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十七)

 doubleLY 2022-01-25

第十七课 曹植与王粲 

17.1 曹植

1.《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2.叙酣宴主题

如曹植《公宴》: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述酣宴主题)

1)当句对,又叫句中对。这样的丽词骈句在建安诗歌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建安的风骨除了是诗歌正统的系谱的开端之外,它还具有转折点的意味,上变《古诗十九首》,下开“太康诗风”。

2)当句对,在五言、七言中才能体现。它出现在建安时期,但是被诗人反复操作,形成修辞美学的时候是从杜甫开始的,但在认知上将其作为术语的是李商隐。他在吸收了杜甫的当句对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当句对的形式,李商隐有诗《当句有对》。 当句对有两种:一种是句中自对,五、七言中;另一种是复字重出的句中自对,杜甫诗里大量运用,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峡”和“阳”重复用字,南朝的庾信也有用到,但没有杜甫用得那么普遍)。 

3)李商隐 :《当句有对》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复字重出的当句对)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3.述恩荣”主题——应制诗歌功颂德 

如曹植:《侍太子坐》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白日”对“青春”,“青春”:绿意盎然的春天) 

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 

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一般认为应制诗是虚有其表的,但欧老师认为不应该忽略其在探索艺术形式上的努力,这种努力下开太康诗风。)

4.曹植的乐府诗中有一类题材比较多,即咏神仙之作(并非游仙之作——游历仙境)。这是整个建安诗坛的普遍现象,三曹都有儒家的治平之志,他们并非迷信,只是人世间无可奈何到极点,而在神仙界寻找一种慰藉,他们的游仙诗都是痛苦煎熬之下聊求自慰之作。叶庆炳先生由此认为,游仙各篇都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5.晋宋以来,文人多扬植抑丕,“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唐.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曹植被《诗品》列为上品,被谢灵运称为“才高八斗”,这都是在历史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定位,但这个定位当然会因为时代而异,会因为人性而异。 

6.诗歌之外,曹植的赋也不少,与王粲(《登楼赋》)同为魏世两大赋家。 

17.2 王粲

1.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2.历史评价:

(1)《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问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2)曹丕《典论.论文》: 

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文人之间惺惺相惜)。(提及籍贯,实则指代家族背景。“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3)钟嵘《诗品.卷上》: “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 

叶庆炳先生认为,表现叙恩荣、述酣宴的公宴题材的作品的风格就是文秀而质羸”。表现了王粲的“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的经典作品即《七哀诗》。 

3.《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豺虎可能是一种象征手法,但也可能是实写。当人类社会秩序崩坏时,原始自然社会有可能入侵人类的生活)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可能是夸张,但也带有很大的写实倾向)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通过母子之情的撕裂表现极端社会背景下人性的悲哀。

白骨蔽平原:不仅是夸张,也是写实。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舍弃骨肉超越寻常的痛苦。 

④“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时代决定了每个人都无法分担他人的痛苦。

4.钟嵘《诗品》(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 

5.《三国志.王粲传》后附有十八位作家的事迹,王粲传实际相当于文学传,这是因为王粲是“七子之冠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