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水墨|王煜的画像草图,线条的勾勒和墨色的晕染初看都非常随意

 泊木沐 2022-01-25

王煜的画像是草图,线条的勾勒和墨色的晕染初看都非常随意、甚至细碎。但初看就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精神性,你知道他是在直接书写精神而非表面物象。他2013 年以来创作的《碎念》系列尤其如此,没有背景,只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局部特写。甚至人物也是被遮蔽的或者只选取背影,图像充满了隐喻意味,引人探个究竟。在采访中得知,王煜选择这种简单、直接的书写方式正是为了增加作品的精神容量与活力,他的用意被非常有效地传达给观者。

但看似草图的画面在创作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去到王煜工作室采访当天,他的画布上同时进行着三幅作品,这也是他独特的工作方法:留白一样“留”住自己的感情,有节制地表达,把感觉持续在作品的完成创作中。言简意赅,一座远山带出一片微茫,这正是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意境。

——郭毛豆

我们如今面对以既定的形式语言为表现手段,套入到简单的自设安逸情境命题当中的水墨绘画生态,以“刺点”为基点,返回到绘画最初的原点,找寻剥去华丽外装之后的真实,召回水墨艺术久违的荣光。我想这也许能为水墨泛化的今天,注入一剂强心针。艺术无外乎是人类欲望的分泌物,没有欲望,艺术从何谈起?

——任海丁

这是有趣的尝试,尤其对水墨而言。在人们习惯性关乎笔性、造型、主题的讨论中,水墨一直处于“意图工具”的角色。正如一般草稿图所显现的,它往往是一些“美学意图”的实现手段。然而,当王煜将作品的“意义发生”从这些“美学意图”中摆脱出来,直接指向草稿本身的“预设性”时,他的作品便也“脱离”传统水墨的抒情表述,成为理性审视的表述。至此,“水墨”终于跳跃了一个“美学结果”的状态,转而具有针对“何以发生”的规定性的讨论。

当王煜将报纸原图稿、草图稿,与水墨成品并置为一件作品时,一种另类于习惯水墨的“当代感”,便成为观者的第一感觉。固然,吸纳当代艺术形式有助这种转变。但更为重要的是,作品内在逻辑是否能触碰当代艺术的反思精神。显然,王煜关于“遭遇修改”的视觉方案,使“水墨”能够触碰类似的思维方式。

——杭春晓

作品欣赏

王煜

1978年6月生于辽宁开原。200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