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获奖|皮影戏影视化展望:美学的“新国风”追求与叙事潜力的挖掘

 新用户8892u6Ow 2022-01-26

程涵悦论文《皮影戏影视化展望:美学的“新国风”追求与叙事潜力的挖掘》获“守护或瞻望”中国皮影戏高峰论坛论文三等奖

中国皮影戏高峰论坛是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批准的皮影戏传承保护项目,经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意举办

皮影戏影视化的需求、误区与路径

……

……

作为艺术风格而永恒:皮影戏影像风格的重新探寻

……

……

……

叙事潜力的挖掘:内容的扩展与意蕴的挖掘

……

……

中国影戏由盛而衰,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引起中国民俗学学者们的注意,开始被关注、研究。学者们最初把影戏作为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后逐步转向在文化语境中研究影戏的民俗性,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影戏与民俗生活,影戏表演的情境,强调影戏表演的人际互动,影戏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
绪论 中国影戏文化及流派
第一节 中国影戏自成一统
第二节 影戏是民族文化自觉的艺术形式
第三节 成都皮影与中国影戏流派

第一章 晚清成都影戏产生的历史环境
第一节 晚清成都经济的繁荣与民俗活动
第二节 晚清成都的移民会馆
第三节 晚清成都川剧的兴盛

第二章 成都影戏兴盛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成都皮影的来源
第二节 成都皮影: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 融合、集成创新成都皮影的核心人群:川剧玩友

第三章 晚清的成都影戏
第一节 成都影戏与川剧
第二节 成都影戏的影卷
第三节 成都皮影的制作

第四章 晚清成都影戏的传播
第一节 晚清以降成都市民的“戏剧”生活
第二节 成都影戏的“味道”文化
第三节 从灯影话语看成都影戏的表演
第四节 成都影戏的消费场所

第五章 晚清的外国“影”与中国“戏”
第一节 “影”的盛况与“戏”的衰落
第二节 电影出现后国人的反思
第三节 进入博物馆的成都皮影
第四节 成都皮影与德国学者的影戏研究

结语 湮没在历史记忆中的成都皮影
后记
中国影戏剧本分无本之本、提纲本和足本三种形态,《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影戏的剧本形态叙论》围绕着三种形态的演变以及各自的历史与现状,运用整体观照、旁证和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和田野资料展开细致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皮影戏的研究极具意义。
绪论
一、影戏剧本的界定
二、中国影戏剧本演变简述
三、影戏剧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四、研究范围、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影戏剧本概况
第一节 无本之本
第二节 提纲本
第三节 足本
第四节 各地影戏剧本掠影及归属

第二章 无本之本研究
第一节 传统无本之本
第二节 新影戏剧本研究

第三章 提纲本(上)
第一节 河南信阳戏路本
第二节 安徽的"路子"

