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一)

 doubleLY 2022-01-25

1.现存谢灵运诗有84首,完整的山水诗有33首。根据逮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的统计,算上残篇,现存谢灵运诗101首。 

2.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创造了山水美的诗人要归功于郭璞的《游仙诗》,进一步独自光大了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意识的人还是谢灵运。 

3.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因袭创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体悟浏亮的体现),此近世之所竞也。” 

因:因袭、继承,即“道”

革:革新题材,由游仙变为山水

4. 谢灵运人生经历:

(1)沈约等《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轮值当班)。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灵运因祖父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谢公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末知灵运乃安。……灵运横恣,百姓惊扰。 

——性格里带有冒险性、内心有无法补偿的郁结,因而无度地对外宣泄,谢灵运的山水诗总用玄言收束,努力为自己开脱,是与他的内心和性格息息相关的。

(2)谢灵运的成长经历:童年塑造下的自我

谢灵运出生“旬日”(十天),其祖父谢玄(或父谢瑍)去世,由于受到“贵命难养,贵格难熬”的迷信观念的影响,他从小就被寄养。钟嵘《诗品》:“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欧老师认为谢灵运寄养生活里受到的是纵容而不是爱,因为真正的爱除了糖果还有藤条,而纵容的本质则是爱的空虚,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深刻影响了谢灵运性格的形成,使他成为一个无法安顿自我心灵的人。(可以参考心理学著作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3)谢灵运诗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悟理”就是谢灵运试图安顿自我的努力。

图片

31.2 谢灵运的审美观念

图片

1.谢灵运山水审美的观察方式:静观默察

静观默察即人与山水在一种安静、沉静的气氛中进行的互动和交流。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之二: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 

遗情:超越俗情,在宗教中“情”被视为一种累赘和沾染。
贞观:出自《易经.系辞》,贞,正统;观,看,贞观即真正地观照。方东美《生命情调与美感》指出,所谓的“贞观万物”就是设卦陈爻来应天地日月四时之态,谢灵运援引“贞观”的意思就是用它来统摄游观山水的经验,通过具体的山水形貌来察天观地,了解万物的运作,而后“立象以尽意”。 
王世贞《艺苑卮言》:三谢固自琢磨而得,然磨之极妙,亦自然。” 
④谢灵运山水诗“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

2.“赏心”

(1)关于“赏心”的诗句: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提出了“四美”“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谢灵运《相逢行》:“邂逅赏心人,与我倾怀抱。”
——赏心:指知己、知音。
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
——赏心:接近鉴赏自然之心。 
④谢灵运《晚出西射堂》:“含情尚劳爱,如何离伤心。”

2)学者们对“赏心”的看法:

小尾郊一在《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指出:所谓赏心,在谢灵运而言,意指鉴赏自然的心。他是第一个把“赏”用在山水的人。从这个角度讲,谢灵运对山水诗、山水审美的奠定都是独一无二的。 
②日本女学者:“赏”字用在人与人或人与山水时,不管是对山水之美的观察,还是人与人知己之情的体会,都具有同样特点,即往还的运动”。这种把“赏”放在山水当中,使心灵获得提升的往还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谢灵运,如:
李白《独坐敬亭山》:“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谢灵运创造的“赏心”承前启后,如南朝的鲍照、谢朓、江淹、沈约、何逊、萧纲、谢朓等等,他们都继承了谢灵运把“赏心”当作知音、朋友的用法,而不是完全用在山水之上。

31.3 谢灵运诗歌特色

诗、赋关系
1.体物入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出现诗赋融合的现象,他的山水诗吸收了赋的某些特征:体物写景,充分发挥文字的表现力、擅用“巧构形似之言”。 

