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消除多巴胺

 漂亮klenl0l8v6 2022-01-23
【多巴胺是什么?】

是简单的快乐提供还是复杂的奖赏机制,是上瘾还是上头?

多巴胺:我只是个单纯的脑内信息传递者。【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

多巴胺不是单纯的令人快乐的物质,而是让我们对得到奖励产生一种期待,从而去实施能够获得奖励的行为。多巴胺发出一个“这样做会让你快乐”的信号,让我们去成功地做到某件事情,从而获得相应的奖励。(即多巴胺越高,你越想要去做某件事情。)然而,进化理论从来不会考虑人类是否能够快乐,因为快乐从来都不是进化和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进化机制必须保证人类的基因得以延续。因此,多巴胺促使我们去做能够得到奖励的行为,而不是直接让我们感到快乐。

(warning:关于这个我们所期待的道德奖励到底是对我们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多巴胺一经分泌,概不负责。)

【多巴胺从哪来?】

多巴胺的合成和产生

a.大脑:

主要区域位于基底核(basal ganglia)中的黑质(substantial nigra)(负责运动控制)以及腹侧被盖区( ventral tegmental area)(关于奖励,渴望,上瘾…)

b.药物:L-DOPA 左旋多巴,是人和动物体内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前体之一,是经典不可替代的抗震颤麻痹药,是具有儿茶酷轻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前体,常用作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左旋多巴在服用后,在脑内经多巴脱羧酶脱羧作用转变为多巴胺,从而发挥多巴胺替代治疗功效。

c.膳食:吃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多巴胺在人体内由酪氨酸合成。杏仁、鳄梨、香蕉、低脂奶制品,芝麻籽和南瓜籽有助于你的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还有其他的食物,如豆类(豆腐等)、鱼类、奶制品和禽畜肉都能增添酪氨酸。

【多巴胺到哪去?】

人类大脑一共有四条多巴胺通路(pathway),我们可以理解为神经递质传递化学信息的高速公路。其中有三条通路,中皮层通路、中脑边缘通路和黑质纹状体通路——被认为是我们的“奖励通路”,并且在大多数成瘾案例中被证明是功能失调的。它们负责大脑不同部位释放多巴胺,而多巴胺决定了这些区域的活动。

多巴胺的分泌原理之奖赏篇

作为行为的激励者时,多巴胺分泌主要只和两点有关,奖励和对奖励的预测。这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关系。

其主要的机制就是一个词:奖励预测错误(reward prediction error)

a1.如果超出预期的奖励发生,那么多巴胺就会被分泌。

a2.如果奖励被预测到,那么多巴胺便不会在奖励发生的同时分泌,而是在发生在此之前,即引导/诱导奖励的行为发生时。

a3.如果奖励被预测到,而却没有获得,那么多巴胺非但不会在之后分泌,甚至会被抑制。

b.奖励越出乎意料,越超乎寻常,那么分泌的多巴胺就会越多。

比如说:一开始,当你吃到一块布朗尼的时候,大脑会分泌10个点的多巴胺。久而久之,当你知道即将要吃到布朗尼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开始分泌10个点多巴胺。但是随着吃布朗尼的次数增多,每次分泌的多巴胺的量会减少,我们可能需要吃更多的布朗尼才会得到之前相同程度的快乐(吃布朗尼一时爽,一直吃一直爽)。但如果有一次送到我们面前的布朗尼旁还突然加送了一份牛乳冰激凌,还没吃到嘴里我们可能就会原地获得双倍快乐。又假如我们想好了要吃布朗尼,却被告知已经售空了,我们非但不会快乐(那是自然),反而会有点小情绪。

换言之,多巴胺分泌系统喜欢新鲜刺激感,喜欢意料之外的奖赏,而厌倦熟悉和常规感。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星巴克一天到晚研发并不好喝的新品,但仍然很多人明知要踩雷还会去尝试的原因吧。)

【过量分泌会上瘾,控制不了你自己。】——多巴胺的过量分泌

过量的多巴胺分泌会让我们不断想要获取奖励,不管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不管那个奖励对我们是否有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很有可能面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风险,因此在进食过程中,无论我们是否这顿吃饱,大脑都想让我们再多吃一些,储存资源,降低下顿饥饿的风险。而现在我们仍旧会在已经吃饱了之后持续进食,还会对甜食上瘾(因为多巴胺系统似乎格外喜欢甜这种味觉)。又比如,当我们压力很大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做出一系列「大脑认为我们会变的快乐的事情」,比如暴饮暴食,喝酒抽烟,刷手机玩游戏,疯狂购物等等。我们逐渐沦落为多巴胺的奴隶(后文会详细讨论)。