第四章 提纲本(下)
第一节 湖南桥路本
第二节 湖北桥本
第三节 提纲本总体特征

第五章 直接用于演出的足本影卷(上)
第一节 各地剧目概况
第二节 三大影系代表剧目分析

第六章 直接用于演出的足本影卷(下)
第一节 神戏
第二节 单出
第三节 连台本

第七章 影戏剧本的历史回眸
第一节 三种剧本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影戏剧本和大戏剧本及说书底本的关系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后记
当下的社会进入了一个知识生产超速增长的时代,我不赞成对今天青年人的研究成果仍然抱守前人“不要急”“要稳妥”“压得住,慢慢打磨”的古训;我以为当今之世年轻学者在*富青春活力阶段的新作,理应尽快公之于众,投入知识与学术的激流旋涡,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检验之中发挥效力并激发批评讨论。这样说的一个前提,是因为王侃这部《乡土皮影丑角艺术的喜剧美学研究》“向后看”“向下看”因而似乎“角度偏离”“冲击主流”的研究著作,自始至终是以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为驱动力,以拓展中国当代动画艺术发展路径为目标的。进行这项课题研究之前,王侃在全国文化艺术“十五”规划课题“20世纪中国动画史及21世纪中国动画发展战略”框架内,对于21世纪中国动画发展战略几个方面的问题已做出过相当深入的调查研究;“乡土皮影丑角艺术的喜剧美学研究”课题的确定有其坚实的背景与深切的针对意义。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他为自己总结出“到现场去”和“从微观入手”的行动路线,所获成绩的开发性、挖掘性、创新性是很显著的;我本人也急切期待看到王侃的研究成果会在社会上会引起何种反响,产生何等促动力。
从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比喻作一条浩瀚的大河,在不同的历史流段里,航行在主流上的船队旗舰却是不同的。如果说从《诗经》时代到唐宋中国可称为诗歌的国度的话,元明以后中华大地上*热门的文艺形式和美学话题己转变为戏曲;至清代以降,传统戏曲完全奠定了它作为综合性、复杂性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高大上地位,其中意义*为重大的转变,又属清代中期的花、雅之争,诸多地方声腔与集大成的京剧并茂,民间小戏纷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啻是近代中国文艺的一场民主化解放运动。当今全球文化产业的重心很大程度上在于影视,也由影视而漫及网络的视频音频。也就是说在人类具综合性、流动性、复杂性的文化表演形式上,各国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的竞争在新的水平上激烈展开着。从文化系统论的观点看中国美术,传统的绘画、雕塑、图案、建筑对于传统戏曲的文化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创造贡献,而我们赖以自豪的美术之“大”,就包含了它超出自身狭隘“本位”的这种创造贡献。以“大美术”的胸怀抱负承担这种文化责任,王侃可以说是真正实干者中的一名。
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造就了高度成熟而复杂的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的成果中为后人蕴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创新资源。王侃所研究探讨的皮影戏“丑角”问题触及到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关节点。皮影戏的“丑角”其实并非一个用皮子刻成色彩染就的道具,它是这个戏剧角色的文学创造、美术设计与工艺制作,特别要加上实地环境下的操作表演,在情节流动过程中所实现的演出效果的总和,因此我们的民间艺人和民间观众对艺术“丑”与美的体认,就会与那些出自“象牙之塔”“科学”化(也不免碎片化、静止化)的美学清论有很多不同,倒是能与庄子“荒唐”“谬悠”“諔诡”的美学主张(这些主张也为西方后现代艺术家所激赏)能遥相呼应;当然,民间“小戏”(陕人也习称皮影戏作小戏)中的这种精神更是从基层人民的生活之根上生发,朴素通俗、平易近人的口吻和“安于浅近,大家胡说”([明]徐渭《南词叙录》语)的活便手法是它*可贵、*有当代价值的特质。
绪论:问题、概念与目标
第一节 动画与皮影
一、问题从何而来
二、“丑角”与“喜剧美学
三、本文研究的多重意义
第二节 扎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皮影丑角艺术
一、皮影艺术的概念、历史与属性
二、皮影艺术中的丑角艺术
第三节 本文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皮影艺术的研究状况
二、本课题的研究趋势及问题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特色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思路
三、目标内容
四、资料采集

第一章 丰富有趣的形象——丑角的造型设计
第一节 应从哪些角度去认识皮影造型艺术
一、美术家眼中的皮影造型艺术
二、从角色出发认识皮影造型艺术
三、从中国戏曲艺术的角度看皮影的造型艺术
第二节 陕西皮影丑角造型设计规范
一、陕西皮影造型的一般规范
二、陕西皮影丑角人物类型与造型特征
第三节 陕西皮影丑角头茬造型谱系
一、武丑头茬造型谱系
二、文丑之袍带丑头茬造型谱系
三、文丑之方巾丑头茬造型谱系
四、文丑之褶子丑头茬造型谱系
五、文丑之老丑头茬造型谱系
六、文丑之茶衣丑头茬造型谱系
七、丑旦头茬造型谱系
第四节 陕西丑角的身段造型
一、丑角一般所用的身段
二、头身连缀的特殊身段
第五节 其他地区及其他类型的皮影丑角造型
一、造型的一般原则
二、其他地域丑角皮影造型样式图解
三、其他类型的丑角造型
图片目录及说明
……

第二章 丑角造型的形式与风格
第三章 运动中的美——丑角的动作表现
第四章 从视觉问题扩展开去——简论丑角艺术的语言与剧情
第五章 皮影丑角艺术的审美机制、剧场与生态