黄节:汉魏以前,叙事写景之诗甚少,以有赋故也。至六朝,则渐以赋体施之于诗,此风实自康乐开之。 
谢灵运认识到了诗与赋本身的差异,如《山居赋》:
伊昔龆龀(tiáo chèn,指童年),实爱斯文。援纸握管,会性通神。诗以言志,赋以铺陈。箴铭诔颂,咸各有伦。
中国诗人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技巧模拟山水形象肇始于两汉赋家。谢灵运深受辞赋传统的沾溉,他的山水诗的描写方式就是所谓的体物”、“巧构形似之言”、“模山范水”,他把赋体物形似描写的方式移用到五言诗中来,使景物描写在诗中占据中心位置,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形制规模,也缩小了诗与赋的文学的距离。 
④孙康宜先生提出,诗里形似的概念是建筑在工于描写的赋的美学原则之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动作缩小诗赋距离的人(钟嵘《诗品》“尚巧似”也是如此评判)。传统诗歌中的描写本来是为抒情服务的,但到了谢灵运,他把赋所擅长的描写施之于诗,通过大量铺排景物形成一种崭新的诗歌类型,描写已不再是装饰、辅助或者背景,而在诗歌里获得了正统的地位,成为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点来讲,谢灵运是山水诗真正的创造者。

2.语言:双声叠韵、玮字、自造新语

1)双声叠韵:谢灵运是最早在诗歌中刻意经营大量的双声(同声母)叠韵(同韵母)词的诗人。

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谢灵运《人东道路》:隐轸邑里密,缅邈江海辽。” 
南宋.吴聿《观林诗话》:谢灵运有蘋萍沉深菰莆清浅上句双声叠韵,下句叠韵双声,后人如杜少陵,……杜荀鹤……温庭筠……皆出于叠韵,不若灵运之工也。”

(2)玮字(联边字)的大量使用(像赋的写法):

谢灵运《过始宁墅》:岩峭岭稠叠。” 
谢灵运《道路忆山中》:濯(“浊”音)流激浮湍。……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 
谢灵运《石室山》:藐藐苔岭高。” 

(3)善造新语,不落窠臼:

谢灵运《过白岸亭》:空翠难强名。
——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谢灵运《读书斋》:顾步忧新阴(初冬) 
谢灵运《游南亭读书斋》:已睹朱明(夏天)移。 

3.对仗:参考下面“对偶”中的描述

4.总结: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修辞特点是诗中无所不在的对称模式,对仗的事物可以是时间、起止、颜色,这也可以上溯到汉赋;他的诗歌还表现出强烈的写实精神——深山幽壑的再现、建筑景观的呈现、移步换景的审美结构;另外,他的语言也偏于古奥艰涉、联边字与双声叠韵的运用、动词锤炼等特征,都可以追踪到赋的美学精神和艺术技巧,可以说,辞赋的特点是谢灵运山水诗特点的根源。 


比、对偶的大量运用 

1.对偶的大量运用。

谢灵运是第一位在诗歌创作时全篇对仗的作家,他的五言诗中的对仗十分普遍,在他的全部诗歌中,排句占到了六成以上: 

①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②明.胡应麟《诗薮》:“晋、宋之交,古今诗道升降之大限乎!魏承汉后,虽浸尚华靡,而淳朴余风,隐约尚在。……士衡、安仁一变,而排偶开矣;灵运、延年(颜延之)再变,而排偶盛矣;玄晖(谢朓)三变,而排偶愈工,淳朴愈散,汉道尽矣。”

2.谢灵运对偶技巧的成熟:

①明.许学夷《诗源变体》:“用意排偶,自陆士衡始。”

又:“……五言自士衡至灵运,体尽俳偶,语尽雕刻。不能尽举。然士衡语虽雕刻,而佳句尚少,至灵运始多佳句矣

——创造佳句成为诗人才学荟萃的表现,由此形成了诗歌批评上的摘句法。

②陆机与谢灵运对偶技巧的比较:

陆机的对偶常常是正对,平铺直叙,缺乏抒情张力。刘勰认为,就对偶手法而言,正对为劣,反对为优,反对可以制造意境上的张力,如朝夕、终始、明暗。因此,二人诗歌的对仗不仅存在数量和比例上的差距,连对偶的手法的运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3.总结:

(1)一般说律诗形成于初唐,可是构成律诗的几个条件——对仗、声律实际上是经过了数百年十几代诗人的努力才完善起来的。其中,超出排偶意义的对仗趋势的出现,可以追踪到汉末蔡邕的《郭有道碑》,值得注意的是,汉赋中铺陈式的排偶还不是异质乃至于反对事物的对照。

