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涵悦接受教育媒体“顶思”采访 |“永远的神”“绝绝子”入侵中文,该不该教孩子“好好说话”?

 新用户8892u6Ow 2022-01-26

孩子们的个性与语言的正统性,天平该倾向何方?

01

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

顶思请教了多位中文、传播以及汉语言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令人诧异的是,他们无一例外地对上面的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对于网络用语抱有相当大的宽容态度。

著名作家马伯庸曾经也看不上90后使用的“火星文”,认为幼稚可笑。但后来他仔细回想,才觉得“真是一代人看下一代人都会有他的优越感和批判态度”。有趣的是,当“火星文”终于为人们所熟知,它便自然地消失,没人再提了。

有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有时候是戏谑,有时候是反抗,更多时候则是年轻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手段与个性化表达方式。他们看似在“玩梗”,实质上是在“玩圈子”。至于语言,只是一张通向圈层的“敲门砖”。对于年轻人来说,只要跟风去学、去说、去做,便能顺利拿到入圈的通行证。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程涵悦女士分析道,学生在青春期会有一个“自我舞台中心效应”,很多时候把自己设置为舞台中心的人。通过喊出“永远的神”这样的词语,把自己投射到崇拜对象的身上;而像“绝绝子”(绝了)这样的词语,则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学生对于“赞同”的个性化表达。

02

语言的调整并不永远是正向的

03

警惕低俗网络语言“绑架”孩子的认知世界

如果说“不好好说话”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减少网络语言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的确,网民们无论年纪大小,都有权利在言论自由范围内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然而,当很多成年人也开始紧追“潮流”、玩梗,就显得极为不严肃了。

此外,程涵悦认为,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对学生们的语言使用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在平时的作文习作中出现过于低俗乃至用于暴力化的情况,要进行提醒。经过正面引导和反面纠错,学生的作文质量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为一种亚文化,网络语言很多时候都缺乏足够的文化内涵,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经典教育。老师应在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基础上,有效疏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引导学生对待网络语言,要做到自律,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比如:学校常举行一些朗诵比赛,让学生多朗读传统美文,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

结  语

参考资料

1. “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  《新闻界》

2. 我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叶克飞

3. 党报刊文批部分纸媒被粗鄙网语绑架:标题粗俗还污及版面名称  人民日报

4. 沪政协委员呼吁规范网络语言文字:屌丝、逼格太粗俗应禁用  澎湃新闻

5. 网络语言污染了中文吗?澎湃新闻

6. 这届小学生,用永远的神写作文  看客insight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欢迎投稿:

topmedia@topschools.cn

往期精选

吴军:为什么大家会说“读书都读傻了”?| 大咖说


“疯狂英语”退潮,“疯狂中文”登场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美育这堂课,先从“审丑”开始


让学生穿汉服、背古书、习古礼,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吗?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

描述现象、分析因果、预测趋势、提出对策。具体做法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文化社会学及社会学分支学科等理论)和方法研究几个问题:当代中国网络文化是什么;分析其生成的原因、影响的范围、涉及的社会群体;网络文化产生的后果,即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文化现象将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何种导向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决策者应如何应对;观察哪些网络文化现象能继续流传。

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自身的发展与特点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日本知名的评论家大宅壮一对流行语的特点进行的研究为代表?第二阶段是以1990年美国的年度流行语开始由美国方言学会进行评选为代表?第三阶段是以英国、俄罗斯对流行语的研究为代表?我们国内对流行语的研究可分为初步探索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国内较早研究流行语的文献是蔡富有(1982)的«北京青少年口语中常用的表示赞美的单音词»?文章对流行语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对流行语进行界定?在此之后很多学者对流行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产生了很多学术成果?例如熊忠武(1992)的«当代中国流行语词典»、陈芳(1999)的«当代流行语»、郭大松(1999)的«1949—1999五十年流行词语»等著作?这都为我们研究流行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流行语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了对流行语的研究中去?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也不断涌现?夏中华(2007)的«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对当代流行语做了全面系统的搜集与整理?此著作中不论是对词条的广泛收录、对词条的解释还是对理论的探寻?无不体现出其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媒体发展的时代?流行语的传播途径也更加广泛?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流行语被大多数的人使用?根据调查与统计?流行语现在主要应用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给了流行语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正是由于它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它的重视?并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崔颖(2010)的«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黄海波(2011)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索»、殷朝美(2010)的«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等?随着流行语的不断发展?年度流行语的评选也格外引人关注?从2002年开始?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开始对我国15家主流报纸的新闻语料进行分类统计?发布了年度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所以传统媒体中的流行语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可?