结论与探讨:丑中见美的”丑形象
附录
后记
《中国皮影艺术史》是关于介绍“中国皮影艺术史”的专著,具体包括了:皮影戏的分布、民间流传影戏始于西汉之说、影戏于北魏时期发祥山西孝义之说、影戏由外国传人之说、明代影戏的流传、当代影戏的发展、近代影戏的兴衰、影戏始于唐代西安之说等方面的内容。
在本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曾经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收集整理了各历史时期的皮影记载和皮影戏的文稿件,结合自己20多年所走访的170多个县2000余名民间皮影艺人的田野调查问卷和笔记,整理分析各地皮影的源流发展情况,建立了皮影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
本课题有创新立论:在学术上首先提出中国影戏三大区域性流派的划分,而且采用综合性角度和大量详实的历史材料来探索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本文也首次明确了宋代“大影戏”和“乔影戏”的不同概念。(注:文学家孙楷第认为“乔影戏”即“大影戏”。史学家顾颉刚认为:“'乔影戏’不知是何影戏,但假定其为一种特殊影戏,当无大误。”)
绪论 概说皮影戏
一、皮影戏的定义
二、皮影戏的文化形态
三、皮影戏的分布
四、中外影戏的关系

第一章 影戏的起源
一、影戏与古代幻影术
二、影戏起源诸家说
(一)民间流传影戏始于西汉之说
(二)影戏于北魏时期发祥山西孝义之说
(三)影戏始于唐代西安之说
(四)影戏由外国传人之说
(五)汉、唐无影戏之说

三、影戏形成的因素
(一)影子嬉戏是影戏的本源
(二)影戏造型源于剪纸
(三)影戏卷本延续于;变文俗讲
(四)影戏表演得益于木偶戏

第二章 宋代影戏的繁荣
一、北宋是中国影戏最早的兴盛期
二、南宋影戏的发展
三、宋代影响的种类和体制
(一)宋代影戏的种类
(二)宋代影戏的体制

第三章 金、元影戏寻踪
一、中原影戏的分野
二、元代影戏的传播
三、金、元影戏写真图
(一)山西繁峙金代壁画《儿童弄影戏图》
(二)山西孝义金代影人头像壁画
(三)山西孝义元代古墓影人壁画
(四)“傀儡戏纹镜”之木偶、影戏辨

第四章 明代影戏的流传
一、南民北移与影戏的交融
二、全国早期皮影风格的相对一致性
三、三大区域性流派的形成

第五章 清代影戏的鼎盛
一、清初影戏的流传
二、清代关于影戏的记载
三、各地民间的影戏
(一)清代冀东滦州影戏
(二)清代冀中影戏
(三)清代北京影戏
(四)清代东北影戏
(五)清代山西影戏
(六)清代陕西影戏
(七)清代陇东影戏
(八)清代青海影戏
(九)清代四川影戏
(十)清代广东潮州纸影戏
(十一)清代台湾皮猴戏

四、清代禁影的问题
(一)“悬灯匪”与皮影戏
(二)清政府的禁夜戏令

五、清代民间影戏班社
(一)清代冀东滦州影戏班
(二)清代京城影戏班
(三)清代陕西影戏班
(四)清代四川影戏班
(五)清代浙江海宁影戏班
(六)清代豫南罗山影戏班
(七)清代山西孝义影戏班
(八)清代湖北影戏班
(九)清代台湾影戏班

六、文人与影戏剧本
(一)流传中的影戏剧本
(二)影卷与宝卷
(三)影卷的韵辙
(四)影卷的词格
(五)影卷的演

七、传统影戏名剧剧情
(一)冀东滦州传统影戏名剧剧情
(二)冀中传统影戏名剧剧情
(三)陕西传统影戏名剧剧情
(四)浙江传统影戏名剧剧情

八、传统影戏剧目名录
(一)河北传统影戏剧目
(二)北京传统影戏剧目
(三)东北传统影戏剧目
(四)陕西传统影戏剧目
(五)甘肃传统影戏剧目
(六)青海传统影戏剧目
(七)山西传统影戏剧目
(八)河南传统影戏剧目
(九)山东传统影戏剧目
(十)湖北传统影戏剧目
(十一)湖南传统影戏剧目
(十二)四川传统影戏剧目
(十三)云南传统影戏剧目
(十四)浙江传统影戏剧目
(十五)上海传统影戏剧目
(十六)广东传统影戏剧目
(十七)闽南传统影戏剧目