(2)日本学者古田敬一《中国文学中的对句与对句论》提出:

日本的排偶跟中国的对仗不一样,日本的排偶大体是同种同质的东西反复来表现的(即正对),而中国主要以异质的、甚至相反的对照表现为主流,这也形成了中日两国对仗方面的基本差异。其中,以异质为主流乃至反对的现象是从谢灵运开始的。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到四十多首,其中每一首都有排偶,有十六篇全篇对仗,这是前所未见的现象。排偶的内容普遍集中在写景与叙述的部分,在中国对句史上,谢灵运是一个完成者,一个集大成者,一个站在顶点的诗人。
律诗在对句上的基础,在5世纪的初叶谢灵运时代大体已经成立。 

(3)朱光潜《中国诗何以会走上律的道路》:

从谢灵运和鲍照开始,诗用赋的写法日见其盛。律诗的第一步只求意义的对仗,鲍、谢是这个运动的两大先驱(当时虽无律的名称,但律的事实却在那里)。在汉朝赋已重排偶而诗仍不重排偶,魏晋诗也向排偶路上走。而且集排偶大成的两位大诗人诗人——谢灵运和鲍照——都同时是辞赋作家。从这个事实看,我们推测到诗的排偶起于赋的排偶,并非穿凿附会了。 

声律:开永明声律新变之先河 

1.历代评价:

胡应麟《诗薮》:谢、陆之增而华也,唐律之先兆。” 
.宋长白《柳亭诗话》:(谢灵运诗歌)圆稳流利,非近体之前茅乎。
——圆稳流利:形容声律的美感。 
.翁方纲《五言诗平仄举隅》:谢诗密丽,其平仄皆于掩映顾盼出之。” 
.焦竑(hóng)《谢康乐集题辞》:“(谢诗)弃淳白之用,而竞丹雘(huò,红颜料)之奇;离盾木之音, 而任宫商之巧。” 
2.谢灵运对声韵的钻研:谢灵运参与了梵文佛经的翻译,他在声律转化方面的经验开永明声律之先河。


结构:情、景的安排方式

1. 谢灵运的思想内涵与诗歌结构: 

1)梁.僧祐《弘明集》: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六朝时“性灵”指佛性灵妙的作用,与清代袁枚等提出的“独抒性灵”、明代小品文中的“性灵”有所区别。 
2)谢灵运创造了一个词语:性灵真奥”,他援佛入儒,把佛教的真理融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了儒学的宗旨,成为用来探究生命本质的代名词。 
3)在佛学的经验脉络之下,形成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典型结构,具体表现在诗结尾出现的对于生命本质、人生苦难的种种的思考——这既有佛教思想的影响,也有道教的玄理的影响。  

2.谢灵运诗歌结构:

黄节《论谢灵运》首先提出:“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 

(1)来源——赋的结构模式:

汉大赋的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 

汉宫苑、畋猎赋:出发——畋猎——归来;

汉末抒情小赋(述志、纪行):纪行——写景——夹叙夹议、抒情论理;

建安太康时期:纪行写景,抒情论理;

晋山水赋:结构程式化,从现实景物的观览得出出抽象玄远的哲学思考,这种审美方式被谢灵运的山水诗所吸收。 

(2)谢灵运性格特征对诗歌结构的影响:
谢灵运内心的空缺逼迫他祈灵于哲思的解脱,他在《斋中读书》中说: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矧乃(shěn):况且。

——心:内在的感受;迹:外在的行迹。内在外在的双重寂寞。 

②“寂寞”的知音。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十: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柳州:柳宗元。谢灵运影响到了唐代诗人的创作,如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但欧老师认为柳宗元才是最接近谢灵运的,依据就是“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朱弦:华丽的琴弦,是对谢灵运诗歌的意象化的描述。谢灵运的诗表面上富丽堂皇,但是极富丽之下隐藏的一种寂寞情怀。 

