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猎户ywysh4sdge 2022-01-2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道德经》中最广为人知却最容易使人们产生理解分歧的经典名句之一,也是老子想要表达的核心主张。“仁”者,相亲、相爱、友善也,此处偏向于“私爱、偏爱”之意。“刍狗”者,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来表达对神祇的崇敬,而用完便丢弃掉。人们对于刍狗,无所谓偏爱或轻视。

字面意思很好翻译,但真正理解却十分困难。总结一下,存在以下几种典型的错误解读。

错误解读一:认为《道德经》的这个观点根本就是错误的。天地怎么可能没有爱心良心?我们不是老说“天地良心”吗?天地应该是良心的代表才对呀。这种解读,我姑且称之为“天地神权主义”。

错误解读二:认为《道德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摆出天地与圣人作为挡箭牌,不讲善恶不讲良心,很容易滋长歪风邪气,助长坏人气焰,所以是片面的,必须要跟儒家等学说结合起来,否则就是教人学坏使诈。这种解读可以称之为“仁爱支撑主义”。

错误解读三:认为既然天地没有良心,圣人也没有良心,圣人是人类道德的天花板,所以全人类根本就不必讲良心。这种解读可以称之为“狭隘利益主义”,也就是相当于强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错误解读四:认为诚然人类需要讲良心,但天地无情,圣人无情,大多数人做不到真正有良心,所以凡人们平常不要讲什么良心,只能依靠严密的制度来保证良心。现如今电脑/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机器智能已超过人类了,那就让机器来维持秩序吧,人类按部就班地做好螺丝钉就可以了。这种解读可以称之为“机械制度主义”。

目测一下,都有哪些人作出或支持上述解读。

我想,古代帝王们最喜欢第一种解读(天地神权主义)了。无论力量还是道德,神(天地)都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无条件崇拜服从。接着,帝王们自称“天子”“圣”,各方面都仅次于天/神,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当然也是人类中的至仁至爱。所有这一切逻辑,最终都为了一个目的:全部人都必须像崇拜神一样无条件地服从寡人,否则就出局!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那是妖言惑众,会直接动摇根基的,必须坚决反对。

而学者、爱心人士们通常支持第二种解读(仁爱支撑主义),可以说,很多人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种解读是最正确最理性最中庸的。都21世纪了,封建帝王的那一套早已过时,但其实人们心底并不排斥封建帝王的主张,只是痛恨其心口不一——你把自己说得这么好,那三宫六院、酒池肉林、颐指气使、倒行逆施又怎么回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至仁至爱”?当然人们也可能只是痛恨自己当不了帝王。人人都能做到“仁爱”的社会,当然是个无比美好的大同社会了,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希望能用“仁爱”来教化感动世人,也希望能够“兵不血刃”地让恶人幡然悔悟。天地、圣人是人类美德的旗帜与标杆,若是连标杆都倒了,又有谁来指引芸芸众生?但毕竟连孔子都对老子佩服地五体投地——“老聃,真吾师也!”所以,祖师爷主张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应该有那么一丝丝正确,但即便天地、圣人都不仁,也理应让普罗大众们自觉地扛起“仁爱”的大旗,用仁爱撑起天下。

第三种解读(狭隘利益主义)最受丛林社会中推崇丛林法则的那帮人支持了。而这正是上述主张第二种解读的人们所担心的。那些不甘心徘徊在食物链低端、渴望成为“强者”或者已经站到了食物链顶端的人们很可能以此作为行事的依据,来践踏规则与良心,以攫取或维护自身利益。

第四种解读(机械制度主义)应该最受那些比较理性又比较有技术功底的人所推崇。潜心技术的人一般都比较心善,而且在人情世故方面通常会比较极端——要么比普通人更不懂人心,要么比普通人更能看穿人心。所谓“太上无情,太下不及情”,这类人更倾向于依赖技术而非人心。他们认为,所有人都是不仁的,更不要指望所有人都能够成为仁爱之人,而无论是否仁爱,最终都得体现到秩序规则里,所以也就别提什么仁爱不仁爱了,直接制定规则就行了。现如今都是软件定义一切了,代码即规则,所以通通交给代码来解决就行了。

其实上面的解读分类原则很简单,就是按照否定、部分赞成、赞成(乱来)、赞成(不乱来)进行划分的。我想,99%的人都可以对号入座了。

那么,老子倒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天地创造了万物,不会偏袒任何物种,当然也不会偏袒人类,更不会偏袒人类中的某部分人。在天道眼里没有善恶之分,天道只定义规则。一切物种包括人类,必须要在符合天道的前提下生存发展。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天道代表“好”的,这其实也是不正确的。前面已说过,天道没有好坏之分,你可以用它来干好事,也可以让它来干坏事。好坏是人类自己定义的,人类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定义了属于人类的善恶标准。从全人类角度来说,这个善恶标准当然要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壮大,所以本质上必然要求人类定义的善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好人远多于坏人的原因。所以善恶其实是由人类的理性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关于这方面我写到了《人性与理性》中),而跟天地/天道无关。

