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集编前编后(诗歌评论)•吴仕钊•

 三江文学 2022-01-23

*诗歌自序评论*

三本​诗集编前编后

*吴仕钊*



一、《文海识萃》代前言

        最近,在电脑上把过去写的一些文字,分类编辑了三个小册子。
        一本是《文海识萃》,主要是与文友们曾经在微信上交流有关诗歌的讨论问题,也有关于“什么是诗”的对话,诗学教育和诗词改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姑且叫“评诗品词对话”;第二部分起名未“文学现象刍议”,包括对襄州文学的体认和寄语,在微信上与重庆、洛阳、襄阳三地文友关于文学的交流与对话,活跃在保康、枣阳、宜城、老河口等地的半官方半民间的一些微信群的情状透视;第三部分是“品读散文札记”;第四部分是“采风思考拾趣”,主要是襄十随神四个地区文友民间活动交流的点点滴滴。

        一本是《常兴散文集》,另一本是《常兴诗集》。
编辑这三本集子的初衷,不是为了累牍出版,图个什么名分,而是为了相对集中,说明一些问题,阐释一些观点,释放一些个人关于文学思考的信号。
就诗词方面,说到较多的是用通俗文字书写现实生活,小事入诗,口语诗和口语入诗的思考,诗词在不断改革中前进,古风与律诗的分野,现代诗歌一百年的回望等;就文学现象和文学实践活动,包括文学采风,文学交流与分享来说,主要着眼于文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实践。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赏析,着力在语言艺术的学习与借鉴,从中吸收一书营养。
      《常兴散文集》和《常兴诗集》,都分别在目录前有小文作为编辑说明,权作代序或絮语。我曾经用“还文债”来调侃自己坚持写作,虽为戏谑,然也是一种精神动力。“文债”无所谓有,完全是自己背负的。养成写作的习惯,坚持用文字书写生活,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坚持释放正能量的一种社会责任。生活在继续,书写在继续。生活的现代时与书写的现代时共振,构成生命的乐章,其旋律昂扬向上,是我在文学路上不断追求的。


二、《常兴散文集》编辑整理中的絮语

        收集在这本《常兴散文集》中的文字,原来打算分为《散文随笔(家乡情愫)》和《言论杂感时政》《赋体篇什》三个小册子的。在初步篇什相对集中的过程中,在微信上晒出,意在征求行家里手的意见。有文友说,散文是个大概念,是后来从国外引进的说法。其实,在中国古代没有严格区分什么是单纯的散文,什么是赋体文字,什么是言论杂感,什么是随想小品的。
这位文友你说的非常对。古代的散文,即散行的文字,与分行的诗歌相对而言。其中包赋体文、随笔、散文和报告文学等。我在1983年曾经写过《试论报告文学与散文分家》,发表在吉林大学《文艺理论研修》期刊上。

        只是现在,有些人士喜欢分说,这些相对的所谓“文体”也只是人们的习惯说法,分不分,都是散行书写的文字。我在整理中也在做随时的调整,包括单元标题,都有商榷的空间。定无定论,分未定分。把大体相近的文字收拢在一起,把风格相近的文字集中一块,只是一种相对集中的方式,便于读者体察作者的心路历程。

      本集子大体分为“散文漫笔”“赋体文字”“言论杂感”“随想小品”四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原先打算用“涢水河畔遐思”“净明老街忆旧”“我的养父养母”“念及家乡味道”几个小的部分,突出“家乡情愫”的。后来,在整理中略去,统在“散文漫笔”中了。后面几个部分的文字,除“赋体文字”外,也没有严格的区分,也有交叉的。总之,分与不分,也没有实际的意义,无论任何形式的文字,都是书写出来表达思想情感和认知态度的。一些篇什曾经由多个微信平台或公众号推出过,还有些篇什保留在我的Q空间,也许有的文友浏览过,有些篇什时没有公开过的。这次,一并结集献丑了。
水平所限,一个人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也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对文字进行打磨,粗糙的很。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之所以把这些粗糙的文字呈现出来,是表明作者贴近生活坚持写作的态度和实践,是表达与文友在文学路上,共同追寻文学梦想的心声。让我们通过这些文字,在向着文学光明的道路上前进时共勉。


三、《常兴诗集》寄语

这部《诗集》,实际上不叫“诗集”。因为,有些看来,只是分行的文字,只是率性而为的书写。把它们集合起来,是为了检阅这些年来自己对于诗歌包括古风诗体的思考过程。同时,也是向文友们展示坚持写作的心路历程,昭示以写实为主要手法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曾经在网络上,微信中,对什么是诗,古体诗词也是在不断自身变革中前进,以及诗学教育等,发表过不成熟的意见(详见《文海识萃(文艺评论及采风拾趣)一书》),也曾与一些文友对此开展过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教科书上的东西,还是要有所坚持的,只是在实践中要有所创新发展。

        集中在这个小册子中的所谓诗集,大体上把它分为“率性放歌”“时态物语”“小事入诗”“生命赞歌”“逝者挽歌”“应景和诗”(临时划分,在编订中再斟酌)等几个小的单元,只是相对于划定一个阅读单位,便于读者思考。
在平常的书写中,曾经写过一些诗歌,也包括在读到文友的诗行后,用诗歌形式评诗品诗讨论诗歌。由于另有一个小册子是专门集合文艺评论类的文字的(详见如上书),故而,这本小册子中,就没有收集“诗歌形式评诗品诗讨论诗歌”的诗句。

        岁月如歌,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歌声,有欢乐的,有悲哀的;有奋进的,也有低沉的。所以,本册子中的诗歌,既有高调热烈的,也有低调思考的。“诗与远方”,一般是指理想的生活,而我理解为是“诗言志”的一种表达形式,虽然与高晓松当年发明这个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思维有距离,虽然有违因此句触动了心灵的很多70后、80后朋友的想法,但我还是坚持用诗来书写生活的本真,坚持古人“诗言志”的初衷。

——原创作者:吴仕钊

     作于:2022年元月



作 者 简 介

        吴仕钊,笔名:常兴,籍贯随县。文学硕士,退休多年。当过民办教师,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团、宣传部、党校有过工作经历。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家词典》有介绍。

        近年主要从事国学研究,在春秋战国文化、诗经文化、佛教文化和红楼梦诗词研究方向着力。著有《外国文学自学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慈悲大洪山》《伍子胥传》等专著,由出版社公开出版;自编文集有《宣传工作耕耘录》《文海拾零》《重温诗经(十五国风注释古今文对译)》《重温诗经(大雅小雅注释古今文对译)》《家国情怀话写作》《文海识萃(文艺评论和采风拾趣)》《常兴散文集》《常兴诗集》《常兴庚子年文牍》《常兴庚子年诗笺》等,在微信网络上与文友们交流。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编 辑 部

​社   长:李不白
副社长:马虹玲

总   编:玲  子

副总编:孙亚青

            马玉兰

主   编:马虹玲

艺术总监:李培焱

责任编辑: lingzi

作品审核:李晓兵

设计制作:梦  吟

文稿校对:王维新

高级顾问: 衣  非

特邀顾问: 周  渔

投稿邮箱:

3036913545@qq.com

主编微信:

lz13435128089

​~~~~~~~~~~

欢迎关注识别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名家美文欣赏

三江文学古诗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