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之名词解释(三)

 友课赵巧老师 2022-01-24

01
问题界定

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首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其次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解决差距何在和原因何在的问题;最后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问题界定的方法有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02
问题描述

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由于对政策问题进行确认与直接拍板决策总是两个系统,在决策系统中,政策问题的确认与政策方案的选择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政策问题的确认大多是自下而上的报告体系完成的。


03
公众议程

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它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在此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和大众传媒起着重要作用。

04
政府议程

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一种政策议程。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重要影响。


05
实质性议程

实质性议程往往涉及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实质性议程所讨论的实质性问题涉及范围广、影响强度高。

06
光环效应

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心理倾向,一旦成绩成为光环被放大,不足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视为不见了,反之亦然。即“情人眼里出西施”。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极端和绝对。它难以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加工,不能对备选方案进行客观的利弊分析,构成对现实问题整体感知的消极影响,往往会对决策方案的结果做出盲目的预测。


07
首因效应

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即“第一感”,它对人们今后对事物的判断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单凭第一印象对事物进行判断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第一印象会使决策者不顾实际信息的发展和变化,无视行动方案的补充与修改,总是用自己的第一感去套用现实问题,而不能用变化了的信息去修正自己开始的看法。在决策过程中,一定要防止首因效应所带来的误差。

080
近因效应

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近因效应会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做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090
从众效应

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群体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即群体压力,其大小与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距离远近成正比。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行为与群体目标或多数成员的行为会产生趋同现象,这种行为的改变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倾向。从众效应引起的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行为倾向,更多地表现为人际关系方面的依赖性和决定选择方面的被动性,对决策过程的优化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101
政府再造

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