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论语》:《学而》第八章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第一篇《学而》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àn)改。”

    孔子在这一章讲如何成为“君子”。孔子多次提到“君子”,每次说起“君子”时的侧重点会不一样。“君子”和“小人”到底是怎么来的?今天来讲讲最初的来历,这又要讲到古代的宗法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家族的血统和爵位都是由大宗来继承,对国家来说,就是“国君”;对家族而言,就是“家君”。“君”的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其余的次子、庶子,不能继承血统和爵位,只能为臣下。这些人还是比一般老百姓有地位,他们就是诸侯、大夫、士人。《孟子离娄上》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的就是这些诸侯、大夫、士人的后代,经过数代之后,也逐渐变成平民。平民一般来自于这些小宗,所以被称为“小人”。

     最开始的君子和小人,只有身份地位的差别。但是身份地位的不同,就决定了他们的拥有社会财富不同,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也不同。那些君子们,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程度越好,修养越高。而小人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修养相对来说就变差。在孔子的年代,君子就代表着道德修养高的人,小人代表道德修养相对比较差的人。

这里的“君子”即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孔子告诉弟子怎样成为道德修养高的这种人。为什么孔子在第八章要提到君子?这也是和前面相联系的,前面讲到“弟子”要如何做才能达到“仁”,其实做达到“仁”的行为,就是成为“君子”的过程,所以孔子在这里对“君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是指庄重。“威”是指威严。“不重则不威”的意思是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好,到了这里问题就来了,“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被后世滥用,那些宿儒、饱学之士,都板着个脸,一副不近人情的样子,他们认为这是按孔子的规则来做事。这就错得很离谱了。首先这个“重”是自我尊重,不是道貌岸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塑造庄重的形象。前面第六章和第七章都讲了“弟子”的修行之道。不管是“事父母,能竭其力”,还是“事君,能致其身”,都是尽心竭力的去做每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言行去带动周围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别人自然会尊重你。

豫剧大师常香玉曾拒绝了价值百万的广告,她认为豫剧是国宝,不能用它来赚钱。她用自己的积蓄为志愿军捐了一架飞机,为下岗工人和失学儿童捐款,她是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谁又不真正地尊重她呢?

在讲第一章的时候,我提到我囿于“才子”的身份,为领导、亲戚、朋友写了很多的文字材料。当我为之困扰的时候,我是这么抱怨的“你才是才子,你们全家都是才子!”现在回过头来想,根源应该是在我自己身上。当别人第一次把他们的材料交给我的时候,我是很乐意去做这个事的,既然要得到虚名,就要付出实际行动。当我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去满足别人的需求的时候,已经超过了“竭其力,致其身”的范畴,这就是“不重”,没有好好地尊重自己,自己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满足别人的需求之后,当然是身心俱疲。

“学则不固”,“固”一般的解释是坚固。学习就不坚固。我认为这里还可以商榷。前面讲努力成为君子的人首先要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树立威信,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既然是君子,这里的“学”应该指前面已经学过的“为仁”之道(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思想价值观已经有了根基,又怎么会随意坍塌?“固”应该作“固执”解,好学的人容易犯的错误是把师傅讲的话作为教条,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前面讲过“学而时习之”,学问是要用来实践的,又讲有些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道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所以“学”则“固”反而是不正确的,要坚持真理,但不囿于章句句读。君子的学问应该是内方外圆,与世界和谐相处。我认为,“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学习不要偏执己见,要多方学习印证和改造自己的“道”。

湘潭人杨度,在王闿运门下学了三年的帝王术,想找明君施展才华。在戊戌变法期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主编《中国新报》,发表《金铁主义说》,主张君主立宪。从清末到民初,杨度思想变化,反对共和革命,后来又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随着袁世凯倒台,他的君主立宪救国理论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1922年,杨度在上海加入国民党。在长期与共产党人接触后,他的世界观有了根本的转变。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的批准,成为秘密党员。

站在后来人的角度看,杨度思想数度发生变化,有人认为他人品不佳,“谁红跟谁走”,但他不过是那个风云动荡年代的一个缩影。他最初学的是帝王术,本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学。他通过不断学习,追求真理,成为“君子”。在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申请入党,找到了他的君子之学,这才真正做到了“学则不固”。

“主忠信”,就是以忠信为主。“忠”是对事而言,“信”是对人而言。想要成为君子,忠于职守,信守承诺,是一定要做到的。

楚国攻打宋国睢阳,宋向晋国求救。晋国派大夫解扬去宋国传达命令,说晋军已经开拔,要宋人坚守城池。可是,解扬在路上被楚人抓获,楚王威逼解扬对宋人说晋国不会来救宋,解扬假意答应了。当他登上楼车后却喊道:“我是晋国的大夫解扬,我国大军即将来救宋国,很快就会到了。”楚王大怒,认为他不守信用,喝令将解扬推出去斩首。解扬面无惧色,理直气壮地答道:“我根本没有失信,作为晋国的臣子的我如果取信于你楚王,必然失信于晋国国君。”楚王听后怒气顿消,感慨地说:“解扬真是个忠臣烈子啊!”就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国。晋国授予他上卿的官爵。

解扬真正做到了“主忠信”,“忠”于自己的职责,对晋君守信。有人会反对我说,不对,他对楚王失信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孔子认为被逼迫时立下的契约是不用遵守的。孔子在蒲地为当地人所围,要求孔子立下誓约不去卫国。孔子答应了,等蒲人走后,孔子立马去了卫国。孔子的弟子子贡认为这是不守信的行为,孔子对子贡说“要盟也,神不听”。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是被人要挟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许下的诺言,神灵是不会听的。所以,解扬并没有失信于楚王。真正的“信”是不掺杂质的。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又会有问题,一般认为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明显不通。因为照这样的话,组长只能和班长做朋友,班长只能跟老师做朋友,老师只能跟主任做朋友,主任只能跟校长做朋友,校长只能跟局长做朋友,局长只能跟市长做朋友,市长只能跟省长做朋友,省长只能和主席做朋友了,主席吗,可能就不太好找朋友了。其实承接上面的“主忠信”,就好理解了。既然以忠信为主,那么就不要和自己思想道路不同的人做朋友。

“过则勿惮改”,“过”是过错,“惮”是害怕。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前面都是讲正面,最后讲反面。想要成为君子的人。做到“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当然很不错。但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多的是会犯一些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能力。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经犯过不少的错误,走过不少弯路。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调整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这都是和共产党人不断反省,不怕改正有关系。

曾经的“手机之王”诺基亚因为观念保守,错失了很多改正的机会。在IPhone出现之后,固守塞班系统,后来和英特尔合作从零开始研发Meego,在Meego的N9发布不到一周内,诺基亚又放弃Meego,把重心完全放在Win phone的开发上。2011年初,诺基亚与微软结盟,全面转向Win phone平台,几乎又是从零开始。但用了微软系统的诺基亚缺少了很好的用户体验,又被更多的消费者抛弃。当年在全球手机份额占41%的诺基亚手机,如今将设备与服务业务出售给微软后,已然退出了手机市场。

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害怕改正,不知道怎么改正。诺基亚的第一个决策错误当全球手机都倒向Android的时候,诺基亚还在固守塞班系统,错过了发展的第一趟车。

对于想成为“君子”的人来说,对于普通人来说,“过则勿惮改”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只要坚守正道,朝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惮改过,终究会成为那个优秀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