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年下◆味(三)

 馨缘清明屋 2022-01-23

    

                 (一)

     中国人太讲究谐音。据说,正月初一至初五,刚开年这几天,日子特别神圣,不可以蒸馒头。只因蒸与争谐音,祖祖辈辈的家乡人,骨子里向往和平,为避讳争字,于是不蒸。

     我们的小年,是正月初五,又称破五,只有过了破五,才可以破戒。所有禁忌,方能解除。

     但馒头是我们的主食,每一天都不可或缺。于是,在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提前蒸很多。一大筛子,不,加上各种花样馒头和花样包子,足足有一大簸箩。

     大簸箩有多大?印像中,它直径大约一米左右,或许更大。此种藤编半深筐,是我们庄户人家最大的置物器具。农忙季节,它做为极重要的生活资料,充当着无可替代的角色,特能装东西。

     小时候,家家都有大簸箩,但这之后几十年,竟没有留意过其存在。记忆中,我们过年下蒸了好多好多馍馍,篮子里装不下,筐子里装不下,全都要放在大簸箩里,满满一簸箩。

      那么多的馍馍,全是用白面做成的。

                (二)

       豫西平原,孕育了最早的中国。虽非鱼米之乡,也是天然一方沃土。沃土之上,是大片大片的麦田;这麦田,让生活在此的人们,得以世代繁衍。

       今世有幸,降生于这片土地之上。此番人间,娘亲,馒头亲,因为,我们都是吃着母亲做的馒头长大的。

       比起上一辈,俺们的童年,已不再挨饿。小麦面粉虽不甚充足,但配上杂粮,足以填饱肚子。

      然而,想吃纯白面的馒头,尚属一种奢望。除非走亲戚,除非过年下。

      年下到了,可以天天吃白馍啰-----

                       (三)

      自家的麦子,淘洗晾干后,父亲送到村里的磨房。等拿回来时,已分成三下:第一份叫麦麸,简称麸子,即麦皮,用来喂牡畜。第二份,就是我们喜爱的白面粉,它出自麦芯。第三份,我们喊它黑面,略泛灰黄色,来源于麦芯与麦皮之间。

      当今社会,盛行全麦面粉的概念。在某些资料里,它被渲染得天然健康,营养全面,富含B族维生素等等。还一片好意教消费者如何识别:于掌心搓开,可以看到有粉碎的麸皮云云。

      前不久,我路过农贸市场,遇到一个稻米现场脱壳的售卖活动。她们指着类似麦麸的东西,或者就叫稻麸吧,煞有介事地告诉我,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热情有余,还免费送了我一兜。

       我如获至宝,回家后老公看见了,说那是喂鸡的,劝我扔掉。我舍不得,加进粥里煮,果真不是一般的难吃。

       总之,城里人就是聪明,特别擅长忽悠。

       反正,俺们农村出身的,就是不喜欢粗粮。比如那黑面,不但粗糙,味道还微微发酸,口感差极。

       我们只爱纯白面的馍。

                      (四)

       黑面与玉米面和红薯面一起,是我们的粗粮三剑客。在平日吃的馒头里,它们或轮流登场,或一齐上阵,经常被做成花卷馍。一层白面,一层杂面,卷合在一起。

       我们喜欢吃白面那部分,讨厌黑面那部分。

       在外形上,平日的馒头,亦叫刀切馒头。发开的面团,经过简单制作,最后被撮成粗条,再用菜刀切成一个个方剂子,直接上笼蒸,图个快。

       过年蒸的馒头则不同。

       首先,需要纯白面粉。黑面,玉米面,红薯面,统统禁止使用。既然过年下,我们就要吃最好的。

       其次,不再是简单刀切。当面团经过揉制,撮成粗条,揪成一个个小剂子之后,母亲再将每一个小剂子,分别使劲揉揉。

       越揉越起层,越揉越筋道。最终,做成一个个圆包形状,蒸熟后,被我们呼作小圆馍。

       走亲戚,小圆馍是一种礼品;过节气,家里偶尔也做小圆馍;过年下这么重要,必须做小圆馍。

       不仅如此,母亲还早早去缑氏会上,买回一包水红,也叫洋红。是一种粉末儿,加水后,呈粉中带紫的红色,非常漂亮。

       小圆馍快要起锅时,将水红化在小碗里,取根筷子,做好准备。笼盖揭开后,当蒸汽退去,母亲用筷子蘸着水红,一下下点在小圆馍的正中位。

       一个个小圆馍立马变成了漂亮的小公主。

                    (五)

       为了吃到美味的白面馍,母亲特别下劲儿。从淘麦开始,便一丝不苟。面剂儿发酵时,总是试了又试,唯恐有一丝闪失。

       当备好面团,她总要先揪下一小坨,放在煤炉上烤熟后,掰开看看,放口里尝尝,察看一下食碱兑得是否合适。兑少了会发酸,兑多了会发黄。过年下的馍,要保证色香味。

      一切确认无误,才开始量化制作。架起户外的锅台,父亲负责烧火,母亲在厨房里,一刻不得闲。

       起笼了,打上红点儿,揭到筛子里晾着,然后进行下一笼。一笼又一笼,阵阵馒头香味,此起彼伏。

       蒸完了小圆馍,母亲开始蒸菜包子,蒸肉包子;蒸豆馅儿馍,蒸枣花馍;蒸龙,蒸鸡,蒸刺猬。龙,鸡,刺猬,取其形,皆用面团捏成。

                    (六)

        趁着过年蒸馒头,我家还有一份顺便制作的,独有的美味。

       外婆家有棵粗大的皂夹树,母亲总是收集大袋成熟的皂角,回来洗头洗衣服。使用过后,皂角的种子,全都被留了起来。

       皂角籽有花生仁儿大小,深褐棕色,质地特别硬,凭肉眼看,它一时半会儿难被煮熟。只有到了年底,趁着不停蒸馒头,才将其放在蒸笼的底锅,使劲煮。

     天黑了,馒头差不多蒸了十来笼,皂角籽儿也经过了一整天的猛煮,膨大变软后,裂开了花。

     母亲把它从锅里捞出来,装进碗里,撒上盐巴,即成了美味,又韧又香,很多人都没有吃过。

      我常常说,妈,这籽真好吃。母亲说,明年过年下蒸馒头时,咱再煮点。

      我又问,妈,明天开始做啥好吃的?母亲说,明天咱搁锅儿炸油货。

            (未完待续)

喜欢我的文字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