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心理学》: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你的?

 新用户49272060 2022-01-25

依依东望,望的是人心。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

小时候会被安排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长大成人,经历了一些事情,也会时常感叹“这就是人性啊”,你有没有仔细思考过:到底什么是人性?

人是特殊的,会同时兼顾神性和兽性,而这两者之间即人性。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之前已经有很多前辈也遇到过。我们古代先贤为了弄清楚人性,留下了很多璀璨的文化,如教我们如何做人之《论语》,各种政治权谋之《资治通鉴》,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而国外呢,同样有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专门研究人性。即人格心理学。 听过我们自己文化中有关人性的研究,今天,就一起看下国外在人性研究方面都有了哪些成果。

第一节 从弗洛伊德说起

威廉·冯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的方式把意识经验分解为元素,在1879年建立了心理学,后来约翰·华生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以研究外显行为为主,接着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开始探索人的潜意识。接着埃里克森,斯金纳,班杜拉等大师都从自己的研究的领域,形成对应的流派,推进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人性,从过去的不可名状,开始变得可以被科学研究了。

可以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成就。

文章图片1

弗洛伊德,你没有读过他的书,也一定听过这个名字。他的贡献是彻底地改变了过去人们思考人性的方式,在21世纪心理学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之后的心理学研究,很多是在此基础理论之上。弗洛伊德认为,人自带「本能」,共2类: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生的本能表现在饥饿,性,及其他令人愉悦的行为。死的本能表现在攻击,破坏,自我毁灭。人格分为3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文章图片2

本我像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是直接的生理需求。自我是长大后具有理性的成人,超我是后期现实形成的道德良心。自我就在本我,现实,超我三个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下形成各种冲突和妥协。压抑,焦虑,妥协,发泄转移等情绪,就在这样的关系中产生。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梦的解析。认为梦是欲望未被满足而产生,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的主要冲突。 虽然弗洛伊德一些观点,如俄狄浦斯情结,本我自我超我的边界模糊等存在很大争议。但他对冲突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框架。

其中,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卡尔·荣格和阿德勒就沿着这些基础理论,都寻找出了新的路线。荣格认可梦可以通往潜意识,但反对弗洛伊德对性的作用夸大,也不认为人是过去事情的囚徒,因为人除了被过去所左右,也会被未来影响,人格同时被过去什么样子和希望成为什么样子决定。荣格反对宿命论,他的观点给了自由意志很大的空间。像外向-内向,自我实现,中年危机,都出于荣格的思想。

文章图片3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大学接受医学教育,得出了不同的人格理论。如果你读过《自卑与卓越》或者《被讨厌的勇气》,就会理解阿德勒的主要思想。他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为了补偿这种自卑感,追求卓越是人的本能,所以自卑是我们行动的驱动力。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人格完整。生活环境和风格,童年经历,出生顺序等等都会对人格有影响,人可以进行课题分离,不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而要用自由意志去塑造自我发展。在这点上,荣格和阿德勒都比弗洛伊德对人性更乐观。

文章图片4

卡伦·霍妮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她同样提出了和弗洛伊德不同方向的观点。她和阿德勒一样,反对夸大“性”的决定性,更加强调社会关系交互的重要性。这和霍妮小时候经历也有一定关系,在卡伦眼里,她的父亲是一个专横,傲慢的船长,母亲更富有魅力和活力,母亲和父亲也经常发生争吵。年幼的霍妮对爱和安全感一直就很渴望,开始变得抑郁,后来也有两段并不幸福的婚恋关系。期望通过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获得解脱的卡伦并没有如愿,她开始自我分析。

受阿德勒影响,她认同自卑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自信。在婴儿时期,是否具备安全感是影响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长大之后又会受到孤独无助的焦虑围绕,人为了排解这种焦虑,会做出对应的行为:

  • 争取关心和喜爱
  • 顺从
  • 获得权力
  • 逃避

这4种自我保护机制,有时同时出现产生不同的冲突。又会形成3种神经症倾向:

  • 顺从型人格
  • 攻击型人格
  • 分离型人格

顺从是渴望被爱,攻击是对外界充满敌意,而分离是既不渴望,也不充满敌意,而是疏离,和外界保持距离。

这些倾向除了受童年影响,还有后期的经历也会进行助长或阻碍。生命最终是为了自我实现,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人格。

第二节 认同感对我们有多重要?