——元好问注道:柳子厚,宋之谢灵运。清人查慎行将这一论断誉为“千古特识”。 

高友工先生在《律诗的美学》一文中指出:谢灵运从未成能完全沉湎于他所描述的世界的美感乐趣之中,他总是愿意以一段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来结束他的诗作。这段玄思很少能和前面的描写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他没能解决的情与景融合的问题,就连同他对山水诗的贡献一并留给了第五世纪后半期的诗人去解决。(谢朓) 
叶嘉莹先生认为:
A. 谢灵运对于山水的追求,究竟不能使他的精神跟大自然合为一体达到忘我的境界。他所追求的哲理也没有办法与他的生活结合。因此他的诗在极力刻画山水的形貌,又不断地申诉哲理的空言,因为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他在烦乱寂寞中自求慰藉的一种徒劳的努力而已 
B.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借由文字形构来传达内心,他有意在客观描写中制造一种烦难的感受,这实际上才是他真正的感觉。这种烦难的感受通过错综复杂的句式、笔画繁复的用字以及精心雕琢的辞藻表达宣泄出来。

史书中的谢灵运率领数众凿山浚湖,功役无已”,但他的诗中却没有出现别人,只有自己无穷的寂寞,因此,欧老师认为谢灵运实际被自己内心中巨大的痛苦所困扰着。对于他而言,文字不是与生命无关的事物,当他创作诗歌的时候,就是在面对人生。 

诗眼:陌生化策略化俗为雅的效果 

1.炼字: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春草,园柳鸣禽。” 

(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 

2“炼字”一词语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练字》:

“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后人都接受这一观点,如:

苏轼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明代皇甫汸《长洲艺文志》说:“盖一字之瑕,足以为玷;片语之累,摒弃其余。” 

2.炼字的效果:陌生化策略

(1)西方理论认为,熟悉就是美最大的敌人,我们从小就处于所使用的语言中,语言的美学含量也就被钝化了。只有通过陌生化的策略,我们才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字词,并从中看出新意,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追求陌生化。 

2中国陌生化策略之后达到的是化俗为雅的效果,一般有几种形式: 

巧用动词、俗字:

A.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踏天磨刀紫云。” 

B.曹雪芹《红楼梦》三十七回林黛玉《咏白海棠》:来梨蕊三分白,得梅花一缕魂。” 

转品——改变原词的词性:

 A.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B.张先《天仙子.送春》:月来花影。” 

C.谢灵运诗中的“转品”: 

《登江中孤屿》:古屿中川。” 

《登池上楼》:潜虬幽姿。” 

《登永嘉绿嶂山》:裹粮轻策。” 

《过始宁墅》:且为枌槚(fén jiǎ,树木名,植于墓地)。” 

3.对谢灵运炼字的评价: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康乐一字百练乃出治。” 
.方东树《昭昧詹言》:下字成句,须以康乐为法。……谢公思深气沉,无一字率意漫下。康乐无一字不稳老,无一字不典重,无一字不沉厚深密。”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地大量运用拟人手法而取得成功者,谢灵运应当算是最早的一位作家。如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初篁绿箨,新蒲紫茸。

海鸥春岸,天鸡和风。

——苞:转品,名词作动词;戏、弄:拟人。 

取材繁富 

1.钟嵘《诗品》卷上: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赋的特征),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 

2.白居易《读谢灵运诗》:

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顺应命运)

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包括万物,小大无遗漏)

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

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

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3.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他的主观能动性:

主体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大概有三个维度可以构成他的各种特质,包括教育、环境、主体能动性。主体心理学不忽略教育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主体能动性才是更为重要的,它是主体面对外在世界的一种主导潜能。 
即使面对同一形式的不同创作,也应该注重发现不同诗人的特质——主体能动性(同理适用于现当代文学研究),而不是程式化的套用阐释,比如用“闲适”去套用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所有人都呈现相同的面貌,这种阐释本身是有问题的,应该回到个人人格特质和个人的生命史去研究发现。
用典 

1.谢灵运用典之精湛,开启了用典的风气,这也是从赋里吸收而来的创作手法。南宋.朱弁《风月堂诗话》:

客或谓予曰:“篇章以故实相夸,起于何时?”

