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自序评论* 三本诗集编前编后 *吴仕钊*
一本是《常兴散文集》,另一本是《常兴诗集》。
只是现在,有些人士喜欢分说,这些相对的所谓“文体”也只是人们的习惯说法,分不分,都是散行书写的文字。我在整理中也在做随时的调整,包括单元标题,都有商榷的空间。定无定论,分未定分。把大体相近的文字收拢在一起,把风格相近的文字集中一块,只是一种相对集中的方式,便于读者体察作者的心路历程。 本集子大体分为“散文漫笔”“赋体文字”“言论杂感”“随想小品”四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原先打算用“涢水河畔遐思”“净明老街忆旧”“我的养父养母”“念及家乡味道”几个小的部分,突出“家乡情愫”的。后来,在整理中略去,统在“散文漫笔”中了。后面几个部分的文字,除“赋体文字”外,也没有严格的区分,也有交叉的。总之,分与不分,也没有实际的意义,无论任何形式的文字,都是书写出来表达思想情感和认知态度的。一些篇什曾经由多个微信平台或公众号推出过,还有些篇什保留在我的Q空间,也许有的文友浏览过,有些篇什时没有公开过的。这次,一并结集献丑了。
集中在这个小册子中的所谓诗集,大体上把它分为“率性放歌”“时态物语”“小事入诗”“生命赞歌”“逝者挽歌”“应景和诗”(临时划分,在编订中再斟酌)等几个小的单元,只是相对于划定一个阅读单位,便于读者思考。 岁月如歌,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歌声,有欢乐的,有悲哀的;有奋进的,也有低沉的。所以,本册子中的诗歌,既有高调热烈的,也有低调思考的。“诗与远方”,一般是指理想的生活,而我理解为是“诗言志”的一种表达形式,虽然与高晓松当年发明这个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思维有距离,虽然有违因此句触动了心灵的很多70后、80后朋友的想法,但我还是坚持用诗来书写生活的本真,坚持古人“诗言志”的初衷。 ——原创作者:吴仕钊 作于:2022年元月
吴仕钊,笔名:常兴,籍贯随县。文学硕士,退休多年。当过民办教师,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团、宣传部、党校有过工作经历。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家词典》有介绍。 近年主要从事国学研究,在春秋战国文化、诗经文化、佛教文化和红楼梦诗词研究方向着力。著有《外国文学自学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慈悲大洪山》《伍子胥传》等专著,由出版社公开出版;自编文集有《宣传工作耕耘录》《文海拾零》《重温诗经(十五国风注释古今文对译)》《重温诗经(大雅小雅注释古今文对译)》《家国情怀话写作》《文海识萃(文艺评论和采风拾趣)》《常兴散文集》《常兴诗集》《常兴庚子年文牍》《常兴庚子年诗笺》等,在微信网络上与文友们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