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金丹:“始知真放本精微”

 黄俊俭书法 2022-01-26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金丹 19665月生,江苏扬州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执行会长。

在书法篆刻创作之外,致力于书法篆刻史论研究,论著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一等奖、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江苏文艺名师”、“紫金文艺英才”。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著有《中国书法史》(合著)、《阮元书学研究》、《包世臣书学批评》、《书法鉴赏》、《书之妙道》、《欲换凡骨·金丹书法篆刻集》等。


“始知真放本精微”
——金丹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的论文曾多次在全国书学讨论会获奖,其论著还曾获第五届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如今,你所取得的成果和人生经历,使得你对书法方面的问题有着更为透彻的洞见。请介绍一下你的学书之旅。

金 丹:我8岁学书,纯粹因自己的兴趣使然,不像今天的小孩大多是被父母要求学书法的。当时,家里仅有的字帖,便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于是依样画葫芦,这是时代的印记。模仿什么像什么,这可能是我的特长吧,得到大人们的夸赞,我越写越带劲。此后,拜当地老书画家何雪庐先生为师,本来是去学画的,可先生说学画前得先学书法,于是我学颜、学柳、学欧、学褚,又学虞,年复一年。1988年,我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系统学习了书法史、古代书论、各体书、篆刻、中国画等,实际上对书法理论研究的兴趣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10年后,我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师从黄惇教授,走上了书法创作和研究并重的道路,一手拿毛笔,一手拿钢笔,研二时完成了导师交给的任务,参与撰写了《中国书法史》,使得我对书法发展的脉络和各时期书法流派和书家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我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一直读到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书法篆刻史。一个人的爱好跟随自己一生不容易,当爱好渐渐成为自己的职业和追求时是最幸福的,因为它已经合而为一了,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记不得何老当初为什么让我临那么多帖,好像是说有些帖不适合我,这么多帖中,我不喜欢欧、柳,而喜欢颜、褚,性格内敛的我于虞下功夫颇深,虞字不激不厉,温文尔雅,我觉得与我的性格颇合,进而写王羲之《圣教序》,我还记得何老第一次教我写《圣教序》的情景,就这样连续写了十几年,居然没有厌倦,一次晚间通临《圣教序》,直至天亮临毕装订成册,痴迷至此。我的字如同我的性格,曾经拘谨内敛,上大学时仍就如此,后从黄惇先生读研时才稍稍放开,慢慢体会到表达情性的重要,有了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与眼界、见识、阅历有关,还与志向、理念、思想有关。有人说我现在的书法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想都是逐渐形成的,没有过多有意的设定,因而我特别相信古人书风形成的“水到渠成”。当我写字放开后,我才理解到放不易,放中有收更不易,真正体会到了“始知真放本精微”的内涵。

黄俊俭:你认为,当下的隶书创作进入了一个怪圈,出现了一种现象:头大身子小,口阔胳膊短,歪歪斜斜,热衷变形。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金 丹:当下的隶书创作看似很繁荣,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全国各类展赛中显得尤为突出,故而我在文章中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引起关注。开始我也以为很有趣味,后来发现这种趣味很低级,最关键的是形成了一阵风。有人会说流行的就是好东西,不好怎么流行呢?未必!现在字库里的“拖把体”充斥着各大海报和荧屏,是好东西吗?我也写隶书,但不如写行草多,深知其中的难度,既要深入传统,又要自出新意,哪有那么容易?但坚持不被卷入时风是我努力想做到的,我在追寻我自己的东西,但也还没有找到一条出路。我们学习古人,并不完全是要模拟其一笔一画,而是要寻求其深层的东西,从中得到启发。


造成当下隶书这种现象,我想不外乎几种原因:一是追求个性适得其反。二是跟风模仿千人一面。三是文化缺失格调低俗。追求个性当然是好事,我想说的是你想有个性就有个性了吗?当下隶书恰恰是最没有个性的时代,我常拿清代来对比,从清初到晚清,王时敏、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杨岘、徐三庚、吴昌硕,一个跟一个不一样,这才是个性。当下的情况是,看到别人写的结构奇特,很有拙味,很生动,被其所打动,于是自己也这样写,比如《张迁碑》中有将口字写得大的,人们又去夸张它,有些拙趣,加上故作歪斜,拙趣中又见野趣,作为个人创作无可厚非,但也不必提倡。追风的往往不去从汉碑中追寻,而是从展览中获得,有些人甚至连波挑这些基本技法都没有解决,当他们得到一些味道,可能还去笑话那些执着于临汉碑的人,最终奇是奇了,拙是拙了,但写的味道雷同,这也是一种流行病,只是很少有人批评,因为它还在热度当中,并没有降温。我说文化缺失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古人能更多地领悟文化的内涵,而今人则更多地追求外形,想的是怎么变形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很少去考虑品味、格调和真正的个性,将一些低俗的东西引进来,又缺乏化俗为雅的能力,由于自己的个性被风气所淹没,于是成了一种新的“大路货”,与追求个性的初衷反而背道而驰了。所以,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反而最没有个性,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黄俊俭:书法圈儿大都注重技法,而不注重读书和研究,你觉得书法研究和书法创作有直接关系吗?请以你的切身体会谈谈。