余曰:“江左自颜谢以来乃始有之,可以表学问而非诗之至也。” 

——故实,即是指用典(现代文学中的“学者小说”的弊病)。 

2. 谢灵运典故的来源:

1)玄学:

.王世懋《艺圃撷余》:谢灵运出而《易》辞、《庄》语,无所不为用矣。

——玄学影响 

.沈德潜《古诗源》:诗中用经,无(比得上)谢公者。” 

晚清.黄节《谢康乐诗注.序》: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仙、释以成之,其所寄怀,每寓本事,说山水,则苞名理。” 

④清.张玉榖《古诗赏析》:今语入诗而不觉陈腐者,是谢公所长。” 

.方东树《昭昧詹言》:康乐乃是学者之诗,无一字无来处,率意自撰也。” 

(2)楚辞:

据学者统现存谢灵运诗101首,几乎篇篇用典,其中所用的典故主要集中在三玄(《易经》、 《老子》、《庄子》)以及楚辞,如谢灵运《道路忆山中》: 

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

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

 ——楚人,指屈原;越客,指晋宋政权偏安江左。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统计谢灵运运用楚辞典故的频率是同时代颜延之、鲍照两位的两倍之多。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指出:
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化用了《离骚》中的集芙蓉以为裳 
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语》认为:
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中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与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玄圃相对照。 
④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竹林诗》中有“美人游不还”,“幽悠怨慕凄凉之意,全得屈子余韵”。 
(3)陆机:
谢灵运还跟陆机有一脉相传的关系,如巧构形似之言、排偶渐增等等。 
晚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李梦阳:“康乐诗是六朝之冠,然其始本于陆平原(陆机)。” 
.胡应麟《诗薮》:灵运之词,渊源潘、陆。” 
命题游记化

旅游历程的动态描述、极短篇 

1.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登归濑山瀑布望雨溪》等,题目基本具备了叙事的元素,都是游记化的极短篇。 

2..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康乐最善命题,每有古趣。” 

3..乔亿《剑溪说诗》:谢康乐制题,辄多佳境。” 

4..方东树《昭昧詹言》:大约谢诗顾题交代,则如发之就栉,毫末不差。

5..朱庭珍《筱园诗话》:诗贵向题。”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 历代评价:

1)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初日芙蓉,非人力所能为,而经常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妙,灵运诸诗,可以当此者亦无几。

——六朝排偶也被视为是“自然”的 

(2)清.吴汝纶《鲍参军集选》:“他(鲍照)诗多规模大谢。” 

(3)清.于光华《昭明文选评注》:“元晖(谢朓)清迥,变于大谢。” 

——迥,有深远的意境。 

(4)明.杨慎《升庵诗话》:“小谢之句,实本灵运。” 

(5)清.沈德潜《古诗源》:“小谢诗俱极流利,而此篇(《和王著作融八公山》)及《和伏武昌》作,典重质实(谢灵运),俱宗仰康乐。”

 ——流利,表述诗歌风格时偏重于声律

——通过对比,说明谢灵运诗歌的特征是“典重质实” 

2.后代影响:

(1)除了谢朓,萧绎、江淹、王济、徐陵、庾信、沈约等都受到了谢灵运的影响。谢灵运面对痛苦不断挣扎的努力也在无形中融入大传统,形成一个非常丰沛的文化资源。

2)胡应麟《诗薮》认为初唐诸子沿袭的对偶风气实源自谢灵运。 

(3)也有学者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受到谢灵运的影响,但是欧老师认为这个观点应该暂时保留。 

(4)李白诗现存总计一千首左右,直接提及谢灵运的就有二十首左右。清袁枚《随园诗话》:“因其(李白)生平最喜谢诗,故不觉习而不察。” 如: 

谢灵运《石碧精舍还湖中作》:“山水含清晖。”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著令山水含清晖。”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 

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之一:“梦得池塘生春草。” 

谢灵运《登池上楼》:“林壑敛瞑色。”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襟前林壑敛暝色。” 

(5)清代学者方东树等人考察出杜甫也有学习谢灵运的地方。 

(6)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7)中晚唐诗人韩愈、孟郊、贾岛、姚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