第六章 近代影戏的兴衰
一、近代影戏的衍流与地方性面貌
(一)近代河北不同风格的皮影
(二)近代北京影戏分两派
(三)近代东北三省影戏的沿革
(四)近代三晋影戏的分布
(五)近代陕西影戏仍称“隔帘说书
(六)近代甘肃影戏的风采
(七)新中国成立前的青海影戏
(八)近代川北灯影和成都灯影
(九)近代云南影戏
(十)近代河南影戏的种类
(十一)近代山东影戏两人演一台
(十二)近代浙、沪、苏影戏
(十三)近代湖北”门神谱“、”魏谱“皮影
(十四)近代湘、赣、皖的影子戏
(十五)近代闽、粤纸影与台湾”皮猴戏“

二、近代著名影戏班社与艺人
(一)近代河北影戏班社与艺人
(二)近代东北影戏班社与艺人
(三)近代北平影戏班社与艺人
(四)近代陕、甘、青影戏班社与艺人
(五)近代四川的影戏班社与艺人
(六)近代河南影戏班社与艺人
(七)近代湖北影戏班社与艺人
(八)近代湖南影戏班社与艺人
(九)近代上海的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近代浙江皮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一)近代广东皮影戏班社与艺人

三、皮影戏的表演技艺
(一)皮影的戏台
(二)影戏演员的分工
(三)皮影戏的演出
(四)皮影的操纵表演
(五)影戏的戏箱

四、影戏唱腔的演变发展
(一)早期皮影与九腔十八调
(二)与影戏有关的声腔剧种
(三)河北影戏唱腔
(四)东北影戏唱腔
(五)北京影戏唱腔
(六)山西影戏唱腔
(七)陕西影戏唱腔
(八)甘肃影戏唱腔
(九)青海影戏唱腔
(十)四川影戏唱腔
(十一)云南影戏唱腔
(十二)河南影戏唱腔
(十三)山东影戏唱腔
(十四)浙江海宁影戏唱腔
(十五)上海影戏唱腔
(十六)湖北影戏唱腔
(十七)湖南影戏唱腔
(十八)广东影戏唱腔
(十九)台湾影戏唱腔

五、皮影造型特征
(一)冀东皮影造型
(二)东北皮影造型
(三)北京皮影造型
(四)山西皮腔纸影戏造型
(五)陕西皮影造型
(六)甘肃皮影造型
(七)青海皮影造型
(八)四川皮影造型
(九)云南皮影造型
(十)河南皮影造型
(十一)山东皮影造型
(十二)浙江皮影造型
(十三)上海皮影造型
(十四)湖北皮影造型
(十五)湖南皮影造型
(十六)广东皮影造型
(十七)台湾皮影造型

六、皮影雕制工艺一
(一)中国皮影的雕镂艺术
(二)冀东皮影的雕刻
(三)东北皮影的雕刻
(四)陕西皮影的雕刻
(五)甘肃皮影的雕刻
(六)青海皮影的雕刻
(七)四川皮影的雕刻
(八)河南皮影的雕刻
(九)湖北皮影的雕刻
(十)湖南纸影的雕刻
(十一)浙江海宁皮影制作

七、影戏的民间习俗
(一)“愿影”习俗
(二)影戏祖师与影班供奉
(三)影戏班俗规与禁忌
(四)皮影艺人与船夫
(五)影界“行话”
(六)影戏的谚语楹联

八、石印本影词和影戏老唱片
(一)石印本影词
(二)影戏老唱片

九、革命战争时期的皮影戏
(一)日伪时期影戏的厄运
(二)皮影戏在陕甘边区
(三)长城脚下的“抗战影社”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影戏
(五)战争年代的皮影戏剧目

第七章 当代影戏的发展
一、新中国影戏的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皮影戏的状况
(二)皮影艺术改革的新面貌
(三)观摩汇演促进了影戏的新发展
(四)皮影现代剧目的创作

