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汤美学:感知过程

 空山茶话 2022-01-26

当经历一种新的经验,你的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过程?

“一切就那么自然发生了,从没想过会是怎样的过程……这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回答。也有人追问:“研究感知的心理过程有什么意义吗?”

当然有,至少它能帮助完善你的感知过程,提升你的感知能力。另外,如果我再告诉你“审美过程”也是“感知过程”呢?——明白了吧,研究感知过程有助于提升审美能力

先讲感知熟悉的事物。

当预判对象为熟悉的事物时,你会瞬间开启“熟悉感知模式”:你会用既有经验去对比感知以确认或修正你的预判。

当确认为熟悉对象时,你便会套用既有参照去衡量对象。当标准一一符合,你也随之获得了一种确定与安全感,但若长此以往也会感到乏味、厌腻。

当发现并非熟悉对象,而只是其中某些似曾相识,还有相当内容并不熟悉时,你依然会开启“对比模式”,用既有参照对比当下,但不再是“求同”,而是“明异”,——将那些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差异点明确,以作为新的认知补充。

这就是“习模式”,旧内容中掺杂了部分新内容,让人既不会被新东西吓退,也有精力掌握新知。

曾有专著探讨学习效率最高的意外率为15.87%,这更像是一个概数,实际会因人而异。有些人容忍不了过多的意外,那么就可能低于这个数值;相反,若能接受更多的新意与不确定性,那么数值会高。

再说感知不熟悉的事物

当预判对象为陌生的事物时,你则会开启“陌生感知模式”:你明知这是一个陌生对象但仍希望在既有认知里找到些可供依凭的“把手”,并对比感知以确认或修正。陌生感知模式下,人会自然的警惕、恐惧、敏感、注意力集中、关注负面信息,——这点很好理解,虽然你爱吃橙子、香蕉等水果,但对陌生的榴莲则会首先排斥它的臭味。但当你尝试过并接受了它的味道,对那臭味也就不会太介意了,甚至成为你寻味而去的线索。

陌生感知模式里最痛苦的是——无所依凭。有点像“创业”,——真正的创业,有创建性、开创性的那种。比如特斯拉、马斯卡那样。那处境打个比方,——想抄个现成的作业都没地儿抄去……

他们需要独自面对一个个全新的疆域,——只有孤零零的自己。挑战、挫折无人分担,洞见、欣喜也无人分享(听不懂么)。

孤独,注定是这类人永恒的背景色……

按说,所有的感受中“孤独是最有营养的,但也最难以入口下咽,不仅容易噎着,更容易顶。所以,绝大多数人不喜欢“陌生感知模式”,但作为人类仍需要一部分人去开拓新的疆域。

以上理论我们略举小例。

当蒸锅掀开,蒸汽散去,你看到了一锅热腾腾的大白馒头,——你预判这是馒头。

拿一个在手里,正烫,但松软、喷香。咬一口,同样绵软、喷香,——你确认这就是馒头。

同理,我看到一“缸炉烧饼”,想象着应该稍硬,有嚼头。但拿到手上却酥脆掉渣,——跟预判不一样了。咬一口,不硬,外酥脆、内酥软,——那这是什么烧饼?请教老板,说这是“油酥烧饼”。还不甚满意,继续观察,发现饼底干净并没有缸炉贴壁烤制时粘的黑渣。于是又问,“这是缸炉烤制出来的吗?”

“不,这是烤箱烤的,——缸炉烤就揭碎了。”我说呢,原来是工艺微调,又get到新知识。

再说回到马斯克,——“移民火星”。除了科幻想象之外,此前就没有人真正想到要去实现它,——马斯克是第一人。

把大象装冰箱分几步?——同理,“移民火星分几步?”

需要可重复使用的太空运输器,需要太阳能,需要轨道交通,需要人工智能,需要人机接口……,这些你让他去抄谁的作业呢?去跟谁商量呢?——他只能自己来。火箭买不来现成的,那就自己造。在他的“猎鹰9号”成功升空并成功回收后,我们看到了他兴奋的样子,但你看不到的是他内心的激动超越了所有地球人。

就是这样。总结一下,在感知过程中,人习惯于从熟悉中寻找陌生,在陌生中去找寻熟悉

这也就解释了一些审美问题。

比如为什么有些东西看久会腻,——没有陌生(新鲜)感了么。

为何有些画作、有些乐曲经得起一看再看,一听再听,——因为每每有新意么。

注意,这里的“每每有新意”也同样取决于你的审美能力或者说感知能力的提升,——你会发现“每进步一点点便会收获一些些”。

但如此下去最终会达到一种类似于“矫情”的境界,干枝梅、枯中润、墨生万色、写意留白之类,——没到那个境界你也的确会认为那是矫情。

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依赖本能取舍。比如进食就不是审美过程,它只在最初时判断是否可食以及食用价值(所谓好吃与否)。一旦确定可食,剩下的就是单纯的摄取食物而不再进行品评,直至饱腹。

真正的味觉审美是每一口都在进行品评,求饱反倒次要了。当然,前提是每一口也都应具有审美价值,——这对厨人是极高的要求。所以那些大胃王一口气吃了一百来个包子、三四只烧鹅、几十碗肉汤面的统统不会是美食家,而只是个吃货。

继续说我们的感知过程。很多道理不只是单纯的理论内容,还有感知经验的部分如果你只学习理论,自以为懂了,但上手无,这说明你缺乏对应的感知经验,也就是实践

少有人明白这一点,或不敢直面,因为实践对其而言太过陌生了。

所以当我们最初提出要研究汤感时,换来的是很多人的不屑,——研究再多,茶里不终究是那些东西,能研究出个啥道道……

当我们呈现出最佳汤感时,换来的又是一些人惊异的眼光,——因为在他的认知里那是不存在的,“不合理”的……

在我们描述汤感变化时,还有人在质疑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唉,你的日常汤感自然会让你觉得汤感滋味至多井口那般大小……

理论是间接经验,但最初也来自于实践总结。但间接经验多了人们就一头扎进间接经验而无暇抽身于实践中去验证经验,导致他们只能用间接经验去拼凑所谓的经验

当认知与感知相矛盾时,——你站在那一边

因为对自己的感知不自信,很多人会选择站在旧有认知一边,而这又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应有的感知能力。

要知道,人是因为感受到一些东西才明白了一些道理的,道理永远无法替代真实感受。而在那感知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变化,才成就了你活生生的存在感与意义

感知才是一切认知的起始,也是一切认知的归宿。

好好呵护你的感知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开汤美学课程报名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