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任之堂(十五)

 歌手心雨 2022-01-25
甫用过早饭刚到药房,老师已开始看诊。见到笑容较多的病人,我就主动上前:“你好,让我给你号个脉好吗?”然后病人也笑嘻嘻地把手放到面前,“对不起啊,先左手吧,老师那种双手把脉的我可不会呢,呵呵”。由于来这儿的患者多数都久病,且来自全国各地,因此有很多脉象都非常典型。之后再坐到老师身边抄方,老师先让我叙述患者脉象,然后看看我的看法,再从中点拨或纠偏,并解释治疗思路,如此数个回合,才算正式摸入师门门径。偶尔有个别患者得号太溪脉,老师说能辅助诊断是不是相火妄动、胃气虚实等。若患者两尺浮数,一般再号太溪脉,若太溪脉亢盛,即说明相火妄动。有者久病,号太溪脉时能明显感觉凹陷,更有者是取不可得的。

有的患者六脉无神,沉软无力,浮取不可得,沉取似有似无者,一般为无根之脉,病情难愈,老师的治法是先治“心”,先将神气提起。因此老师治疗心时常用药有:红参、银杏叶、红景天、桂枝、赤芍等。

尚有女患者一名,素体亏虚,月经量少,因此一直耿耿于怀,老师安慰她说:“月经量少不是问题,因为这是身体自我保护的手段,气血亏虚了,身体原材料不足,身体为了节约资源,只好将经量减少。把身体养好才是最重要的,到时水到渠成,经量自然就正常啦。”女患者这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就这样一个早上呼啦呼啦过去,下午在家看书。
晚饭时,创涛培杰有事外出,就只剩王蒋、向辉和我在餐桌三国演义,岂料王蒋药房回来第一句话就是:“老师跟郑姐过来吃饭啦。”
正做饭的向辉愣了一下,正当缺粮少菜时老师来了,道:“我们菜不够呀,只剩白菜了。”
老师和郑姐笑呵呵地提着两袋千层饼和西红柿上来,郑姐先到厨房“视察”一番,不禁笑道:“我还以为我们的厨房已经够乱了,没想到你们的还更乱啊!哈哈哈。。。”
我道:“当然啦,没有最乱,只有更乱!”
郑姐见我们的“白菜豆腐汤“实在惨不忍睹,打算亲自下厨做番茄汤,爱妻心切的老师忙接过勺,帮郑姐做汤。郑姐对着两大碗“白菜豆腐汤”笑道:“这道菜很经典,山东人(向辉是山东人)都会,以前我住宿舍时,有位山东舍友,每当轮到她做饭时,都会有这道“白菜豆腐汤”,后来山东朋友吃惯我们做的菜后,春节回家吃母亲做的菜时,反而觉得没味道了,呵呵。”

老师和郑姐这趟“探访”的目的是想来感受“食不言”的用餐氛围,没想到培杰出门,这下可好,“食不言”没尝到,还聊个不亦乐乎。席间还调侃起“食不言,寝不语”来,现代生活很忙碌,夫妻之间能聊天的时间就剩下餐桌和床上,如果真的“寝不言,食不语”的话那夫妻关系岂不是真的要相敬如“冰”了?干脆都装哑巴不说话算了,哈哈哈。

吃完饭,趁老师在我身边,我忙向他请教关于号脉与三部九侯的含义,老师说他对脉诊非常重视,因此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涉猎不少。号脉时先不急着将二十八脉找出来,号脉首先要学会“号得到脉”,如果连脉都号不到,其他的都免谈。说着就在书桌拿起一本《中医经典要文便读》,翻到《黄帝内经。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道:“你看,这里就有关于三部九侯的记载。”

人有三部,部有三侯,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古人很注重整体,知道若只专注某个地方就会有不足,因此才有整体观念的产生,号脉也一样,必须整体去看。我们的身体分”天、人、地“三部,每部又各分”天、人、地“,总共是”三部九侯“,所以三部九侯指的不仅是寸口脉,因此古人为求稳妥,有时三部都要号。那认识这个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患者没手,你怎么号寸口?这时可以天地合参,天部亢盛,地部亏虚,那就是一个上实下虚的证,这时将有余之气引入亏虚之地就可以解决问题,反之,如果地部脉亢盛,天部不足,那就升清阳嘛。如果病人病危,我们怎么诊断能不能救?这时可能连寸口脉都没了,但地部还有,意味着还有根,就像树一样,上面的叶子都掉光,但根还是完好的,就有救;如果根部烂了,树叶长得再繁茂,也很难救啦。因此把脉学好对一个中医大夫而言是很重要的。再来就是疑难症的鉴别与治疗。。。”(太多啦!!!)

老师回去后,我和向辉王蒋一起到超市转了一圈,三个人不由得感慨一番,自来任之堂学习后,都没有一天闲着,一有时间就背书学习,就连放松走走的机会也少了(连爬山时都是鼓足劲在学,呵呵)

回程中谈到中药剂型,其中就有散剂,向辉说最不喜欢吃散剂,散剂容易呛喉,突然又道:“如果用元肉裹着散剂服下可能比较好吃。。。”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