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新年伊始 顺着武夷山龙脉兴致勃勃游览江西境内的著名道观 曾祥裕 曾海亮 世人认知往往局限于单一思维,明明武夷山是福建和江西共有的一座山,但是在不少人眼里武夷山是福建的山峰。 其实不然,巍峨博大的武夷山脉自东北向西南略为倾斜地横亘在中国的东南部,成为江西和福建的天然分界线。 武夷山脉“北引皖浙,东 镇八闽,南附五岭之背,西控赣域半壁”,长达550公里 ,为江西最长的山地。 武夷山也是江西的信江、旴江、贡水、琴江与福建的闽江、汀江的分水岭。这些河流大都发源自武夷山中。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黄岗山,是武夷山脉的最高峰,被称为“东南屋脊”。它是武夷山脉的祖山,从此发脉向福建和江西延伸。 毋庸置疑,黄岗山是一座极具地理标志的山,是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山,位于江西铅山县境内。 1999年,福建武夷山成为中国第四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景区。可喜可贺的是,2017年7月9日,江西武夷山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江西的广丰、上饶、铅山、贵溪、资溪、黎川、南丰、广昌、石城、瑞金、会昌、寻乌的部分或全部山峰同属于武夷山的余脉。 为何在江西,鲜有人知我们不少地方所处的山水发源于武夷山呢? 一是江西拥有太多的名山,比如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井冈山等名山。 二是江西人不如福建人脑子灵活,不如人家会炒作。 福建崇安人率先在九曲溪搞起了漂流,唱响了九曲十八溪天下第一漂的凯歌;又重建了武夷宫,挖掘了古闽族文化,发掘出古汉城遗址; 抢先向国务院申请把名字改成了“武夷山市”; 还牵头将武夷山申报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又把大红袍炒到了极致,注册了正山小种申请了地理和原产地标志,将武夷红茶做得风生水起,而最终让人们忘记了红茶的真正故乡江西铅山。 尽管福建人善炒武夷红茶 ,但是江西人即使不炒,龙虎山和葛仙山的历史文化品牌含金量就摆在那里,闪闪发光。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均是仙人休憩或通天之处,而武夷山也便被称为洞天福地,但最为天下知的道教圣地却在江西境内。 2022年元月初,我们顺着武夷山龙脉自驾游览江西境内武夷山脉的著名道观---葛仙山和龙虎山道观。 一、 铅山葛仙山:中华灵宝第一山” 铅山葛仙山景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的葛仙山镇,地处武夷山北麓,主峰葛仙峰海拔1096.3米,葛仙山景区面积50平方千米。 葛仙山地处江西铅山县境东南部,为武夷山北坡支脉,主峰高 1096米。 据史载,葛仙山乃为葛玄修道成仙之所,故得名。 清道光四年《铅山县志》载,葛仙山为葛玄“修炼升天处”,清同治年间《铅山县志》也记载有:“玉虚观……昔葛玄炼丹其地,唐咸通(860——873)中建宗华观;宋治平二年(1065)改赐今额。” 由此可见,葛仙山得名迄今已有近1750年的历史了,有着“中华灵宝第一山”的称号。 葛玄 (164——244)字孝先,今江苏丹阳句容镇人,葛洪的从祖父,世人称其为葛仙公,在道教神谱中称他为太极左仙公。 据《神仙传》记载,葛玄自幼聪慧,其父葛正儒崇尚“黄老”,玄受其影响产生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思想,遍访名山,修身向道。 葛仙山便是他当年访道炼丹之一处。 我们没有徒步上山,而是坐缆车上山的,目光所及, 云雾迷蒙中环山峰峦簇迭,淡浓交错,深浅相宜,风光绮丽。 葛仙山山顶突兀,奇特平坦。 山顶的葛仙殿坐北朝南略偏西,长30米,宽为17米,总面积496平米。 一对石狮雄踞大门两边,门楣上方嵌“大葛仙殿”石匾。 大殿正中坛上,主祀葛仙公塑像,葛仙公身着宰相蟒袍,神形逼真。 在葛玄塑像的两厢,配祀着威武的将神,右边是马胜、温琼、风神、雷公;左边是赵公明、岳飞、雨师和电母。 道观布局不可缺少八卦元素。 葛仙殿处于九条龙相抱的主峰顶上,正门为石砌八卦形,门框四周砌有八卦图。 站在大殿内中央往外看,殿门八卦内玄妙地含着正对面的 香炉山秀峰。 二、龙虎山:道观建筑无不彰显道教与风水的文化内涵 1月2日,我们从铅山葛仙山下山直奔龙虎山。 时光穿梭,一晃七个年头重访龙虎山。我不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诗》:“起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是日,正值冬阳高照,暖风吹得旅客醉。 我们沉浸于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千古未解的崖墓奇观和绝世无双的生殖崇拜景观等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画廊之中,无不感受到道教圣地奇特而神秘的力量。 