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及其他——《香雪》备课札记

 慢老师 2022-01-23

回顾讲《香雪》中的几个得意之笔:

大山:

小说中刚开始提到大山,是这样的:

从前,台儿沟人利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变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请注意“命令”“虔诚”两个词,这时候的大山,像一个威严的长者,控制着整个山村,而村民,除了听从这种命令,不能做其他的,也不想做其他的事情。

再一次提到大山,是在香雪刚刚踏上回程的路: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悉悉索索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这时候,大山是让人害怕的。香雪的这条路恐怕也不好走。这里可能也是一种暗喻,“出走”,对于香雪而言,也是伴随着未知,伴随着恐惧。

接下来是这样写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 月亮原来是这样的! 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这里,把大山比喻成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大山好像是在保护着香雪,保护着这个村庄。同时,香雪好像重新发现了大山,一连三个“原来是这样的”,即带着兴奋和喜悦,也透露出“走出”能够重新发现故乡的寓意。

最后,当香雪和姑娘们呐喊欢呼的时候,大山是这样的: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这时候的大山,被年轻的姑娘们感动了,感动的是“出走”的勇气,对未来的追求,小伙伴的情义,以及面对崭新世界的憧憬。

作者赋予无言的“大山”以人的形象,并不仅仅是从修辞的角度考虑,也暗示这古老的山村对未来的接纳。台儿沟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改革开放就是那辆火车,中国正从闭塞、落后、贫穷的山村中走出来。

另外,我还讲了这一段: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可以穿起花棉袄了,凤娇头上别起了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有些姑娘的辫梢还缠上了夹丝橡皮筋。那是她们用鸡蛋、核桃从火车上换来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那些眼熟的、常跑这条线的人们,似乎也忘记了台儿沟的姑娘。

这一段的冲突很值得品味。台儿沟的姑娘们精心打扮自己,“花棉袄”“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夹丝橡皮筋”,拿出自己最好的“行头”,想方设法要成为城里姑娘。作者还把她们写成了“部队”,“武装”“整齐”“接受检阅”,好像在等待“首长”莅临一样,充满了仪式感。但是天太冷了,火车是“叹息”“冷漠”,火车上的人完全不在意台儿庄的姑娘们,没有人“瞥一眼”,可见台儿庄是可有可无的,是不值得关注的,对这些旅客,是毫无价值的。

这个冲突,和香雪因为贫穷被盘问和嘲笑一起,构成了“出走”的动机——摆脱贫穷,活出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