更甚者,【毒品成瘾】。

成瘾性药物始终被大脑编码为“远超出预期的快乐”,分泌超量的多巴胺,多巴胺越多,吸毒带来的快感就越大,从而让人不断的产生想要进食毒品的渴望,周而复始。同时,过量的多巴胺会造成前额叶的损毁,导致认知控制能力的下降,使得对于吸食毒品的强烈渴望无法被控制。此二者共同导致成瘾性的吸毒行为。

【分泌不足也不行,没有动力做事情】——多巴胺的分泌不足

a.抑郁。随着多巴胺的浓度降低,人们失去了产生行为的动力,不想做事情,不想吃不想喝,甚至想离开这个世界。当犒赏通路多巴胺能非常低下时,引起严重的快感缺失,这是抑郁症的一项核心症状。无论用什么抗抑郁药,起初多少有效,过一段时间后效力减退,该刺激不再新颖,多巴胺释放不再释放增加,再次陷入心境恶劣状态。(关于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本文不讨论)

b.帕金森:来自黑质(substantial nigra)的多巴胺,会通往纹状体(striatum),形成黑质纹状体通路(nigrostriatal pathway)。它们对运动控制和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特别容易集体受损甚至彻底死亡,造成人们无法控制运动,比如手抖,无法行走,严重者表现为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 PD)。帕金森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疾病,明显症状为失去动作控制权,比如身体僵硬,动作迟缓,或是四肢的不自主颤抖。现阶段帕金森不可治愈,只可减缓症状。

【爱情不是多巴胺,但是多巴胺可以让爱情开始。】

找到对的那个人会让你的多巴胺处于高水平状态。但网上有人会说,“对同一个异性,多巴胺这样让人像吸毒一样快乐的情欲激素只可以持续分泌几个月到四年不等”。这就显得十分搞笑了,因为如果这样,所有的单身狗可能都同时患有帕金森吧。(害怕.jpg)

Dr. Helen Fisher把爱情分为三类,lust, attraction, and attachment(欲望,吸引力,和依恋)。每一类的爱情所分泌的激素都是不一样的。在欲望/激情中,大脑分泌的是睾酮和雌激素。在吸引力中,大脑分泌的是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依恋中,则是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attraction和多巴胺的关系。吸引力和大脑的奖励机制有紧密的关系,在吸引对象的过程中,大量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本文暂不讨论)分泌。这些化学物质使我们眼花缭乱、精力充沛、精神愉悦,甚至导致食欲下降和失眠——这意味当你真的陷入了爱河的时候,你可能会“废寝忘食”,不吃不喝。当我们扫描恋爱中的人的大脑时(Fisher, 2005),大脑的奖励中心,即尾状核和腹侧被盖区,在对人们有强烈吸引力的照片面前,这两个区域神经被“疯狂”激活,而对于无感的人,神经元的活动也会平平无奇。看来恋爱中的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兴奋甚至亢奋,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多巴胺激活了我们的奖励回路,让爱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当然,与爱情有关的激素不仅仅只有多巴胺一种那么简单,还有血清素,性激素,内啡肽等等,可以之后慢慢讨论。)

【多巴胺与学习】

前文已经说过,多巴胺是人体的奖励中心。不过多巴胺是可以被重新编码的。

在知乎上看见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答案,作者借用孔子的话来比喻多巴胺的编码机制。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旦你认识了多巴胺,你就能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好德,那只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行为倾向,多半是假好;而好色,那可是有着强大的多巴胺奖励系统支持的本能倾向,那才是真好。不过,孔子这句话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们是可以把“好德”培养成“好色”那样的真好的,其中的秘诀就在于对多巴胺分泌机制的重新编码。(from zhihu, dkbaojian)

大脑前额皮质的高度智能化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到新的事物,记住它们可能带来的奖励,并且对多巴胺机制重新编码。能够得到奖励的行为会得到更多的多巴胺的激励。

比如,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更有动力学习,而学习的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更加愉悦和压力更小,因为大脑注意到取得好成绩会得到很多的positive feedback,比如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这种奖励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大脑便将“好好学习”和“分泌多巴胺”相联系,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到兴奋和快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觉自发地做这件事,那就是所谓“培养学习兴趣”。而其中的机制就是找到把“学习过程”与“多巴胺的分泌”联系起来的方法。人与人也许不同,但总是有办法的。

