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碑刻了解历史

 新用户04941ztS 2022-01-24

中国没有那种纪念碑建筑的传统,基本没有留下古典时代任何纪念碑性的建筑。北京所有的石雕ms都是曲阳老师傅的作品,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俺一直觉得纪念碑上:上溯到1840年……有这句话就够了。

上次在英国挖出中国人坟墓~古罗马时期的~他们猜测是中国人,确认是东亚人种, 然后英国媒体脑补了一个中国人到英格兰的故事~

其实逛展很多收获的,可以从碑刻中窥见很多不被书本记载的历史烙印,手持大宝剑的王,握着牛角杯托腮的后,啃盾的狂战士,手持权杖和圣经的主教, 骑马的圣骑士和石碑的卒子…… 象棋之所以叫象棋,就是因为是象牙做的, 不过传到欧洲之后,没有象牙材质了,于是用的是海象牙。

比如书上都说楚人尚凤,可是却出土了很多龙形玉佩,龙的形象远多于凤。三国还真很少见,应该是频繁战乱,经济文化成果很少,又提倡薄葬;还有比如传国玉玺在历史上最后出现是什么时候?司马家号称白板天子,就是因为没有玉玺。说法乱得很,有人说是五代,有人说是元朝。元朝的是他们自己做的,原版大概三国的时候就丢了,然后每个王朝都装真的;董卓火烧洛阳的时候,孙sir进去捞好处正常。孙策的有可能真的,他爹打劫过洛阳,你不火烧洛阳18路诸侯进去后也会因为抢地盘火并;东晋没有玉玺,被石勒拿去了;冉闵屠灭胡人,把玉玺送到江东了🤼‍♂️后来应该落入南朝四个朝代📖

雕塑馆我比较喜欢镇墓天王, 也就是门神的原型, 故宫雕塑馆的镇墓天王非常多, 有些专家很有意思,说镇墓浮雕是毗沙门天王。理由就是跟毗沙门天王的图像很像,一手高举,一手在腰,然后脚踏夜叉。 国博除了一个王处直墓的浮雕,就没了, 可惜他们都忘了,毗沙门天王是一个,镇墓天王总是一对。并且毗沙门天王是手握宝塔的。我记得六骏图在美国,国博的是仿品, 宾大学者说还,但是海关以联邦宪法为依据不放出境。以前我打算策划一个作者的画展就打算借出宾大博物馆中国厅的昭陵六骏那两匹马来着(此处应有背景音乐枣庄王入阵曲)。

唯一一次走关系,是通过内部人士,开车走东华门去看千里江山图,还有未开放的董鄂妃宫殿赏梨花。顺道去了刀剪剑博物馆看了唐刀复制品真tm帅,唐三彩倒是镇墓用的,日用品不用唐三彩。 所以家里摆唐三彩是很晦气的。感觉到了隋唐以后,几乎就看不见戈这种兵器了吧?至于戟也是一样,后来就没人用了;2000多年前的汉墓随葬品木俑也好多,很可爱,但技巧一般,4000多年前的美突然展现,当时好想从考古队员手里夺过来放书房。汉俑造型水准太低了,比秦代有很大倒退,因为秦俑是单个制作,汉俑是批量制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建设破坏很严重, 实际上当时国务院已经公布的180余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除了西藏有一处被破坏外,其他都得到了保护。 所以,古建筑破坏不如20世纪90年代大,wg是没法拆。但wg时纸质、书籍字画、雕塑工艺等破坏最大。好在我们有工美师,省级工美大师还是可以的,看省里几级的,国家级递减一级,省里三级,国家没法给。而且做艺术好/做手工好。学会做手工的孩子,一般不会暴力伤人。

现在省博前五是陕博/豫博/首博/上博/浙博。浙博里面有越王剑,吴王戈,无数瓷器玉器;上博的青铜器好;湖北省博物馆,靠曾侯乙九连墩等战国墓和梁庄王墓,除此之外拿得出手的就非常少,晋侯稣钟是除了曾侯乙编钟之外最大的一套编钟了。湖北博物馆有两个热点,一是曾侯乙墓,另一个是梁庄王墓;湖南博物馆是辛追墓;莲青鹤方壶是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次调到国博参展时候我去看过;滇王金印,牛虎铜案在省博的,也是镇馆之宝之一,然后就是沐家的那个金冠了,十分奢华。

海昏侯墓挖出来以后赣博能挤得进省博的前三吧?话说现在的人能够直接认识两千多年前的自己的国家的文字的也只有中国了,这是我看海昏侯墓刘贺印有感~出土竹简/帛书一大堆,竹简里面有一部与现存《论语》内容存在一定差异的版本;孔子屏风像是首次出土.不过新闻重点肯定在金子/玉器上,就跟两会代表提的90%的提案都很靠谱,但新闻肯定关注那些逗比的奇葩提案一样. 竹简/文字新闻记者不关注啊,他们关注的是墓主人身份,还有金子啥的~孔子+论语~这文化传承妥妥的~《易》的“传”部分,与出土的战国秦汉《日书》文献类似, 易有经,有传。就像春秋有经,有传, 传世的传是那样。现在这部易经的传,更类似于这几十年出土的战国秦汉日书文献, 论语号称“齐论”,易经号称“别本的传”。文字才是最重要的,但一般最重要的都是老百姓不关心的.要是出土的东西能帮助梳理文化的源流,那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何以我们是中国人?何以我们为什么是这么思考问题的?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有种东西最入心最扎心!那是种植根于内心的东西,文字和文化要的是入心的感觉,没有灵魂的文字和艺术品称不上是好的作品。这种感觉只有向自己的内心求,就像我喜欢孤独和各种各样的光一样的,拼了命的找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