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386)《宪问篇》第39章,“子击磬于卫。”

 挑灯看剑AAAAA 2022-01-25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击磬(qìnɡ)于卫。有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kēnɡ kēnɡ)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qì)。”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原文朗读】

【注释】

磬(qìnɡ):一种打击乐器,石制或铜制。

荷蒉(kuì) :荷,背着或担着。蒉(kuì),草编的筐。

既而:听了一会。

有心哉,击磬乎:从孔子的击磬声中听出了孔子的心情。

:思想固执。

硁硁(kēnɡ kēnɡ):击磬的声音,铿锵有力,意志坚定,故曰“鄙哉”。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既然别人不知你,只有自己懂自己,那就不要强求别人知你了,如此而已,就这样了。 

深则厉,浅则揭(qì):出自《诗经》中《卫风·匏(páo)有苦叶》这首诗。厉,水深危险。揭(),提起衣襟,水浅了提起衣襟就可以过河。用河水的深浅,比喻人要知道社会的深浅。 

果哉!末之难矣:果,结果,果真,果真如此。末,末了,最后。难,困难。难道真是如此么?不坚持到最后,怎么就能确定很难做成呀?

【白话翻译】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到了卫国,这时候的孔子既有失落感,但更多的是充满了对未来大展宏图的自信。他在卫国暂住了下来,有一天闲来无事,便在院子里敲击着石磬。
正好有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经过,说:“这个人有心事呀,他独自在击磬啊!”听了一会儿,他又说:“真固执啊,这'硁硁’作响的磬声!好像是在诉说'没有人了解我呀!’既然没有人了解,那就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罢了嘛。就像是要过河,水深太危险就不要过,等水浅了撩着衣襟再过嘛,何必非要逞能呀!”
门口的弟子把老农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说:“他说的没错呀,果真如此啊!但不坚持到最后,怎么就知道难以做到哇!”
【解读】  

这件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初期,孔子因为与鲁国权贵的政治观点不一样,一气之下便辞去了高官厚禄,带着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程。此时的孔子,既有失落感,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大展宏图的憧憬。来到卫国后,为了等待卫国君王卫灵公的召见,便在卫国都城租了一个院子住了下来。有一天闲来无事,孔子就在院子里敲打着石磬。 

此时正好有一个背着草筐的人从门外经过,听到院子里的磬声,就说道“这个人有心事呀,从他的磬声中就可以听出来”。可能是被这磬声吸引住了,这个人停下脚步,多听了一会,又说道“真是一个执着的人呀,这'硁硁’作响的磬声!好像是在诉说'没有人知我呀!’既然没有人知你,那你就独善其身罢了嘛。俗话说得好'深则厉,浅则揭()’就像是要过河,水深太危险就不要过,等水浅了撩着衣襟再过嘛。做人做事也是这样,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别做了,何必非要逞能呀!
孔子的弟子可能听到了老农的话,就把这些话学给了老师,孔子听完后,说道“果哉!末之难矣!”,他说的没错呀,世事果真如此呀!只不过还没有做,怎么就知道一定很难呀?

 

有很多学者在解读这一章时,把这个荷蒉之人当成了一个隐世的高人,一是要与前几章提到的“辟世辟地辟色辟言”的隐者关联起来,二是因为他随口吟出了《诗经》中“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

其实,这个荷蒉之人与上一章中提到的“晨门”一样,都是普通人而已。有人问了,既然是普通人,那他为什么还能随口吟诵诗经中的诗词呢?这一点也不奇怪,《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除了雅颂是天子和诸侯君王祭祀歌颂祖先的颂歌之外,“”这一部分就是从民间收集到的民歌,而“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正好出自《卫风》,也就是说它是卫国当地老百姓所唱的民谣,这些民谣朗朗上口,在当年即使是小孩子也会唱,更别是大人了。

那么,从本章记载的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的孔子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自信爆棚。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 

 

点击下方图片,即有机会获得张武忠老师签名的国学著作!

【张武忠老师公益课程】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