文章图片5

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对精神分析派研究后,得出了「个人认同理论」,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同样,得出这个结论,也和埃里克森本人的经历有关。他的母亲在结婚当天忽然不见了,以至于和另一个男人生下了埃里克森,为了避免成为私生子,她母亲和一位德国医生结婚。直到埃里克森长大之后,他才知道医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后来有机会学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性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社会性危机和优势,需要我们做出对应的行为应对。

文章图片6

比如婴儿时期,最主要的是信任问题,此时母亲能及时回应婴儿的生理需求并提供对应的情感互动,那么婴儿就更容易获得对应的安全感。青年期,和同伴保持一定的联系,会获得更多的认同感而不容易迷失。埃里克森的理论给了我们希望,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对应的主题,如果在某阶段有缺失,在下一阶段还是有机会进行弥补。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心态处理遇到的危机,实现基本优势。

第三节 人格从何而来?

在精神分析流派中,会比较看重童年时期或者过往经验对自己的影响,研究的是有明显内心冲突的人群,而人格特质代表人物奥尔波特认为,对心理健康的人来说,童年的经验并不会影响后期人格。现在和未来才是影响人格的主因。[

文章图片7

奥尔波特对人性也很乐观,人格具有个人独特性,既然不受童年时期影响,我们就可以靠与生俱来的自主性去创造自己的风格。人性是“心”和“身”结合的产物,既有基因层面,又和周围环境有关,分为具有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独有的,共同特质是某类人群对同一类事情,呈现相同的反应。奥尔波特认为人并不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人生是减少紧张感的过程,相反,人生是在不断地增加紧张感。这种紧张感让我们不断追求新的刺激和成就,享受的是过程。

在随后的研究中,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类,确认了16种根源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要素,通过打分的形式对特质进行量化。(也是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提出者)

文章图片8

随后汉斯·艾森克提出3个人格特质维度:外向-内向,神经质-情绪稳定,精神质-冲动控制。其他人格研究者认为雷蒙德理论元素过多,艾森克又过少。罗伯特·麦克雷和保罗·科斯塔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提取出主要5个人格特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五人格特质」。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这5个因素在我们一生中都相对稳定,在同一个场景下,多次会呈现同一种表现,也就可以用来进行行为预测和判断。

第四节 走向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是把我们的价值放在首位的思想,该阵营有2个重量级人物代表,一位是马斯洛,一位是罗杰斯。他们看到了不同于精神分析只关注不良情绪的一面,把视角放在积极向上的方向,强调人的优势和自由意志。

文章图片1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广泛,除了心理学,各种营销和电商都在引用。

文章图片12

需求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自我实现。高级需要获得之前,需要低级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需求层次越低,必要性越高,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未得到满足会造成身体缺失状态,比较紧迫。越往上需求必要性变低,但会提高幸福感。和奥尔波特一样,认为在向上追求时,是为了增加紧张感,以达到最终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疗法,用Q分类的方式,让心理咨询来访者用自我概念进行描述,让对方接纳自己。罗杰斯也强调人的自由意志,通过积极关注,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内化外界经验,从他人身上获得爱与支持,让自己活得活力。相比于遗传,外部环境更重要。

第五节 人的自由意识能够压过环境的束缚吗?

文章图片13

凯利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其他人格理论研究,提出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有理性的一面,有能力自主建构,会基于过往经验,对事件进行预期和解释。该理论提出11种定理。

建构定理:对重复的事情,会产生相同的预判和体验

独特定理:人会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事件

组织定理:构念和构念之间会形成链接,组成体系

两分法定理:构念会分成2层,像我们中国的太极一样,有美才有丑,有善才有恶

选择性定理:多个选项会选择对自己最好的那个

范围定理:构念会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经验定理:我们通过生活经验不断检验

调整定理:我们会因为新经验对旧经验进行修改

片段定理:在整体构念中,会出现矛盾的次级构念

共同性定理:在同一文化群体中会有相对一致的构念

社会性定理:我们会尝试通过构念理解他人,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凯利提出人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应被童年经历,过往经验所束缚,而是主动承担对应的责任,掌握自己命运。认知复杂性高的人更容易预测他人行为,也更容易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文章图片14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他不认可人格的存在。认为行为是对环境的条件反射,强调决定论,独特性和环境的重要性。人的行为特点在童年时期就已形成,后期是调整修正的过程。人是一个学习的产物,对某一行为进行强化,就会做出行为改变。

文章图片15

班杜拉对斯金纳行为主义延伸,也强调外界环境的影响,重视榜样的力量,认为人是在进行「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期望获得同样成果。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力的感知,效能感高,更容易坚持,也表现更优异,反之,会容易放弃。

小结

趋利避害,获得更多幸福和快乐是人的本能。研究人格的过程,也是探寻人类如何更幸福的必经之路。心理学家从他们自己的视角给出解释,有其合理性也有无法解释的边界,让理论更完善的摸索还将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