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壕吏》中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呢?

 慢老师 2022-01-23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小时候学杜甫的《石壕吏》,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杜甫在那个晚上,没有被抓呢?

最近又冒出这个问题来。于是就向在网上向大家请教。最为有代表性的,就是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的回答,因为当时杜甫是官,是华州司功参军,一个小吏自然不会抓当官的去服劳役的。

司功参军是什么官呢?是掌一州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听起来是个挺厉害的官职,但杜甫是从左拾遗的官职上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的,左拾遗不过正八品,这个司功参军应该还要低一等,大约是从八品了。不过官再小也是官啊,差役自然不会去捉官了。杜甫自己的诗中又有“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似乎坐实了这个答案。

然而这个回答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一个当官的,晚上投宿,当然是应该在驿站,而不应该在一个村户啊。而且,像杜甫这样同情底层百姓的诗人,遇到石壕吏半夜捉人的事情,居然不仗义执言,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杜甫不站出来,要么他突然怂了,要么他知道,就算他站出来,也不会改变这家人的命运。

这就要说到唐朝的兵制。唐朝一开始承隋制,是府兵制。府兵制又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简要地说,就是国家把土地按人头分给百姓,百姓就有义务为国家当兵。平时就是农民,农闲时候训练,但是国家一旦征召,就要出来当兵的,当兵的装备,骡马、战刀、战袍、被褥、炊具、工具(绳子火石之类)以及最重要的粮草都要自行准备,而其他物品例如盔甲、长矛、弓箭等则是由官府统一配发。正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因此普通的自耕农或者贫民是根本无法支撑的,有人戏称为“骑士老爷”(因为这就和西方中世纪骑士差不多了。)但是到了唐天宝年间之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逐步瓦解,府兵制就被募兵制取代了。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石壕吏》发生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按理这个时候应该是募兵制了。募兵制就不该随便抓人。当然,也有可能这个地方还有府兵制的遗留,然而这家“出入无完裙”的人家,应该也不是“骑士老爷”的家庭了。况且被抓去的老妇并没有准备自己的装备,就是这样空身去了。

当时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要补充兵力,就顾不得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直接抓人当兵,甚至是“半夜”抓人当兵,(大概怕白天抓不到人,半夜总归在家睡觉的。)可见社会已经到了混乱之极了。(正如杜甫这个当官的,已经没法去驿站投宿,要借宿在村民家里了。)在这样的混乱社会中,杜甫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我的网友@月隐寒霜 是诗人,便从诗人的角度分析,视野又不一样了。他认为,杜甫并不是事件的亲历者,只是事件的写作者。杜甫要是在现场,无论如何不会袖手旁观。他经过石壕村,听老翁说起这件事情,感慨当时战争的惨状,对他们深深同情,为了将这个故事写得更加生动,就把自己也放进去了,这在诗歌的处理中,是常见的手法。读诗不能处处落实,当历史书读,而是要看到作者所写的“情”,在这首诗中,就是安史之乱中战争对百姓造成的伤害了。

不知各位看官,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