【多巴胺和social media】

你可能会说,我知道酒精和毒品成瘾的弊端,不用你在这里赘述。而实际上,脑子并不会对快乐精准分类,一个朋友圈的点赞,刷一条小视频,玩一局吃鸡,都会分泌多巴胺并且让你上瘾。毫不夸张地说,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等平台利用了老虎机和可卡因使用的相同神经回路,让我们尽可能多地使用它们的产品(Trevor, 2018)。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可变奖励机制(varibale reward schedules),它是20世纪30年代由心理学家B.F.斯金纳引入的。在他的实验中,他发现当奖赏在不同数量的反应后被执行时,老鼠对与奖赏相关的刺激反应最频繁。人类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认为奖励是随机发放的,并且检查奖励的成本很低,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去check一下。就好像我们会时不时地看看自己的手机apps,即便没有任何新消息。其实程序员在屏幕后非常努力地工作,来确保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社交上瘾(social networking addiction)就是由于我们感觉无聊,失落,孤独的时候,为了抑制我们有不被爱着/关注着的感觉,我们会产生一种冲动,去不断地查看新消息提示,而我们并不会意识到这是被多巴胺绑架了,并且这种绑架会让我们产生更大的压力感和空虚感。宾夕法尼亚的一名学生进行了一个fear of missing out的实验。在两组样本中,一组参与者将每天使用social media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另一控制组则照常使用。三周后,被限制使用时间的被试者们与日常使用组相比,感到更少的失落和空虚。心理学家Melissa Hunt认为这是由于当我们看到别人展示的完美一天时,我们会不由地和他们进行比较,觉得他们比自己过得更好而感到失落。虽然一条未读的消息提示会激发多巴胺的分泌,但当预期的愉悦感没有按约出现时,随之而来的则是压抑感。

【人类与多巴胺的和谐共处】——如何不成为多巴胺的奴隶,不被它绑架?

多巴胺的初衷是为了人类可以继续生存繁衍,为了我们人类的利益而服务。

但今时非比往昔,我们不再生活在原始社会,不再时时刻刻为生存而担忧。

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很多对于原始人的生存非常有效的生理设计,放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却不能给我们继续带来利益,甚至带来危害。

我们的问题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太多。

“在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后,人类在百万年的进化史中第一次面临着营养过剩、物资过剩、信息过剩的问题。大脑的原始经验大都难以直接应用到这个社会。身处现代社会的人类如果还是简单地依赖原始多巴胺的指挥来行动,就会造成类似贪食、购物狂、信息强迫症等这样的行为偏差。

除了物资等的极大丰富之外,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也并非我们的大脑所熟悉的环境。即使是大脑那种自发地把行为奖励和多巴胺关联的重新编码能力,也难以直接帮助我们在复杂而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所有这些新的情况,都对现代人类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心智成熟的人,应当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成人的基本标准——见利思义。其中的“利”就是多巴胺对我们的激励方向,而所谓“义”就是去思考它背后的联系。” (from zhihu,dkbaojian)

首先,如果我们能够用“第六感”探测到多巴胺正要影响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去了解其背后形成的原因,了解那种渴望、兴奋、期待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我们要质问自己:那些事情值得我花精力花时间去做吗?我为什么要做那些事?说起来像绕口令,可是真的有时候,只是我的脑子认为我需要,但是我并不需要。那么我就需要在认清着点的情况下,自己告诉自己的脑子我不需要,我很好,我可以。(老和尚念经:我玩够了,我还有事情要去做,我不能用这些方式让自己上瘾和愉悦,这只是渴望和想要,我不是真正的快乐。)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会主动利用多巴胺的这种可重新编码的激励机制,来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总之,keep questioning yourself. 我们要不断的质疑自己的习惯,甚至刻意地减少外界诱惑对我们的吸引力。比如,关掉某些社交媒体软件的通知,把手机界面调成黑白的(其实不看手机更好)等等。当好习惯养成时,“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tu)乐(tou)”,就真的可以成真了。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而快乐二字也从来没有那么容易。想要真正快乐,就要认清多巴胺,分清楚“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注意是控制!不是要你禁欲,也不是纵欲),才能和多巴胺和谐相处。在觉得生活苦涩的时候适当给自己一点甜头,在觉得无聊空虚的时候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好好利用多巴胺,而不是被它耍得团团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