二、当代影戏班社与艺人
(一)当代河北影戏班社与艺人
(二)当代东北影戏班社与艺人
(三)当代北京影戏班社与艺人
(四)当代山西影戏班社与艺人
(五)当代陕西影戏班社与艺人
(六)当代甘肃影戏班社与艺人
(七)当代青海影戏班社与艺人
(八)当代四川影戏班社与艺人
(九)当代云南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当代山东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一)当代河南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二)当代上海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三)当代江苏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四)当代浙江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五)当代湖北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六)当代湖南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七)当代安徽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八)当代广东影戏班社与艺人
(十九)当代福建影戏班社与艺人
(二十)当代台湾影戏班社与艺人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皮影戏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皮影戏
五、中国皮影戏的现状
附录一皮影的收藏与识别
附录二中国皮影戏源分支表
附录三中国皮影戏大事年表
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影戏与民俗》一书中“影戏”所指称的是流布在我国民间的一种特俗的戏剧艺术,即指艺人操纵用畜皮、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利用光源将影人之形象投影到影窗上进行说上,并配以音乐伴奏,进而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本书介绍了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演出习俗、行规、起源、形成传说的民俗解读、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等内容。
绪言
第一节 中国影戏与民俗关系概说
第二节 中国影戏与民俗研究综述
第三节 几点说明
第一章 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上)
第一节 影戏与民间庙会
第二节 影戏与中国传统节日
第三节 影戏与农业丰产祭祀仪式
第四节 行会戏

第二章 中国影戏的请戏习俗(下)
第一节 影戏与人生礼仪
第二节 其他请戏名目
第三节 影戏的“写戏”

第三章 中国影戏戏台及其相关习俗
第一节 影戏的固定戏台
第二节 临时戏台
第三节 影戏戏台相关习俗

第四章 中国影戏的演出习俗
第一节 演出程序
第二节 影戏的“例戏”
第三节 影戏的散场

第五章 中国影戏的行规
第一节 师承习俗
第二节 戏班习俗
第三节 影戏艺人特殊的交流方式

第六章 中国影戏起源、形成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一节 行业神崇拜
第二节 “观音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三节 “王宫传说”的民俗解读

第七章 中国影戏与信仰民俗
第一节 佛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第八章 中国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一节 巫术功能
第二节 心理调适功能
第三节 教育、教化功能
结束语
该书作者李延年先生从1992年开始在文化部艺术司从事杂技、曲艺、木偶、皮影方面的业务行政工作,从2008年开始任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大约从2001年开始杂技、曲艺、木偶、皮影方面的剧本创作,大部分木偶皮影剧为近几年来的剧作,十多部作品被搬上舞台,并在国内国际大型活动中获奖。
该书分两个大部分:剧作集和论文集。剧作集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木偶皮影方面的剧作三十多个。其内容包括历史、现代、红色题材及民间故事、外国经典改编。论文集是作者关于木偶皮影方面的论文文稿及创作心得等。
李延年文论集
独具文化特性的木偶皮影艺术
老圃发新枝 偶苑闹芳菲
——全国木偶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评述
异彩纷呈的皮影艺术
情感是偶戏之魂
崇尚素朴
传承偶戏精髓
木偶皮影艺术的成就与发展
让古老的偶戏绽放光彩
守正创新的皮影戏
放开视野更新观念
偶戏逢春七十年润泽老圃两千岁
灵动传神
——木偶造型的终极追求
熠熠生辉的中国木偶皮影艺术
雨露阳光正逢时
中国皮影戏怎一个土字了得
木偶剧《胡桃夹子》的亮点
中国偶戏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观木偶剧《小铃铛与匹诺曹》
战象生命铸丰碑
——人偶剧《最后一头战象》观感
中外偶戏的题材与审美
比金子还要宝贵的艺术
木偶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发掘木偶皮影戏里的红色价值
读偶心得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以此编撰了《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一书,由康保成等著。
序 康保成
历史源流篇
20世纪中国影戏研究述评 郑劭荣
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 康保成
几则影戏史料辨析 康保成
傀儡戏、影戏二题 卜亚丽
艺术形态篇
论影戏的行当体制 张冬菜
论信阳影戏剧本创作的“内部知识”
浅析影响套本戏形成的因素 卜亚丽
从“手伎”到影戏 李跃忠
地方影戏篇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 康保成等
“活化石”——灵宝道情影戏 卜亚丽
湖南影戏的历史与** 李跃忠
湖南影戏形成时间探考——与凌翼云、李跃忠先生商榷 张军
湖南影戏的历史及其活动现状 郑劭荣
山西影戏研究 孔美艳
湖北云梦茶馆影戏研究 李惠
豫南影戏的愿戏研究 陈燕
传承与保护篇
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李跃忠
我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张冬菜
影戏传承中的互动与变异 张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