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脉诊对针刺的指导

 山东中医竹林 2014-05-10
<灵枢》脉诊对针刺的指导

这仅是本人对脉诊与针灸的一点看法,肯定会有一些肤浅与妄议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批判斧正。

1.用针必先诊脉

“凡将用针, 必先诊脉, 视气之剧易, 乃可以治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针灸前必须经过仔细的诊断,尤其是脉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小针解》:“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针刺的目的在于调气,通过补泻的手法操作使气机调和,从而治愈疾病。而脉诊比其他三诊能更好地判断气机的变化,《灵枢·经脉》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因此,用针前必先诊脉。

2.脉诊指导针刺的治疗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另《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都说明了补虚泻实是《灵枢》针灸的治疗原则。《灵枢·刺节真邪》:“凡用针者, 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脉诊指导针灸的实质是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虚实进而进行针灸治疗。

灵枢经里提到的脉法很多为人迎寸口脉法,《灵枢·四时气》:“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人迎属足阳明胃经,胃为六腑之源,故人迎侯阳,主六腑病变,可测知六腑之气;脉口又名气口,属手太阴肺经,肺为五脏之长,可测知五脏之气,故气口候阴,主五脏病变。

《灵枢·终始》中人迎寸口脉法对针灸有具体指导: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总而言之,人迎脉盛时,病在阳经,泻阳经补阴经;反之,寸口脉盛时,病在阴经,应泻阴补阳经。所施补泻得阴经阳经均指表里经。但补泻时应注意先补虚,后泻实。《灵枢·九针十二原》:“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即人迎脉盛时,应先补其相关的阴经正气,后泻其阳经邪气;反之,应先补其相关的阳经正气,而后泻阴经邪气。

3.脉诊指导针刺的深浅及留针的长短

灵枢经里共提到数十种脉象,包括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紧,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浮,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弦,钩,毛,石,营,喘等等。针刺时应该根据脉象的急、缓、大、小、滑、涩等,分别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并且灵枢经里指出了针刺的深浅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写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写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4.气至而有效

《灵枢·终始》: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气至而有效者,即得气。一方面是指病人和医生对针下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是指脉象而言。勿虚虚,勿实实。虚证用补, 脉应由虚到实,若脉大而同针刺前一样无力者,虽病人感到病情一时的缓解,但病未愈;实证用泻,脉应由坚转软, 若同针刺前一样坚实挺手者, 病人虽然感到症状有所减轻,但疾病并没有去除,说明治疗方法不得当,没有真正取得疗效。

5.针刺禁忌

5.1脉症不符者勿刺

《灵枢·热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另《灵枢·逆顺》: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都告诫医生临床中无论什么病症必须诊脉,脉象与症状不符一定要慎用针刺,通过仔细诊察来判断真正的病机,以免出现失治、误治的情况。

5.2脉乱气散者勿刺

此外,《灵枢·终始》提出了针刺十二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怒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这十二种情况都是脉乱气散,如果针刺的话,则阳病入阴,阴病出阳,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6.总结

广义上来说,针灸与处方开药虽然方法各异,但本质相同,即通过外力(针灸或药物)协助体内的正气来达到驱邪的目的,关键是辨证一定要准确。因此,医生应在此基础上通过诊脉来了解病人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疾病所涉及的脏腑、经络、病位,来指导临床,并据此确定针刺治疗的取穴、针具的选择、针刺的深浅、留针与否及时间的长短而后才施用相应的针灸补泻手法等,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郭伟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