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伯贤医案(八)

 一个大树 2022-01-26

十七、炙甘草及吴茱萸汤治愈危重的心力衰弱及溃疡病一例

李某,男,46岁。

初诊∶1962119日。

主诉及病史(家属代诉)∶1947年在日本患过胃溃疡出血,治疗8个月已基本治愈,回国后未见复发。196287日开始胃脱及上腹疼痛,呕吐、嗳酸气,食欲不振;继则消瘦,头晕眼花,不能支持。由815日至119日,前后转三间医院住院治疗,病情日见沉重,身体极度衰弱,饮食入胃即吐,即要求出院。据称三间医院多次检查为心力衰弱加胃幽门部溃疡。

诊查患者极度消瘦,面色苍白,精神委靡,声音低怯,语言断续,颤抖,呕吐白泡涎沫,动则气喘,眩晕欲倾,手足厥冷,证甚危笃,烦躁不堪。舌色淡白润滑无苔,脉沉细微弱,略弦紧。

辨证元气大亏,三阴虚寒的危重证。

治法回阳救逆,温中祛寒,补虚降逆。

处方党参18g吴茱萸9g广干姜4.5g灵磁石18g茯苓18g炙甘草18g熟附子12g酒炒川连1.5g

上方药煎两次混合后,分多次服,每次1汤匙,2小时服1次。另正高白参3g,炖服。

二诊∶1110日。吐涎减少,饮食略可咽下,但脱痛稍增,余症减轻。处方;前方以高良姜换干姜,加麦冬9g、正南沉香4.5g,后下。煎服法如前。

三诊∶1111日。吐涎沫已止,胸中温温液液,大便未行多天。

处方党参18g吴茱萸6g鸡内金9g白芍9g乌枣4枚(去核)炙甘草18g生姜15g火麻仁15g玉桂心1.5g

四、五诊症状续有减轻。处方与上略同。

六诊昨夜因冒风寒,头痛恶风,自汗。舌薄白苔滑,脉浮弦缓弱。略咳稀痰。

处方龙骨15g牡蛎15g桂枝4.5g浮小麦24g炙甘草18g白术9g吴茱萸3g熟附子9g法半夏9g陈皮4.5g煎服

七诊感冒症状已解。

处方与四诊略同。

八、九诊各种症状续好转。

处方与上略同。

十诊∶123日。各症俱解,胃纳渐增,体力渐复。

处方吴茱萸9g干姜4.5g党参9g炙甘草9g春砂仁4.5g大枣4法半夏9g陈皮4.5g

上方药连服十余剂,在家调养月余,即回单位工作。

【按语】本例属中医"胃脱痛""厥心痛"范畴。中医以辨证、立法、选方、论药为治疗基础。仲师对吴茱萸汤用法有三一为胃中寒,食谷欲呕,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一为厥阳头痛,呕吐涎沫;一为少阳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炙甘草汤前贤用法有四《伤寒论》脉结代,心动悸;《备急千金要方》治虚劳惊悸,怔忡,脉弱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者;《外台秘要》治肺痿咳嗽,涎沫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又可治虚烦不寐,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者。本例确与此二方适应相同,故能力挽狂澜,亦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正如徐灵胎《执方治病论》所说∶"欲用古方,必须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确为经验之谈。

十八、寒温并进法治愈高热喘咳一例

梁某,男,39岁。

初诊∶1959715日。

主诉及病史有肺结核及肺气肿病史。常喘哮咳血。昨天因农忙在田间耘田,暑湿熏蒸,大汗淋漓,胸烦甚,即往树下当风乘凉及饮冷水,顿觉寒战不适,回家休息。傍晚起喘咳大作,胸高气促,不能平卧,痰多稀白泡沫,发高热,头痛,无汗,烦渴引饮,喜热饮。

诊查上午10时来诊,体温40.2℃,急重病容,喘咳不已,气粗急,张口抬肩,呼吸困难。舌滑白苔腻,外罩水气,脉浮弦滑大。

辨证痰涎水饮,伏遏暑热,不得外泄。

治法温化痰饮,清泄暑邪。

处方桂枝6g北细辛4.5g干姜6g五味子6g法半夏10g麻黄6g生石膏45g知母10g甘草6g橘红10g滑石15g

2剂,1天服完,分4次服,4小时1次。

二诊谓昨服药至入暮后,汗出透衣,热退喘平;仍咳嗽痰多。

处方前方去石膏、知母、滑石,加入白蔻仁3g、车前子12g、苏子10g、北杏仁10g2剂。

【按语】壮热喘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暴热上喘者,病在心肺,谓久高喘"。可选用麻杏甘石以宣肺平喘。本例久咳多痰,又因感暑后贪风饮冷而起,痰多稀白泡沫,为风寒痰饮证候。不是寒郁化热之象。故选小青龙汤以温肺逐饮;高热烦渴为暑热之标。拟白虎汤以泄之寒温并进,标本同治,共奏双解之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