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学圣贤 旭日初升,点燃希望, 童声稚嫩,传递慧光, 雏鹰展翅,拥抱朝阳, 中华文化,永世流芳。 让我们跟随稚嫩的童声, 学习中华文化,开启幸福人生。 《尚书》记载,古代的圣王,文、武、周公的时候,特别重视选拔左右侍奉他们的人,即使是他们的侍御仆从,这些他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无一不是正人君子。那这些人的职责是什么呢?可不是一呼再诺,而是要监督君主的一言一行,指正君主行为举止上的过失,他们负有监督的责任。在古代还专门设立了“大仆正”这一官职,专门负责教导君主左右的侍御仆从,怎样完成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在他们上岗之前都要接受道德教育,培养成正人君子,这样的人在君主的左右才不会坏事。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自己身边的人是非常重视的,任用也非常的小心。 墨子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很多的领导者、王公大臣并不重视任用贤才,特别是在对待治理国家这件事上,不知道如何重视贤才。 他说:如果你有一头牛羊不会屠宰,你一定会找一个好的屠夫把牛羊交给他,让他来屠宰;如果你想做一件衣服,你一定会找一个好的裁缝把布料交给他,让他来裁制衣服;如果你有一匹病马不能够医治,你一定会找一个好的兽医把它医治好;如果你有一张弓坏了,你也一定会找一个能工巧匠帮你把弓修好。 在这些方面,王公大臣们还懂得任用贤才,不会因为这个人和自己关系亲近,长得相貌是否美好,是否有钱,就把这个事情交给他来做。但是在治理国家这件事上,却没有这种慎重的态度,不知道去选用贤才,往往把国家的重要位置给了那些相貌美好的,无故富裕起来的,还有自己亲近喜欢的人。由此可知,王公大臣们更看重这些牛羊、病马、衣服还有危弓等,而不看重自己的国家。 《群书治要·孙卿子》中说:“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嫚贤者亡。”能够尊重圣人的人,可以称王天下;能够以贤者为宝贵的人,或者给贤者以尊贵地位的人,能够称霸天下,尊敬贤德的人,可以免于灭亡。怠慢、侮辱贤德的人,最终会走上灭亡的道路,这是古今不变的道理。所以一个国家想要有好的未来,国君就要懂得爱惜贤才;一个公司想要发展的好,领导者要懂得尊重贤才。 那些古圣先贤是怎么样的尊敬贤人的呢?在《韩子》上记载着一个周文王的故事。周文王曾经去讨伐崇国,到了黄凤旧城的时候,他的袜带开了。他左右看了一看,发现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为他系袜带的,于是文王就自己把袜带系上了。 姜太公看了之后就问:“君王您为什么自己系上这个袜带呢?” 文王说:“我听说,上等的君主,和他相处的人都是他的老师;中等的君主,所交往的人都是他的朋友;而下等的君主,所交往的人都是他所指使的人。我虽然不够贤德,但是和我相处的人都是先君的旧臣,所以没有人可以被我指使帮助我系袜带的。” 对于国家,君主若不懂的任人唯贤,礼贤下士,这个国家就会岌岌可危。对于任何一个公司、团体,如果领导者任人不当,公司或团体同样得不到好的发展。 品读《群书治要》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政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日:“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 《群书治要·六韬》 白话解释: 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没有收到功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文王说:“那错在哪儿呢?”太公说:“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到真正的贤才。” 朗读:佳洁 |
|
来自: 情缘半岛 > 《《群书治要》讲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