了道的“公平公正”原则。老子旗帜鲜明地表明,“大道废”是一切社会乱象的根本原因。“大道废”就好比树根,“邦家混乱”好比树干,“不仁不义”、“六亲不和”、“乱臣贼子”又好比树叶的一面,而“仁义”、“孝慈”、“正臣”不过是树叶的另一面,儒家试图通过推行“仁义孝慈忠正”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显然是以标治本,终不可长久。真正有效的治理方法是将这棵树连根拔掉,重植一棵树,构建人人平等的道德社会。——“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焉”,这里起到了强调因果关系的作用,作“于是”解,不作疑问代词“哪里”解。“焉”,楚简《老子》写作没有“宀”的“安”,读作“焉”,表示“乃”或“于是”。楚简《老子》中“焉”的类似写法及用法还有:“势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焉平太。”“信不足,焉有不信。”这两个“焉”字也都作“于是”解,可作为本章解读的佐证。传世本删去了“焉”字,导致解读这段文字时会出现颠倒前后因果关系的情形。

庄子对周礼极为深刻的批判

古往今来对周礼的批判当属庄子最为犀利深邃。庄子在《德充符》中以寓言的形式对周礼作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对周礼的本质作了极为深刻的揭露。

《德充符》的首章,庄子虚构了一个叫王骀的人,受刖刑而被砍去了脚,无法站立,但在鲁国讲学却十分火爆,热度不亚于孔子。王骀其实就是周礼的化身,无脚不能站立,象征着周礼建立在不平等制度之上,无法站稳。但周礼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人们竞相前往聆听王骀讲学,虽然王骀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听的人却心领神会,“虚而往,实而归。”将周礼对人们的教化描绘的栩栩如生。

传统庄学历来将王骀视为道家典范,认为王骀“形残而德全”,是道家道德追求的至高境界,而孔子对王骀的顶礼膜拜则成了他对道家思想的崇尚,甚至有庄子假借孔子的影响力提升道家形象的说法。如此荒谬的逻辑居然也无人质疑,千百年来,以讹传讹,至今流行于庄学。这是题外话。

这则寓言中,庄子以孔子与其学生对白的形式,通过孔子之口道出,周礼是一部完整的顶层设计,它将宗法制度、典章制度与伦理道德巧妙地融为一体,用伦理道德捍卫了宗法制度,又用典章制度强化了伦理道德。实践中,周礼则是通过道德弘扬和行为规范,令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将规范固化为习惯,又将习惯积淀为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如此,宗法制度便能如鱼得水,长盛不衰。

庄子进一步指出,周礼的道德基础是天命论,天命解释了一切制度不公,而天命又恰恰成了儒家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的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就是要人们用灵魂去拥抱以天命所代表的等级制度。儒家道德体系的构建,用天命捍卫了不平等制度的正当性,有效地维护了宗法等级制度。

人们为什么要接纳等级制度?孔子的回答是天命,然而在庄子眼里,儒家的天命论却显得苍白无力。庄子指出,孔子对天命的论证都是在以天命说天命,自我循环,形成了逻辑坍塌;孔子对不平等制度的辩护无非是在说,周礼代表了正义,而正义意味着服从,没有为什么。

本章勘正说明

  1. 1. 相关章节重组及其依据

本章由王弼本《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上段,与王弼本第十八章重组而成。重组的依据总要有三点:

其一,王弼本第四十六章上下两段主题互不相干。上段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其主题是论天下有道与无道。下段为“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为足,常足矣。”其主题是论知足与不知足的利弊。前者是社会属性,后者是个人属性,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很多人在解读本章时并不关心上下两段是否有联系,只是简单地将两者割裂开来理解。释德清试图将两段的逻辑加以衔接,认为君王的贪得无厌是导致战争的因素,高亨似乎也采纳了这一视角。然而,这与老子“小邦寡民”一章中的论点是不相符的。老子的观点是,战争的根源不在于君王是否贪婪,而是根本就不该有王权,消灭战争的根本出路是消灭王权和国家,实现大社区自治。所以,如此解读有违老义。

其二,王弼本第十八章揭示了“无道”的社会特征,楚简《老子》的表述为“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正臣。”而王弼本的表述为“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楚简本较王弼本句首多出个“故”字,而这个“故”字,在帛书甲乙本和汉简本中也都存在,直至汉晚期的版本才消失。这表明第十八章在老子初本中并非独立章节,前面应该有一段相关论述,本章仅仅是相关论述的结论。

这段相关论述应该与第十八章的结论“无道”有关,而第四十六章上段恰恰是关于“有道”与“无道”的对比,两者在逻辑上贯通一气,互相承上启下,义理明晰,思想内涵完全符合老子的理论体系。纵观《道德经》全篇,第四十六章的开头段落,也没有更为合适的章节与之衔接,而第十八章的结论,套在别的章节上也找不出更合适的配对,两者在老子原文中本为一章在逻辑和义理上都有强大的支撑。

其三,楚简《老子》中,“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为足,常足矣”写作“罪莫厚乎甚鹆,咎莫险乎谷(裕)得,过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亘足矣。”且上文并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一段,暗示王弼本第四十六章原本就不是一个章节,系后人重新编排后才成了一个章节。

而楚简本中上述“三莫”恰恰对应了“欲将取天下为之”章中的“圣人三去”,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相比较,王弼本则将“三莫”(“罪莫厚乎甚鹆,咎莫险乎裕得,过莫大乎不知足。”)改成了“两莫”(“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致使这种对应关系不复存在。至此,王弼本第四十六章上下两段的归宿都相应得到了落实。这为王弼本第四十六章系后人误读而错编成一章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基于上述三点,还原版对王弼本的相关章节作了重组。

