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场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标题

 123xyz123 2022-01-24
文章图片1

鉴赏小说的标题

考点解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点之一。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

重点考向

知识建构

意蕴类

设问

1.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解释小说以“×××”为题的深刻内涵。

审题

题干中有“题目”“寓意”“含意”“内涵”等字样。

模式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作用类

设问

1.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

审题

1.题干中有“标题”“为题”等字样;

2.题干中有“好处”“妙处”“效果”等字样;

3.题干中有“谈谈你的看法(观点、理由)等字样”。

模式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解题流程

(经典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水底的微光

任紫钰

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这是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很完美。”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只几秒的时间,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

他将头深埋进水里。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美得如他的梦境。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他是一个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头儿。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

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他和工友急了,追着讨要。又怕因此丢了饭碗。他和几个人商量,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了他。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他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过脸去,不看他。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他胸口闷疼。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风。

他终归是无处可去。天黑了。他回到工棚。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包书的细白棉布躺在地上,一片污浊。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在地上。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终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说实话,并不重。可他,承受不了。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水继续淹没着他。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光的金砂。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限,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他的胸腔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他的身子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应该如约而至了。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

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

(选自《金山》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再现了这个“有些年头儿”的游泳馆陈旧破败、水汽迷蒙的特点,也烘托了主人公沉重黯淡的心情。

B.读书读到满脸泪水、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受了委屈选择轻生,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

C.虽然工友打得“并不重”,但“他”还是“承受不了”,说明“他”无法忍受的不是工友们的打击和推搡,而是他们的出卖和背叛。

D.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第四段中梦境与惊醒后的情景形成对比,表现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其不幸遭遇。

【解析】 “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体现的不是小说主人公性格的敏感脆弱,而是对书的珍视。

2.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2)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3)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4)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_

【解析】 重点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比如文章开头就描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结尾又对其进行了描述,前后文形成了照应;文中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文章描写了主人公在泳池里的真实感受,并将此与其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室的回忆巧妙融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地点集中,整个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等。

★3.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水底的微光”的丰富意蕴。(6分)

【答案】 (1)水底的微光是指真实的光。“他”被救上岸时在濒临死亡的状态下感受到的光亮。(2)也指希望之光。“他”曾以为粗鲁软弱的工友背叛了自己,陷入到绝望的水底,但工友们的关爱和及时救助给轻生的“他”以希望。(3)指卑微人性中的善良之光。这些工友虽然临事怯懦、屈从权势、“助纣为虐”,却并非因为邪恶,而只是对现实的妥协,他们仍然怀着善良友爱之心。(4)还可指梦想之光。“他”虽然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却仍酷爱读书,珍爱书籍,心存梦想。(5)指温暖之光。遥远大海边的故乡带给远离家乡、北上打工的“他”心灵的温暖。

【解析】 理解小说标题内涵要在联系全文内容和小说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从表层含义上来说,水底的微光是指真实的光,是他被救上岸时感受到的光亮。从深层含义上来说,他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却仍心存梦想,水底的微光可以指梦想之光;从工友的一系列行为,可知他们虽临事怯懦,屈从权势却仍怀有善良之心,故水底的微光可以指善良之光;从他轻生时工友及时救助,给他以希望,可知水底的微光还可以指希望之光;从回忆中的故乡和想象中的大海带给他心灵的温暖,可知水底的微光也可指温暖之光等。

【关于小说标题含意与用意答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4、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

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典例引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①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②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③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④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⑤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⑥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⑦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⑧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⑨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2017浙江,本文有删改)

1.理解标题含义

(1)(2021新编,3分)小说以“一种美味” 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

答案:标题“一种美味”,表面指美味的鱼汤;(1分)实则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抓来的一条鱼让全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即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标题的字面意思,联系全文可知此处指的是美味的鱼汤。标题的深层含义则指标题的比喻义、指代义、象征义、双关义等。要答出这方面的含义需要看标题中是否运用了艺术手法,同时要联系小说的主旨进行分析。

2.分析标题作用

(2)(2021新编,5分)小说以“一种美味”为题有何作用?

答案:①标题未说明“美味”的具体内容,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②“一种美味”指美味的鱼汤,它是全文的线索,贯穿整篇小说。(2分)③“一种美味”又暗指全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标题意蕴丰富,起到了暗示主旨的作用。(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从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的关系来思考。本题中的“一种美味”与人物无关,因此看其与情节的关系,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是否概括了主要情节、设置悬念。标题“一种美味”设置了悬念,同时也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的线索。然后看标题与主旨的关系,“一种美味”不仅仅指美味的鱼汤,更是暗指一家人对生活的希望,因此标题“一种美味”意蕴丰富,暗示了主旨。

(3)(2021新编,5分)结合文本,简析小说是如何围绕“一种美味”展开情节的。

答案:小说围绕标题“一种美味”设置情节,(1分)先写“他”捉住一条小鱼,引发了“他”和家人对美味的期待。(1分)接着,写母亲换豆腐烹制美味,(1分)再写一家人享受“一种美味”的美好氛围,(1分)最后以“鱼未入汤”暗示美味的真正意义。(1分)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线索作用。解答此题,要先筛选和“一种美味”相关的故事情节,再提炼概括。小说开头叙述了“他”因捉到一条小鱼,引发了一家人对“美味”的期待和体验。一个从没吃过鱼的六岁孩子,对美味还没有概念,但感受到母亲情绪的变化,这对他来说,是从未品尝过的“一种美味”。接下来写这样的“一种美味”给家人带来了短暂的欢乐,父亲、母亲和哥哥一反平常的压抑与沉默,心态变得平和而轻松,从而也带来了家庭氛围的变化,引发了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结尾突转,发现鱼没有入汤,家人喝的是豆腐汤,但这也不失为一次对“美味”的享受。