大部分人内心是向善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果绝大部分人内心向恶,说明人类的天性是趋害避利,那么人类早就已经自取灭亡了。并不是说每个人一定有多好,而是因为大家都是有灵性、有理性的,不会自取灭亡。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中那些恶人,其实是脑力不够发达,理解不到这个层次所导致的。我们往往认为坏人比好人聪明,因为坏人看起来似乎更机灵更能赚到“便宜”,好人看起来老是傻乎乎,其实不然,是因为好人更有脑子,更有理性,想得更透,看得更远,更能理解真正的利害关系,所以才看起来傻乎乎。这也是为什么那些顶级高手都是看起来思虑单纯的原因。

人类若是不遵循天道,并不是说天道会把人类灭掉,而是人类由于内部不团结,从而利用天道去做了损害人类整体利益的事情。这就好像一面墙壁可以保护你免受坏人盗贼的侵袭,但你若是一头撞墙一命呜呼,你并不能说是这堵墙把你害了。天道就好像这面墙,人类发展也罢,毁灭也罢,墙就在那边摆着,就看你如何去利用。所以说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事情。天道是中立的,不偏不倚,就在那儿摆着,世间万类各取所需。

天地看上去不仁,其实就好像父母们打骂不听话的孩子:“再不听话我打死你!”在我们老家,大人们经常跟人称自己的淘气小孩为“天诛儿”“天诛囡”,有时更会气急败坏:“你个天诛绝灭的!”(方言就是这么说的。)但没有人会这么骂别人家小孩。可怜天下父母心,看上去骂得愈凶,其实爱之愈深。人类是天地孕育的孩子,天地看上去冷漠不仁,然而,天地赋予了人类健康的生命与至高无上的灵性,试问哪个物种还能得到如此的垂爱?所以,说天地不偏袒人类,其实是敞开门对着其他物种的说辞,关起门来,不得不承认,天地太偏袒人类了。只是人类像个被溺爱坏了又不懂事的小孩,贪得无厌撒泼撒野,还骑到了父母的头上。

先贤们说要“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上面所说的天地对人类的“偏爱”指的是造物层面的偏爱,就像父母生养了子女,但后面还是要子女自己去独闯天下。然而,人类更是无法为天地立心,天地用不着人类为其立心。人类要做的,是利用秩序去维护大多数人心底的那颗善心。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一个神和一个魔,神魔始终处于拉锯状态。失去了秩序的保障,善心就会被恶念打败。天地之“心”就是人类自己建立的基于良心的秩序,也是人类整体良心的反映。

为天地立“心”,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任务,而是所有人的责任。理想情况下,这颗“心”应当自然而然形成。以人类的灵性与理性,打造这颗“心”本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由于人类的贪欲,却使得“造心”困难重重,有进步有倒退,至今仍远未竣工。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需要圣人来救场。 

封建帝王是假冒的天地代理人,圣人才是真正的代理人。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真正秉天地意志来人间行使使命的人,所以,跟天地一样,圣人也是不仁的。

《道德经》前面提到“圣人不仁”,但后面又说“大道废,有仁义”,这里的“仁义”当然指的是具有仁义之心的圣人了。前后是不是矛盾呢?该怎么理解?前面所说的“圣人不仁”,指的是在通常情况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然”的情况下,圣人是不仁的。为什么圣人不仁呢?因为人们在自然情况下就已经可以形成很好的秩序了,圣人无需干预。只有在“非自然”情况下,秩序崩塌,大盗猖獗,靠人类自身已经无法扭转这种局面了,所以才需要有大仁大义的圣人出世来扭转乾坤。而一旦乾坤稳定之后,圣人又将归于隐匿,社会依靠秩序进入无为而治状态。

而即便是在最危难的时刻,圣人的大仁大义也不会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是把所有人都无差别地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不偏不倚,执中守一。因为对所有人都是仁义的,也就无所谓仁义不仁义了,所以圣人绝不会把仁义挂在嘴边,看上去还是不仁不义的。

如果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状态机”,那么这个状态机大体上分为两个状态——一个是瞬态,一个是稳态。“瞬态”是动荡不稳定的,此时才需要呼唤圣人出现,呼唤仁义。而在“稳态”,则无须提仁义道德,因为这些东西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