2. 版本校勘即关键字校定

以下是还原版与九个有代表性的版本的文本比较。楚简版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一段。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还原版)
天下有道,□ 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帛书甲本)
□ □ □ 道,卻走馬 □ 糞。無道,戎馬生於郊。(帛书乙本)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産生於高阝。(汉简本)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王弼本,严遵本)
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河上公本,范应元本)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播。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傅奕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此句,除傅奕本“糞”作“播”外,其余各版本基本一致,其中一些版本“却”作“卻”,“卻”是“却”的古字,义为“退去”。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此句,帛书乙本缺“天下”二字,当为抄写遗漏。汉简本“戎馬生於郊”作“戎馬産生於高阝”,“産”当系衍文,“高阝”系“郊”之讹。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 邦家昏乱,焉有正臣。(还原版)
古大道發,焉又(身+心)義。六(木+辛,斤)不和,焉又孝孳。 邦家緍 □,焉又正臣。(楚简本)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知快出,案有大僞。 六親不和,案有畜兹。 邦家(問+心)亂,案有貞臣。(帛书甲本)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 知慧出,安有 □ □ 。六親不和,安有孝兹。 國家(問+心)亂,安有貞臣。(帛书乙本)
故大道發,安有仁義。 智慧出,安有大僞。 六親不和,安有孝兹。 國家捪亂,安有貞臣。(汉简本)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王弼本。严遵本)
大道廢,有仁義。 智惠出,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河上公本)
大道廢,焉有仁義。 智慧出,焉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貞臣。(傅奕本)
大道廢,有仁義焉。 知惠出,有大僞焉。 六親不和,有孝慈焉。 國家昏亂,有貞臣焉。(范应元本)

此段文字,楚简本与其他版本的差异主要有三点:(1)句首是否有“故”字;(2)句中是否有“焉”字;(3)是否有“智慧出,焉有大僞”一句。

(1)句首是否有“故”字:

楚简本、帛书甲乙本和汉简本均以“故”开头,楚简本“古”为“故”的简写,而各传世本均无“故”字。在这表明老子原文此段文字之前有上文,“故”引出结论。传世本因将此段文字独立出来成为一章节,而将“故”删除。还原版将上文恢复,并保留了“故”字。

(2)句中是否有“焉”字:

“焉”,楚简《老子》作无“宀”的“安”字,义为“于是”。后人将其读作“安”,这是帛书乙本和汉简本“安”的来历。帛书甲本“安”作“案”,“案”当读作“安”,义为“焉”。传世本中,傅奕本前两句有“焉”,而后两句无“焉”。范应元本则将“焉”字置于句末,成了语气助词。“焉”在此起到突出前后因果关系的作用,是老子对“音声相和”的举例说明,应当保留。还原版从楚简本保留了“焉”字。

(3)是否有“智慧出,焉有大僞”一句:

除楚简本外,其他版本均有“智慧出,焉有大僞”一句,写法略有不同,“智慧”帛书甲乙本分别作“知快”和“知慧”,范应元本作“知惠”,河上公本作“智惠”。“知”古通“智”,“惠”古通“慧”,“快”当系讹误。楚简本并无“智慧出,焉有大僞”一句,可以推断,此句晚出,系战国之后被添加。

学界对“智慧出,焉有大僞”是楚简本脱漏还是后人添加观点不一,彭浩、廖名春、陈锡勇等认为是后人抄漏,这是对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缺乏认识。“智慧出,焉有大僞”与老子价值判断不符,老子思想的唯一价值判断是“公平公正”,既不推崇也不反对智慧,上文对此有详述。基于此还原版将此句删除。

此外,楚简本此段文字中出现了多个生僻字及一个残字:

“废”,楚简本作“發”,“發”通“廢”。“有”,楚简本作“又”,“又”通“有”。“仁”,楚简本作“上身下心”,读作“仁”。“亲”,楚简本作“从木从辛从斤”,“左为上木下辛,右为斤”,象征辛勤劳作的果实,读作“親”。(楚国小篆中“亲”与“新”的写法不同,“新”的写法是“左为上立下木,右为斤”,象征砍掉的树木上长出了新芽。)“慈”,楚简本作“孳”,读作“慈”。“昏”,楚简本作“緍”,读作“昏”。“乱”,楚简本字残,但仍保留了上端,裘锡圭认为残留部分与楚简《老子》“其安易持”章中的“乱”字写法一致,裘说可从。

最后,帛书甲乙本、汉简本和传世本中还有几个字与楚简本写法不同:

“孝慈”,帛书甲本作“畜兹”,帛书乙本和汉简本作“孝兹”;“畜”于文义不通,当为讹误;“兹”当为老子本字,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沿用了本字,“兹”读作“慈”。而上文提及的楚简本“孳”的写法,已是战国后人的改写,但这种写法未能流行,逐渐被“慈”的写法所替代。

“邦家”,除楚简本和帛书甲本外,其他版本均作“国家”,是汉以后为避刘邦名讳而改。

“昏”,帛书甲乙本均作“問字口下一心”,当为“昏”的异体字;汉简本作“捪”,亦读作“昏”。

“正臣”,帛书甲乙本、汉简本、傅奕本和范应元本均作“貞臣”,而王弼本、河上公本和严遵本则作“忠臣”。“正”当为老子本字,义为“公平公正”。“貞”有“正”之义,亦有“忠”之义,后人因“貞”通“正”而改本字,汉以后又因“貞”通“忠”而改为“忠”字。“忠”更契合儒家的忠君思想,与老子的“公平公正”已是不同概念。还原版从楚简版原字。

附一:王弼本《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附二:王弼本《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为足,常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