3.探究标题意蕴

(4)(2017浙江,5分)“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答案: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1分)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2分)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2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标题的意蕴。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如出现“美味”的几个地方,尤其是第十四段提到“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从表层到深层,逐层探析。从满足口腹的鱼汤这个物质意义上的“美味”,到一条小鱼换来家庭成员间气氛的改变,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美味”,再到“他”听到父亲的话和见到哥哥们的反应后,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美味”,是一种体味成长的“美味”。

4.探究标题设置合理性

(5)(2021新编,5分)有人建议把标题“一种美味”改为“鱼汤”,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看法一)以“一种美味”为题更合适。(2分)理由: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联想;(1分)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一种美味”展开的;(1分)具有象征意味,“一种美味”寄托着“他”及全家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分)

(看法二)以“鱼汤”为题更合适。(2分)理由:“鱼汤”是小说的主要事件,以此为题,更能概括故事内容;(1分)“鱼汤”作为实物,贯穿全文,更能起到线索作用,结尾的突转,使“鱼汤”变得意味深长;(1分)“鱼汤”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以小见大,通过一碗鱼汤,寄托“他”及全家人在困苦的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突出主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设置的合理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论支持与否,都要从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的关系切入,同时分析标题自身的特点。但具体分析时,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若选择“一种美味”,则侧重从情节和主旨角度答题。情节方面,标题设置了悬念,而“一种美味”本身也是全文的线索。主旨方面,“一种美味”意蕴丰富,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若选择“鱼汤”,则侧重从情节和标题自身的特点入手答题。情节方面,“鱼汤”与小说情节的关系更为紧密,并且也能起到线索作用。标题自身的特点方面,将“鱼汤”作为标题,具有象征意义,以小见大,寓意丰富。

(6)(2021新编,5分)小说结尾点明“鱼未入汤”,这与标题“一种美味”是否矛盾?请具体分析。

答案:不矛盾。(2分)①虽然“鱼未入汤”,但一家人却品尝到了“美味”,即家人之间难得的轻松与和谐。(1分)②“鱼未入汤”揭示了题目“一种美味”的深层内涵,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暗示了精神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作用,揭示了小说的主旨。(1分)③结尾“鱼未入汤”的情节设置使人眼前一亮,可以引发读者对标题“一种美味”的深度思考与探究,使“一种美味”在思想上更有冲击人心的力量。(1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情节与标题的关系。回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不矛盾;然后分析“某个情节”的深层意蕴;最后探究此情节对标题的印证和深化作用。本文标题的含义有表里两层,表面是指豆腐鱼汤,实质是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用了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反转,表明这一家人其实没喝到鱼汤,而喝的是豆腐汤的现实,然而一家人还是体会到了“鱼汤的美味”,即鱼汤烹制的亲情的美味。情节设置增强了故事的冲击力,也让文章更具力量感,读后回味的余地更大。“一种美味”的深层意蕴正是在“鱼未入汤”这一情节中充分展现出来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这种美味固然重要,但是对美味的向往,也就是人的希望才是真正的“美味”。

考点过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亮丽家园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新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家那样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一群邻居家的女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愉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么,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住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吗费半天劲要景观窗。”另一个女人说。

史蒂夫竟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一句。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给了她。

“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唰地红了,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对比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了新旧城区截然不同的面貌,暗示了两个城区间的人们的矛盾对立,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B. 文章标题“亮丽家园”有着丰富的内涵,作者借此表达对生活在新城区的人们的讽刺,展现了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

C. 本文故事情节主要靠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看似平淡实则波澜涌动,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慢慢凸显,即便未正面出场的富勒顿太太也形象鲜明。

D. 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虽只是一个社区,情节发展只在一间房里,人物不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在限定的空间内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2.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小说标题“亮丽家园”的含义。

3. 小说以“亮丽家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 有人认为,小说对“亮丽家园”的描写并不多,标题改为“争论”似乎更合适。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 B 2. “亮丽家园”表面上指玛丽和邻居们生活的漂亮新社区,实际上反讽这些富人虽住在亮丽的家园,但是内心却是自私、刻薄的。该标题具有讽刺意味。

3.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内容。文中玛丽与其他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亮丽家园”上面。

②寄寓作者的情感,“亮丽家园”具有反讽的效果,能较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居住在亮丽家园的人却有着丑陋的灵魂,标题运用反语,隐含了作者对自私刻薄的邻居们的批评和讽刺。

③吸引读者。该标题容易引起读者思考“亮丽家园”指的是什么,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 答案:(观点一)不合适。

①小说围绕“亮丽家园”展开故事情节,玛丽居住的花园宫是新兴建的美丽社区,以“亮丽家园”为题,隐含了邻居们对其中的旧房子和老居民的排斥与嫌恶。

②“亮丽家园”可以讽刺人物形象。一些住在亮丽家园的人却有着自私刻薄的丑陋人性,他们对待富勒顿太太既不友善也不宽容,题目暗含了对这些人的批评和讽刺,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③真正的亮丽家园应该是居民们都如玛丽那样宽容和友善,彼此尊重、和谐相处,题目隐含了作者的希望。

(观点二)合适。

①标题“争论”可以突出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玛丽与其他邻居关于富勒顿太太房子的争论,因此小说标题换成“争论”更合适。

②以“争论”作为标题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的作用。因为在争论中,玛丽的宽容和善良得到了突出,而其他邻居的自私和刻薄也得以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