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双子叶植物纲—樟目

 廿氏春秋 2022-01-25

作者:莫蓓莘 刘琳 于宇 译

当当
 

双子叶植物纲—樟目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樟目

樟目(学名:Laurales)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被子植物分支木兰类植物中的一个目。共7科。

樟目是由木兰目起源较进化的类群,表现在花部定数、轮状排列,3基数,雄蕊花丝明显,心皮结合,胚珠少数等。

图片

1.形态特征

木本,常有油细胞。单叶全缘。虫媒花,常集成不明显的聚伞花序或总状花序,花3基数;花被离生,同形;雄蕊5至多数,偶3,轮状或螺旋状排列,花药与花丝常能明显区分;雌蕊1多数心皮,合生,胚珠1-2个,仅1个成熟。内胚乳有或无。

乔木,灌木,稀寄生藤本,叶互生,稀对生,单叶,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花各部轮生,子房上位至周位,心皮多个分离或1个。种子有胚乳或无胚乳,胚小。樟目与木兰目关系密切,但较进化。7科,其中以樟科种类最多。

2.系统地位

本目是木兰类植物的四个目之一,其中木兰目与本目的关系最密切。樟目明显与木兰目有联系,并在几个方面比大多数木兰目的种类进化,如花被定数,轮状排列、雄蕊不为片状、雄蕊花丝明显、花粉粒无孔或二孔、胚珠单生,另一方面,樟目单叶隙的节与木兰目具三叶隙或多叶隙的节相比为原始的特征。雄蕊基部的腺体附属物是退化雄蕊或一般突起还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

APG III分类法,本目共有7科,其中以樟科种类最多。中国只有樟科、蜡梅科和莲叶桐科。

图片

3.下属科

香皮茶科(Atherospermataceae

腊梅科(Calycanthaceae

腺蕊花科(Gomortegaceae

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

樟科(Lauraceae

樟亚科(Lauroideae

无根藤亚科(Cassythoideae

杯轴花科(Monimiaceae

坛罐花科(Siparunaceae

4.香皮檫

香皮檫科(Atherospermataceae)又名香皮茶科共有714种,全部生长在南半球,其中两种生长在智利南部,其余12种都生长在澳洲。

香皮檫科的学名Atherospermataceae由模式属香皮檫属学名Atherosperma的复合形式Atherospermat-加上表示科的等级后缀-aceae构成。该词为复数形式,故在做主语时应与动词的复数形式搭配。本科中文名亦由模式属中文名香皮檫属中的专名香皮檫加上字构成。其单纯的中文别名有香皮茶科,详见香皮檫属条目的词源一节。

本科植物都是常绿乔木或灌木,有的品种的木材可用,叶较大。单叶,对生,全缘或具齿;圆锥或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性或两性,辐射对称;花被片通常显著,花瓣状;雄蕊少数至多数,花丝具一对腺体,花药瓣裂;心皮少数至多数,离生;宿存的壶形花托包被羽毛状的小坚果,成熟时开裂。

分布: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东部,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智利。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玉盘桂科,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科,列入樟目。

图片

1)智利桂属

智利桂属是香皮茶科中的一属,原先被归于杯轴花科中。此属包含两个物种,都原生于南半球:

新西兰桂 Laurelianovae-zelandiae(原生于新西兰)

智利桂 Laureliasempervirens(原生于智利) 

2)新西兰桂

新西兰桂是一种香皮茶科、智利桂属的一种常青乔木,原生于新西兰的森林中。

①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新西兰桂是一种十字花科月桂,也叫普卡捷,原产于新西兰森林中,是木通科中的一个种,为月桂林生态区的典型代表。

新西兰桂是一种大型常绿树种,有锯齿状的、带有光泽的绿色叶,叶表面有稀疏的毛发,叶长4-8厘米,宽2.5-5厘米,呈椭圆形到椭圆倒卵形,成对地长于小枝上,小枝呈方形,树皮色苍白。开小花,花红色,花小时侯带绿色。

新西兰桂被称为在森林的沼泽地生长的巨人塔,成年树可高达35米,树干直径达2米以上。经年累月的老树能长出大而窄的墙形扶壁,以使植物自身得以在潮湿的土壤里支撑起其巨大的形体而不至于生长歪曲。