江西龙虎山是道教的祖庭,道教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到东汉末年张道陵集各黄老道学的精华创立了正一道,张道陵被尊称为祖天师,从此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穿越历史时间隧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龙虎山古建筑遗迹,无不彰显道教与风水的关系。 在此择其重点介绍: 1)大上清宫:九龙聚会,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歌云:“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唯有一龙不伏法,顺水飘游遇虎凶”。 这九条龙是指龙虎山上清宫周围的名山:它们是天门山、台山、乌剑山、狮子山、冲天峰、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和圣井山。 这九座山龙脉走向恰似九条巨龙涌向大上清宫周围聚集,群峰连绵不断,高耸起伏,形成群英荟萃的龙虎山仙迹名胜。 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祭祀神仙的地方,有“神仙都会”之称,始建于东汉。 上清宫与张天师紧密相联,张天师,俗名张道陵。 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63代,历时1900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最长的道教教派。 在古代,张天师的影响力极大。元明清三朝,龙虎山曾统领江南道教,总领三山符录,成为我国道教传播的中心。 同样,大上清宫建筑布局呈“八卦”形,是道教独特的古建筑风格。 主殿内明堂地下镶刻一个偌大的阴阳八卦图,营造了一种神秘的道教氛围,让人生发肃然起敬之感。 2、天师府:背靠西华山,南朝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恢弘,与山东“孔府”并称为中国“两大府邸” 天师府,亦名"大真人府",又叫“嗣漢天師府”,经查史料,其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 天师府的建筑布局,彰显了道家易学文化内涵。 据介绍是以张天师起居的“三省堂”为中心,呈八卦形排列。进得院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碧瓦,雕梁画栋,以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庭院设施。恢复重建的头门(子山午向戊子火穴)、玉皇殿、二门(壬山丙向大空亡)、法局、玄坛殿、万法宗坛、相国仙府(壬山丙向大空亡)等建筑鳞次栉比。 3)正一观:背倚云锦山,面朝秀峰,山下小溪环抱,青龙高于白虎 正一观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征。据有关资料记载,正一观的前身是龙虎山祖天师炼丹处。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迁居立祠,祀祖天师。到唐代,诗人吴筠有诗云:“道士衣披鱼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飞。龙虎山头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由此可知,龙虎山当时的道观规模已不一般。南唐保大八年(950)御敕二十一代天师张秉一在此建“天师庙”。 它占据龙虎山一方风水宝地,背倚云锦山,面朝秀峰,山下小溪环抱,青龙高于白虎。 三,考察感言 新年伊始,我们开启新一轮人文地理之旅, 顺着武夷山龙脉游览了江西境内的著名道观。 我们的思绪飞翔在广阔的时空中,我对弟子说,风水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仙山也好,龙虎山也罢,都是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历经这么长的时间依然长盛不衰,渊远流长,不得不让人佩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超人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的思想博大精深,至今影响深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神秘的宇宙的起源作出了形象生动的解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今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这次考察既加深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又进一步领略到了风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独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