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是因为奥妙无穷。这些简单不能再简单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读懂它,每个病人的病情都会告诉你很多要治疗的信息,只是我们不懂,没有找到或重视,身体上可以用来沟通的语言。就像我的第一篇里的----望诊细查就是找到与身体沟通了解病情的语言之一。所以我感觉现在的很多治疗都是侵略性质的,因为很多的医生是头痛治痛,脚痛医脚!在跟师成哥学习内经之前,我也如此!直到人迎寸口脉,才引起我的重视! 我知道,中医是靠“四诊”来辨证治疗的。所以在跟成哥学习的时候,对人迎寸口脉,我还是不屑一顾,因为俺就是学中医的,对成哥说的学习人迎寸口脉最好带教这句话不相信,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脉,确实可以分辨出人体脏腑经脉的病位。中医使用的脉诊方法是寸口诊法。寸口诊法不仅用于诊断十二经脉,也用于诊断奇经八脉和五脏六腑的病变来,所以学习之前,我想你人迎寸口脉也不过如此。 直到学习的第一天,人迎寸口脉开始学起,通过对人迎寸口脉的对比可以判断人体十二经的虚实(《灵枢。经脉》)。看到的几乎都是顽固性的患者---强直的、中风后遗症的等等,而且都是脉后三针,我就想,这三针能解决什么问题,脉平了就能解决脏腑问题?所以不断地挨个亲自询问患者,直到从患者嘴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确实好,身体轻松舒服有劲了,精神也好。所以我就开始了思考“大道至简”这句话。 《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如何知道虚实,最好先脉诊。但也有一些观点,治疗之前不脉诊,治好的很多,我也相信,就像银质针就是按解剖来扎针的,不脉诊效果也是刚刚的,还有神医扁鹊等等。我想那些神医和大师级人物,现在已凤毛麟角!所以对常人来讲,最好还是先脉在针。 案例一:孙开某,女,60岁,右腿痛半年,久治不愈,经人介绍来到我处,检查:走路跛行,腰4,5椎旁压痛(+),阔筋膜张肌(+++),走动时疼痛加剧。脉象:人迎寸口对比诊法,人迎寸口大一盛。三部九候法,右缓,左盛。寸口法,脉滑紧。 人迎寸口脉:泻胆补肝,泻侠溪、足临泣,补曲泉,毫针。环跳选用员利针。 入针后行补泻约25分钟,左右脉平气至,出针。患者疼痛消失,自行下床行走回家。 案例二:李伟华,男,腰腿痛,诊脉人迎一盛,随后二补一泻,持脉已平。可是病人回去,病痛仍然存在。我就询问成哥,成哥说:“内经没有错,病人也没有错,那么肯定是你的错,你的一盛与内经的一盛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当时貌似“气至而有效”,结果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成哥这么一说,我靠我晕,心想:是不是我的寸口脉法也有点小名气,而翘着尾巴对人迎寸口脉带有轻视,被成哥发现,借此教训我?“你的一盛是中医的寸口脉,不是内经的一盛!要你空杯,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按照寸口脉的浮中沉数迟来判定盛燥,这一错全盘皆错”。晕!果然我翘起的尾巴被老师看穿了。“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若寸口脉动大于人迎,就说明阴盛而阳虚,则先补疾病有关的阳经,再泻疾病有关的阴经。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短短的这几句话的时候,才觉得我因中医小有成绩而浮躁的心,长此以往,路走不长,技术不会提高,疗效不会好。运用九针治病痛,只懂几个层次,不去诊脉,只用手去触诊皮肉筋骨,就去扎皮,扎肉,扎筋,扎骨,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灵枢。禁服》说的很清楚:不知道诊脉,只知其一,那你就是个半吊子。。。。。。:“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人迎一盛,泄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泄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这些都是内经里的东西,明确的告诉了通过脉诊,指导那条经脉有问题,是虚还是实,是补还是泻,几天补泻一次。只不过都知道道理,而没花心思去思考。从这以后,凡是来的患者,我是必须脉诊:一是人迎寸口脉,明确那条经脉虚实。二是寸口脉进一步比对脏腑表里虚实。三是根据对比明确用针还是用药,是先针后药,还是药针结合,还是针、灸结合等等。四是通过脉诊灵活了思路,可以运用“互为表里”来灵活治疗。五是通过脉诊可以知道哪些病一定不能用针来刺。也就是说,通过脉诊,找到了患者所患之病的语言交流---患者不说话,可以知病情! 人迎是足阳明胃脉(颈动脉),胃为六腑之源,故人迎候阳,主表(外),可测知六腑之气。气口在两手掌后高骨经渠之分(桡动脉),属手太阴肺经,肺为五脏之长,故气口候阴,主里(中),可测知五脏之气。脉以胃气为本,肺为百脉之宗,所以切人迎气口脉,是古人作为一种相互比较的诊脉辨证方法:衡量二脉脉象协调与否,用以测定人体阴与阳,脏与腑,表与里相对而又统一的动态变化情况,来诊断疾病。 以上仅仅是个人一己之解,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希望能够给一些同行带来思考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