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评论获大奖|《红楼梦》首回细读:核心意蕴、人物塑造、多重视角与重要寓言

 新用户8892u6Ow 2022-01-26

程涵悦论文《<红楼梦>首回细读:核心意蕴、人物塑造、多重视角与重要寓言 》在中国红楼梦学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科研》杂志社、《学语文》杂志社等主办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编委会将收入征文优秀作品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活动由中国红楼梦学会“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研究’”课题组,依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科研》杂志社、《学语文》杂志社,联合潘德安名校长工作室、郭惠宇名师工作室、王屹宇名师工作室、邓彤名师工作室、严景东名师工作室、张晋名师工作室,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举办。

(原文将在书籍出版后发布于本公众号)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

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不过,喜爱张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实在与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太深太深的关系,

她从小就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又重读一次,对,红楼梦》真到“熟读”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她少年时代就模仿《红楼梦》写过作品,以后她的写作品如《金锁记》等,意境、手法、语言,都得《红楼梦》之真传。

难怪她醉心于《红楼梦》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了。”

《红楼梦》已经这样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

真是要了解张爱玲,不可不了解这一点。

内容提要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悟:

编辑推荐

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修订重排本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是在初版的基础上,增添篇目内容,加重艺术分析,改写而成的。书中全收了各种版本《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歌谣、古文、书札、谜语、酒令、联额、对句等体裁形式的文字,包括一般不易见到的脂评抄本中独存的诗作,收录十分齐全。为使读者加深理解,每首都加了“说明”、“注释”、“鉴赏”或“评说”,有的还有“附录”或“备考”,较难读懂的《芙蓉女儿诔》,还加了“译文”。“附编”收了对研究《红楼梦》和曹雪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其中《版本简介》一文,吸收了红学界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大师谈〈红楼梦〉》收入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胡适、蔡元培有关评论《红楼梦》的三篇文章,即《 评论》、《 索隐》和《 考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简洁的语言,从精神文化、审美学、伦理学诸方面,十分精辟地评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读者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阅读我国这部古典名著《红楼梦》。

蔡元培的《 索隐》,以《石头记》的内容情节和人物作为主轴,作了周密的实证和评论,可谓“触类旁通”。他的结论是:“《石头记》之为政治小说,决非牵强附会。”后来胡适对该书进行了批评。在《 索隐》第六版出版时,作者以自序的形式作出回应。他肯定了胡适对考证提出的两个问题, “搜集许多材料,诚有功于《石头记》”,认为人们“与文学书最密切之接触,本不在作者的生平,而在其著作。著作之内容……决非无考证之价值”,据此反驳了胡适的考证, “没有道理之消与”。

胡适的《 索隐》的研究方法是“笨谜”。最后呼吁“打破从前的种种穿凿附会的'红学’,创造科学方法的《红楼梦》研究”。

本书是解读《红楼梦》文章的集合,作者作为红学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研究《红楼梦》的心得,将全书分为全书总论、人物点评、情节解析、风物品鉴、接受研究等五章。作者立足于《红楼梦》文本阅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或者从读者阅读过程中忽略的问题,乃至红学界引起争鸣的问题出发,通过文本的深入分析,严谨的论证,得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论。每篇文章,在有限的篇幅中,追求趣味性、实证性和思辨性的统一,以重读名著的方式,达成“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本书由著名红学家胡文彬所作,长篇宏论与短篇杂感兼收。作者的评论是:林黛玉之死使贾宝玉由情悟走向了“情绝”,即由“渐悟”的积累到了质变而“顿悟”。这种悟是植根于18世纪“没有自由意志”的文化土壤之中,悟的结局也只能是“悬崖撒手”。因为贾宝玉失去了唯一的知己、唯一的希望,“一贫如洗”。他无路可走,只好、也只能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去一回归大自然。
本书根据脂批线索,续写红楼梦后三十回,内容上做到前后贯通,逐层揭示前面的各个伏笔,文字语言上,尽量与曹雪芹原文相似,在诗文创作中,非常注重格律工整,意蕴含蓄。本书仿照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邓遂夫评点西岭雪续红楼梦的模式,采用赵建忠评点李芹雪续红楼梦的模式。
本书为作者多年研究《红楼梦》及中国古典文学的成果总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思想性、艺术性两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探究分析,研究了红楼梦的哲理内涵、虚幻手法、人物性格、对曲艺的融会贯通,并着重分析了贾母、贾宝玉、王熙凤、秦可卿等人物的艺术形象。下篇从中国古典小说与史传文学艺术渊源发微、经典与小说的渊源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究中国史传文学发展脉络。

《〈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主要内容:近年来,红楼梦越来越红,电台的“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更是将全国人的红楼热情推向了顶点。但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会掀起这样一股“红楼热”呢?你又可曾细细研读过《红楼梦》?你可知道《红楼梦》美在何处?

活跃在各种讲坛的美学家潘知常为您导游,他从人性的角度关照历史红楼,以美学的角度洞察文学红楼,带您发现一个别样的《红楼梦》!

《红楼梦》全书像座大花园,里面每一回或二三回的故事是一个独立的小花园。这些小花园又有曲径、回廊、小桥、清溪,互相通幽,互相映带,由一回发展到另一回,就像从一个院子转到另一个暗中相通的院子。作者对于整个小说的布局也是如此。一个读者随意游览此书,往往可以得其大意,而忽略了他精雕细琢、颇费匠心的部分。



近期游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