金 丹:是的,今天的书法家越来越重视技法了,以至于有权威专家提出“今人尚技”,这是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势”之后的引申,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有一定道理,殊不知“尚技”是最形而下的,前几年举办的“绍兴论坛”就提到过这个话题,读书和研究对于书法创作还有没有用?你临摹古代某个书家的作品,要不要先了解一下这个人?读一读他的书?竟然有人认为用不着。现在的人竟如此讲实用,只为追求某一方面,有人甚至直言不讳,觉得读书不能立马见效,更不要说研究了。


我曾做过一些古籍整理和点校工作,对于古代典籍中的用字逐渐熟悉,繁体、异体、奇字、俗字、偏僻字的积累也越来越多,深感读古书、校古书对自己的长进甚大,因而我在写字时常常心里比较踏实,当然,由于学识所限,也有涉及不到之处。书法与其他艺术不同,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它本身具有文化属性。从最见效果的方面说,加强文化修养,笔下就不会出现错字,就不会将上下联写反,就不会写出平仄不对仗的对联,就不会写俗词俗句,题跋时就不会写不通的文言文。但是,读书只是为了这个,也太实际了。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也就是说书法透露出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书法史研究和书法创作有没有直接关系,短期内看不出来,长期就能分出高下。读史能使人明智,读史能知得失,读史还能了解古代书家成功的道路,以及今后创作的方向。读不读古代书论更是如此,有关书法的各种话题,技法的、格调的,古人都谈过,我常常对一些书家的争论感到好笑,你读一读书论,古人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你的疑问、纠结在书论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即使没有答案,也会得到启发。

黄俊俭:哲学认为,共性与个性既是一对矛盾,又相互依存。你如何看待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方面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金 丹: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所有的书法教师都是书法家,而书法家不一定都是书法教师,因此书法教师比书法家多出一种责任,就是不能误人子弟。作为教师,就存在一边要教学一边要创作的问题。我们学校的老师,许多都是一流的艺术家,散发着个人魅力。各高校的书法教师也是这样,面对双重身份,如何处理好创作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矛盾?我知道,有人会考虑,也有人没想过。作为书法教师,自己都写不好字,你怎么感染学生?你的高谈阔论学生会信吗?反过来,你能写得一手好字,你让学生模仿你吗?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学理念,也能把学生带偏,故而做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太难了。


书法创作是个人的事,可以有所偏好,抒发自我,甚至可以偏执,所谓“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达到自己的审美理想,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而书法教育则不同,面对的是众多学生,我觉得重要的是,不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而应该因材施教,重在引导。因材施教看似简单,实质不易,一个教师要有一双伯乐的眼睛,善于发现散落在学生群中不起眼的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喜好,在交流中知道他的审美倾向,或引导,或支持他的追求,在方向迷惑时给予指导,在解决基本技法问题的基础上,让他有所拓展,走出他自己希望走出的样子,而不是老师希望的样子。书法教育是要解决共性、引导个性,共性是规律性问题,可以教,且要教好,而个性是每一个人,不可以教。我见过一些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学生这样写那样写,结果以写像老师为荣。老师不喜欢的书家和风格也会影响到学生,造成门户之见,我想这就是许多学校教师之间各执一派的原因吧!创作和教学是一对矛盾,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黄俊俭:作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请你介绍一下学院书法学科的相关情况。

金 丹:南京艺术学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创办之初就开设了书法、篆刻、金石学课程,开创了近现代书法篆刻高等教育的先河,培养了无数书法篆刻人才,在高等书法教育领域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在最新的中国软科大学排名中,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学专业排名第一,也被批准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在探索书法高等教育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书法教学体系,圈内人称为“南艺模式”。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果丰硕。在书法研究生教育上,我们也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格局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举办了“闳约深美——中国南京国际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已先后举办了两届,得到国内外几十所大学的支持和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收获。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传统,深入经典,不为时风所囿,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力争为学生走“入古出新”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京艺术学院的书法教学强调传统,深入经典,这两点坚守看似容易却是不简单的,年轻人传统还没学好,谈不上创新,经典不学,而去学其他,也是当今书坛一大怪现象。老师教、学生学的是共性的东西,共性是规律,学生解决了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触类旁通。南京艺术学院重视学生的创作,但没有以展览为标准去衡量,有些学校专门组织学生投展,以入展人数为要求,这么多年以来,南京艺术学院没有组织过学生投展,获奖、入展都是望天收,完全取决于自愿。展览固然是检阅学生创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一个学校如果以入不入展览为标准,那会出问题的,这断然不是书法教育的目标,重技轻道不可取,技进乎道、技道并进应予重新重视起来。

(金丹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2年1月26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