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机越来越不扛揍?因为炮弹更大了啊呀喂

 墨林聊天 2022-01-23

前几天有位读者小老爷和墨林讨论,说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以前的战斗机挺扛揍的,反倒是现代战斗机越来越不经打了,墨林一细想,好像还真是这回事。二战时候的老飞机,天天上去打仗,回来不带几个弹孔都不好意思说今天出去了,但是现在呢,飞机上随便哪个零部件出个故障都要赶紧返航,生怕回不来似的。

不耽误回家

出现这么个情况,墨林觉得吧,大概能从三个方面去找原因。

首先一个是从自身的角度。从战斗机的结构上来说,现代战斗机的“敏感部位”比以前多得多,“敏感部位”在飞机上占的范围也大得多。

在二战之前的时代,战斗机上的重要部位,除了发动机,就是油箱,机载设备也有但相当少,大部分战斗机的后机身,看起来很长,但其实除了几根用于操纵尾翼的连杆或拉索以外,基本就是一个框架加蒙皮,里面空荡荡的啥都没有,这些部位挨上几发子弹,充其量打断几根框架,只要不伤到主承力结构和操纵拉索,对飞机的飞行并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危害。下图是P-51的剖视,可以看到主机翼之后,只有位于机身腹部的滑油冷却器是重点部位,其余都是电台等部件,即使被打坏了,对飞行没有直接的影响,当然也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

P-51主要部件分布

对应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大概画出P-51飞机上,关键部位的分布区域,可以看到也就这么点儿。

反过来看现代飞机,后机身整个全被发动机占据,喷气式发动机本身就比活塞式的大,被弹面积自然更大,关键喷气式发动机的叶片还特别娇贵,稍有点硬东西就能打个稀里哗拉,发动机不工作飞机自然飞不了;另外就是现代喷气式飞机的机载设备虽然更多更丰富,但飞机对机载设备的依赖程度无疑也更高,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很多部件的损伤都可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或难以保持功能的完整性。下图是IDF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到关键部位的分布几乎遍布整个机身,前机身的雷达、座舱和电气设备、中机身的油箱和进气道,后机身的发动机等等,和这些部位不能说一发炮弹不能挨,但挨上了注定不好受。

IDF内部结构

第二个方面是空战武器。早先的武器,12.7毫米口径机枪算是大的,20毫米机炮在二战之前和之中也并不多见,而今天的战斗机的航炮口径基本以20毫米起步。下面是各种航炮弹径的对比,不用过多说,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差别。另外大口径炮弹除了口径大以外,弹头一般是可以爆炸的,并不只是一个实心疙瘩。

各种口径弹药对比

更重要的是,现代空战,航炮已经退居次要位置,空空导弹的威力则更上一层楼,空空导弹起物理杀伤作用的战斗部,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杆式战斗部,一类是破片战斗部。破片杀伤的机理和航炮弹类似,通过高速飞散的碎片撞击飞机机体造成物理损伤,但破片的密度远高于航炮弹丸,破坏关键部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杆式则有所不同,是通过高速飞行的杆件对机体形成切割效果,被击中了那叫一个酸爽。下图中是用一架F-16B在地面上进行的杆式战斗部破坏效果试验,可以看到机身从中间被切为了两截。实战中因为攻击条件不会太理想,可能达不到这样显著的效果,但也绝对够喝一壶的。

杆式战斗部破坏效果

第三个方面,可能还来自于对平时和战时两种状态的理解。平时在训练中为了保证飞行员的人身安全,有可能当出现危及飞行的故障时一般都会返航,民航客机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战时其实又是另外一回事,现代战机在战场上带伤返航的也比比皆是,其实并没有那么脆弱,特别是一些担负近距支援任务的攻击机,如A-10、苏-25这类,由于经常要直接面对地面各种轻重火力,机身上挨两下是经常的事,这样的飞机一般会特别注重发动机等重要部件的容损性,同时对机体结构、座舱、发动机、油箱,以及与飞行相关的关键部位和设备等等都会特意加强防护,也因此显得特别皮厚肉糙,以色列还有把断了一边机翼的F-15飞回来的案例。

这样也能回来

这个也差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