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一位美国汉学家的奇幻交流

 aobaodingding 2022-01-23

大约八年前,我在美国西雅图。

一个当地华人朋友带我去参加了一次聚会。聚会的组织者是一位美国汉学家,年纪不大,四十岁左右。

聚会就在他乡下的农场,没什么餐食,只有奶酪、火腿、点心、水果,只有酒很丰富,十几种。但乡下房子面积都大,客厅加上露台,足以装下二三十人。

我的语言远未达到可以自由交流的程度。朋友告诉我,这种聚会每两周一次,都是汉学家尼伯特组织的,也主要邀请当地华人和做汉学研究的同行,是一种随意的社交方式,当然尼伯特先生组织聚会更多的目的是和华人朋友交流东方文化。

果如朋友所言,尼伯特先生的农庄装饰得很有东方情趣,也收藏了不少东方艺术品。可这些东西禁不得细看,第一,潘家园的地摊货不少,有价值的中国藏品不多;第二,日本的东西远多中国的。这让我有点儿疑惑,尼伯特到底研究的是汉学还是日学?从收藏品看,他至少对中国的器物文化似乎并不那么精通。

文章图片2

之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和尼伯特有了一番交流,而他的一些观点让我震惊了。

首先,对于自己的收藏品,尼伯特坦言,来自日本藏品远多于中国。因为在他看来,全球的汉学研究最深的,就是日本和美国。日本研究得早,泛围更广,所以在美国大学汉学博士答辩,必然由一位日裔导师主持。而很多大学里,汉学研究者必学的外语是日语,对中文的要求没那么严苛。

之后,尼伯特告诉我了更神奇的事,他每年要往返日本多次,参加各种汉学研究的会议,但他竟然从来没到过中国!一个汉学家没来过中国?这事儿怎么听起来都有点儿玄幻,而尼伯特的理由却很充分。

文章图片3

他有点自豪地告诉我们,全球中国艺术品收藏最多的,并非中国的博物馆,而是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哈佛博物馆、斯坦福博物馆,当然,日本的收藏也很丰富。而要论中国古文献收藏,日本绝对是全球第一。他作为侧重于艺术研究的汉学家,美国和日本的研究资料就足够了。

对他这种闭门造车的研究方法,我当然不敢苟同,就问他是否与旅美的中国学者有交流,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新的观点和资讯?

尼伯特点点头说道,当然,研究汉学,中国学者的观点可以作为引证,但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角度和研究方法。

这话表面上严谨而谦逊,但我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也从他的表情中说话语气里感觉到了某种不屑。

文章图片4

于是,在之后尼伯特和其他人的闲谈中,我听到了很多让我震惊的“学术观点”。比如,在他的认知中,唐、元、清这些朝代根本就不属于中国的范畴,中国的涵盖范围仅限于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比如,他认为儒学就是宗教,《论语》就是东方的《圣经》;他认为中国文化在南宋崖山已被彻底摧毁,其后的多次重建都偏离了本源,相反中国文化中的部分精髓被日本传承了下来等等。

道不同不相为谋,语言的障碍可以克服,观念的障碍则意味着冲突。

我之后转为和同在邀请之列的华裔交流,却发现受邀对象里,中国的留学生不少。我的朋友告诉我,尼伯特的聚会,有个重要功能是为他招募助手,多的时候有二十多人,因为他要翻译大量的中文书籍和资料,他的中文水平安全不足以支撑。

当然这些助手是要付工资的,这也是他找中国留学生来帮忙的原因,不过,尼伯特在这方面背后有金主,很多美国企业、非盈利性基金都给他提供经费支持,否则,学校的工资如何能支撑他的收藏和研究?

这时,我终于明白,在美国,汉学家是门生意,他们写的除了要出人头地必须的论文,其他大部分都是软文,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东西都如此。

文章图片6

美国汉学还有一点传承了东方文化,那就是师徒制了。

朋友告诉我,要想成为一个汉学家,必须有师承关系,你的导师是谁?你的导师在汉学领域的地位,活动能力,背后的金主都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前途,所以这行业要自学成才还出人头地几乎不可能,为啥几乎很少有成功华裔汉学家,按理说在文化、语言、传承上他们更有优势,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混不进那个汉学的圈子。

几年以后,有一次逛潘家园,认识了一个小店主。在他店里,我忽然看到几件东西非常的眼熟,似乎就是再尼伯特农场中瞻仰的收藏。和小店主的一番交流,印证了我的感觉,美国的汉学家们是古玩行的重要客户,而他们也只要高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