《透过流行语看现代日本(日中双语)》由王凌所著,本书不仅为流行语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拓宽了语言研究的研究视阈,也为经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学科分类来说,语言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经济学与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在学科分类越分越细的现代,跨学科的研究往往*容易有新的发现·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说,本书作者在将经济学、社会学、文化论等跨学科领域有机结合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种敢于挑战的学术精神可圈可点。
作者从2011-2015年间的日语流行语中,筛选出在反映日本经济与社会变迁方面较具代表性的词汇40个,以实证为基础,通过翔实的资料和有力的论据,对这些流行语产生的来龙去脉,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意在通过对日语流行语背后的经济现象的剖析,动态把握现代日本经济的变化,并一步探索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机制。
本书集中探讨了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绵延不绝的所谓“道德恐慌”。为什么某些特定的流行娱乐形式会突然激发起公众的关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认为它们与犯罪有关?作者将分析与评论置于青年流行文化的背景之下,从19世纪人们对于流行娱乐形式带给“下层阶级的孩子们”不良影响的焦虑中发掘其根源。纵观历史,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此类“道德恐慌”不断地在英国和美国被延续和重现。人们一直试图将社会和道德崩塌的责任转嫁于各种流行娱乐形式:下等戏院、“廉价惊险小说”、“一角钱小说”、黑帮电影、“恐怖”漫画、“恐怖录像”、电视暴力、“帮说唱”、电脑游戏。所有这些都成了“民间恶魔”,而“民间恶魔”就会引发犯罪。本书认为,所谓流行文化会引发青少年不良行为乃至犯罪的“道德恐慌”是缺乏充分根据的。
《符号车间--流行文化关键词》选择当代中国* 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内容涉及流行的“器物符号” 、“视觉符号”、“空间符号”、“声音符号”、“ 身体符号”等符号系统,通过现象学的描述和建立在 文化哲学基础之上的文化批判,来呈现当代大众文化 的整体景观。
张闳教授把学术思想的严谨性和大众媒体的灵活 简约特征结合在一起,文风热烈浪漫而又繁复多变,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和解构性的批判风格, 《符号车间》中他对精心挑选的60多个大众符号的释 读,可谓扼住了当下流行文化的精神命门。
流行时尚是社会的风向标,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观念、趣味、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流行风尚之性别研究》从当代盛行的多种文化现象中提炼出性别文化元素,并逐一考察研究。其中涉及体现当代社会心理和精神症候的流行音乐中的性别意识,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的畅销书和女性时尚杂志中体现的性别观念,以及针对未成年人的畅销书中的性别角色。此外,还有对瞬息万变的女性时装潮流的追踪探讨,对悄然兴起的“中性风”的关注,以及对几乎令时尚界彻底迷失的“整容风潮”的考察。

我们如何思考音乐,我们为什么要听音乐,我们如何评价音乐?此效果对我们有何作用?我们又如何回应这种张力?《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重点处理以上问题。全书共分两部分内容:第壹部分“流行音乐中的文化”考察了文化研究中,流行音乐是如何在以下概念中被理解的——意识形态、话语、历史、政治、性别等;第二部分为“文化中的流行音乐”。

选取了六篇由黄汉华指导的研究生相关学位论文,内容涉及改革开放时期广东流行音乐文化与产业的相关问题,以及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的审美心理特征、文化传播等问题。全书分为六章,前三章分别为《改革开放时期广东流行歌榜的历史与贡献》《改革开放时期广东音像产业的发展与现状研究——以太平洋影音公司为例》和《摇滚现场Live House中的声音景观研究》,是关于广东流行音乐文化与产业的研究;后三章分别为《西方摇滚乐的表现特征与快感审美心理特征的研究——兼及中国摇滚乐相关问题的思考》《流行音乐偶像与歌迷关系之符号学研究——以周杰伦与其歌迷群体为例》和《21世纪中国新民乐5W传播特征之研究》,是关于摇滚乐的表现及审美心理特征、偶像与歌迷的关系以及新民乐传播等问题的研究。

为广东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广东流行音乐文化与产业研究”的子项目“广东流行音乐形态研究”的成果。作者从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歌手与词作家、代表性作曲家、风格与特点、曲体结构、旋律与节奏,以及词与曲的结合七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辅以大量谱例进行说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近期游玩

近期自我提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