在极其潮湿的生长环境下,新西兰桂根部甚至会长出小型呼吸管状结构的气孔,使其呼吸作用得以正常进行。

新西兰桂生长缓慢,即使在新西兰,在花园里种植时也极少有能够长到树干直径1米以上者,且几乎不可能生长到它在森林中生长时所能达到的正常大小。

新西兰桂每年大约可以长高3060厘米,直径每年可扩张49毫米。

②生殖特性

新西兰桂的开花期为每年的10-12月,花的直径达4-7毫米;花被片(萼片与花瓣无法区分):5-12片,绿色;雌雄同株;雄蕊6-12个;果实长在花瓣的下面;结果期为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一月,果实干燥并被长毛所覆盖。

③分布范围

新西兰桂生长于新西兰整个北岛和南岛北部尼尔森地区的低洼潮湿森林或沼泽地带。

④主要价值

新西兰桂的树皮含有Pukateine,这是一种与吗啡有关的生物碱,其化学结构式与吗啡类似。1910年,新西兰农业部化学家伯纳德·阿斯顿首次将其分离出来。

毛利人用其树皮制作汤剂来治疗溃疡性头皮湿疹,口服可治牙痛。

用羊和老鼠实验的结果表明,其树皮和干树枝有可能对动物体产生危害的毒性。

新西兰桂木材的材质很轻,在普卡特岛,其原木常被用于制作独木舟,或被用于雕刻。毛利人用其制成碗、棍棒和桨等。由于新西兰桂木材耐海水腐蚀的特性,早期欧洲人用其建造船只和挡风板或码头。

新西兰桂木材的气干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65-0.5克;树心吸水率为130%-156%;横向缩水率4.7%-6.5%甚至高达12%,纵向缩水率2.2%;横向抗压度为89MPa,纵向抗压度为11GPa。树心呈灰褐色,通常夹杂着些许线状的绿色,其他部位呈褐白色。木材易被干燥,类似于软木的特性之一。

图片

5.奎乐果科

奎乐果科(Gomortegaceae)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科,有1属,1种。常绿乔木,植株芳香;单叶,对生,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小,辐射对称,黄绿色;花被裂片7-10;雄蕊7-13,外轮1-3枚花瓣状,其余各枚具可育花药,花丝基部具一对腺体,花药瓣裂;子房下位,(2-)3(-5)室;核果。产智利。

奎乐果科的学名Gomortegaceae由模式属奎乐果属学名Gomortega的复合形式Gomorteg-加上表示科的等级后缀-aceae构成。该词为复数形式,故在做主语时应与动词的复数形式搭配。本科中文名亦由模式属中文名奎乐果属中的专名奎乐果加上字构成。其单纯的中文别名有腺蕊花科、葵乐果科、油籽树科,详见奎乐果属条目的词源一节。

奎乐果(学名:Gomortegakeule)是奎乐果科(Gomortegaceae)奎乐果属(Gomortega)的唯一物种,也叫葵乐果、腺蕊花、油籽树或直接音译为哥摩木,是生长在智利的一种乔木,花小,果实为黄色核果,果肉可以食用。几种分类法都把它列入樟目。

6.玉盘桂科

玉盘桂科(Monimiaceae)也叫杯轴花科、香材树科、香材梅科或直接音译为檬立木科,共有18-25属约150-220种,全部都是生长在南半球的植物,有灌木或小乔木,其中最大的属是生长在马达加斯加岛的Tambourissa属,有约50余种。

在南极洲曾经发现最早的杯轴花科植物化石,大约在白垩纪晚期。

玉盘桂科的学名Monimiaceae由模式属玉盘桂属学名Monimia的复合形式Monimi-加上表示科的等级后缀-aceae构成。该词为复数形式,故在做主语时应与动词的复数形式搭配。本科中文名亦由模式属中文名玉盘桂属中的专名玉盘桂加上字构成。除归并入本科的八角桂科之外,其他单纯的中文别名有杯轴花科、香材梅科、香材树科等,详见玉盘桂属条目的词源一节。

特征:常绿灌木或乔木,稀为藤本;单叶,对生,稀轮生,全缘或具齿;伞房、圆锥或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性或两性,辐射对称;花被片通常小而不明显;雄蕊少数至多数,轮状或螺旋状排列,花药纵裂,稀瓣裂;心皮少数至多数,离生,子房上位,稀埋藏于花托内;宿存的壶形花托包被核果,成熟时纵向或顶端开裂。

图片

7.坛罐花科

坛罐花科(Siparunaceae)共有2属约75种,分布在中南美洲(Siparuna)和西非(Glossocalyx)

本科植物都是乔木,单叶对生,常绿,叶片有腺点,无托叶,芳香,可以提炼香精油。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玉盘桂科,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仍然放在樟目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