从人性与理性的角度,当一个社会长期处于非自然状态,人们的是非观善恶观发生了严重扭曲而却不自知,是非混淆善恶不分,良心与秩序都严重偏离了合理的轨道。在《道法自然》那一篇里,我曾提到,良心和秩序需要自然而然地在相互依存相互制衡中迭代式螺旋上升,不断收敛。但有个前提条件:两者只有处在一定的范围(也即收敛域)内才能够趋于收敛。如果偏离太严重,将导致无法收敛或者收敛到阴沟粪坑里去了。此时必须要有圣人出场方能扭转乾坤。圣人虽然也是凡人,虽然也同凡人一样,长期处于扭曲和非自然的环境之中,但圣人的思想是超脱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中的科学原理,目前科学家们还在研究中,尚属未知)。圣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然状态”,并依靠独特的方式,将人们的良心和秩序强行扭转到合适的轨道。此时的圣人不再是不仁,反而成了大仁大义的代表。但这只是暂时的,一旦社会步入正轨(进入收敛域即可),圣人就会立刻全身而退,深藏功与名,又恢复到“圣人不仁”的状态。

好了,现在回过头来纠正一下前面提到的几种错误解读。

第一种解读(天地神权主义)的问题在于:将天地人格化,承认天地有爱心原本也是件好事,让人能敬畏天地,实际上这便是信仰。失去信仰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怕就怕有人披上神灵的外衣冒充神灵冒充圣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第二种解读(仁爱支撑主义)的问题在于:没有上升到规则秩序的高度。仁爱肯定是没错的,问题在于它无法有效而全面地制止恶念与恶行。就好像编程序,一个好的程序是必须要考虑各种边界问题和异常情况的。完成基本功能,或许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应用场景,但只占工作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工作需要去捕获那些异常和解决边界问题,对那些不太正常的情况进行处理。倡导仁爱就好像前半部分工作,制定规则秩序相当于后半部分工作。或者他们也意识到了规则秩序的重要性,于是把仁爱上升到了秩序的高度。这就出大问题了,本质上变成了政教合一。法律的源头必须是道德,但法律与道德之间必须保留一块空白地带。法律如果与道德重合,那就是政教合一。法律与道德拉开距离,那才叫政教分离。我猜测老子并不反对大家提倡仁爱,但老子不提仁爱,主要是非常担心人们一旦提倡仁爱,就很容易陷入政教合一的泥潭。

第三种解读(狭隘利益主义)的问题在于:这种不讲良心提倡丛林法则的行为,除了让少数人短暂地获利,无疑会把人类拉回到丛林,从哪里走出,到哪里埋葬。

第四种解读(机械制度主义)的问题在于:最后落实到秩序当然没错,但问题是秩序如何获得?难道天上会掉下一个完美的秩序,捡来擦吧擦吧就可以用了?!完全依赖机器的想法也要抛弃,要知道机器是没有良心的,一个没有良心的秩序,套在人类脖子上岂不是找死?而如果机器真的拥有了良心,那么它们的良心是“机器人”这个新物种的良心,把人类全部消灭才是它们的“良心发现”!

《道德经》是道家与道教的共同经典,但其实我根本就不关注道教,我只关注道家。道家的理论其实不是教大家修身养性,而是在阐述如何制定社会秩序的,本质上是作为“政”的参考和依据。这也是道家和儒家的根本区别。儒家实际上是用来让人们管好自己的,而道家则是用于治理社会的一套理论,可以说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是完全没有可比性,也是没有任何冲突的。对于儒家,我们可以把它近似当成宗教来理解,而以道家理论来作为宗教教义,既显得不伦不类(因为宗教基本上都是劝人向善的,而《道德经》里面基本上不提善良仁爱,“上善若水”中的善,主要是指不争,而并非传统概念里面的善),又违背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因此,一定要严格区分道家和道教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道家主张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大家不要从修身养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么理解的话真的可能会变得十恶不赦了。天地要做的、圣人要做的,并不是修身养性,而是统筹考虑、拿出一套切实可行而并不是停留在空中楼阁的方案,让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大仁大义。其实这也正体现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大象希形,大音希声,大成若缺,大仁不仁。

《道德经》是一套完整的逻辑自洽的施政理论,完全可以不需要其他理论的支撑。只要不用错地方,就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如果你觉得《道德经》有问题,老子的主张有问题,那么一是考虑一下自己的格局,二是看看有没有用对场合。把衣服当成裤子来穿,总没有人觉得这是衣服的问题吧?

如果你看不到天地之仁,那是因为天地孕育了万物,反而让你不知天地为何物。如果你看不到圣人之仁,那是因为圣人视所有人为家人,反而让你把圣人当成了陌生人。不过天地不会在意这些,圣人也不会在意这些。圣人致力于让人类的江湖水草丰盈、鱼鳖畅游,然后消失于江湖,江湖中渐渐没有了圣人的传说,而圣人也终于回归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