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陶渊明《饮酒》,体会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意境高深、韵味无穷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01-26

本文乃“付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陶渊明有《饮酒》组诗二十首,诗前小序中说,这些诗是他“闲居寡欢”,酒后命笔,用以“自娱”,聊为“欢笑”之作。对于这一组诗梁代萧统就指出“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陶渊明集序》),清代方东树也说“借酒为题耳,非咏酒也”(《昭昧詹言》)。这是我们阅读这一组诗时所应注意到的。《结庐在人境》是上述这一组诗中最广为后世传诵的佳作。诗篇通过返歌归隐后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反映诗人的恬淡情怀和高洁志趣,并以此反衬他对世俗尘嚣和仕宦利禄的厌恶。

读陶渊明《饮酒》,体会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意境高深、韵味无穷

全诗仅十句,可分三个层次理解。前四句为第一层。第一二两句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看似矛盾的情景:在人境结庐生活,却能不受世俗的干扰。诗人是靠什么诀窍达到这一境界的呢?紧接着的第三、四句便以自问自答的句式,解开了这个疑团。所以这头四句初看平铺直叙,但略一思索却十分富有哲理。它反映诗人在仕与隐、入世与避世的激烈思想斗争中,力图摆脱尘俗,归隐园田,因此尽管“结庐”在喧嚣的“人境”,却犹如生活在僻远的山村野处。“必远地自偏”一句十分妥贴地概括了这一层的大意,使一开头所创造的一平和恬静的意境,得以合情合理地存在;同时在这基础上又生发出诗篇的后六句。这里“心远”二字乃是支撑全篇的支柱,它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读陶渊明《饮酒》,体会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意境高深、韵味无穷

第五至第八句是第二层。正因为诗人有了以上“心远地自偏”的主观感受,所以此时在他散中脑际映现的客观环境,也都是和谐美好的。他舒心地采菊东篱,悠然见山;欣赏傍晚的夕阳余晖,飞鸟归巢。这四句景色描绘紧扣“心远”而生,句与句间的联系过渡极其自然协调。先是低头东篱采菊,而后无意之间抬头见山,接着再把视线从山峦引向落日,从而自然地发现回归的鸟儿。至此,第一层与第二层所抒写的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第三层。它紧接第二层写景后出现,表现诗人并不仅停留于对自然美景的陶醉里,还进一步从自然界的花开花谢,山色变换,日出日落,鸟儿去还的运行规律中,领悟出人生的真谛,即他所追求的那种弃物欲、绝尘念,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情怀志趣。句中用“真意”二字点出,但又不直接道破,有意留待读者去咀嚼思考,更显得余味无穷。

读陶渊明《饮酒》,体会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意境高深、韵味无穷

这便是末层两句所总结的全诗意蕴。方东树对这首诗有一段文字说得很贴切:“起四句言地非偏僻,而吾心既远则地随之。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其真意味。既心领而岂待言。”(《昭味詹言》)综上可见,“心远”二字起电连、支柱全篇的关键作用,而“真意”二字则点破全诗的题旨,寄托着诗人不愿明言的复杂思想感情。所以请代是淇认为“'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又为一篇之髓”,这评价是既概括又中肯的。自然、质朴、恬淡是陶渊明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既有别于浓妆的艳丽,又不同于浅薄的但俗的朴素美。我们透过诗篇平淡散缓的语言外壳,常能领略体味到饱含于其中的真情深意和丰富内涵。苏东坡称陶诗具有“质而实绮,瘤而实腴”的特色,这是至为恰当的评赞。

读陶渊明《饮酒》,体会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意境高深、韵味无穷

《结庐在人境》正是体现陶诗这种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首先,全诗无论在写景、抒情、表意上,都极其自然、亲切、率真,且又意境幽远,韵味醇厚,毫无矫情造作,雕饰斧凿的痕迹,真正达到了“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高度。如诗中前四句铺叙问答,缓缓道来,如叙家常。用非常平实的口语创造出一个身处凡俗、心游天外的奇境,以此反衬诗人厌倦、鄙弃荣华富贵,情愿过安贫乐道、躬耕山野的孤寂清苦的生活;又如中四句写景状物,不着色彩,如勾素描。用的是极省俭简洁的白描手法,但读者凭想象却可以组合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村夕景:多彩的菊花,葱郁的山峦,斑斓的夕阳,回归的鸣禽。诗人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确是令人流连陶醉、心向往之;再如末两句承上作结,含蓄点出,引而不发。

读陶渊明《饮酒》,体会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意境高深、韵味无穷

“此中”二字直接概括了以上两层的丰富内容,“真意”一词则点出全篇的核心精髓所在,但无需明说,故末句借“忘言”戛然而止,造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使诗篇更显得含意隽永。由上可见,陶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确最能体现“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淡然”的特色。溶写景、抒情、哲理于一体,这是本篇在写作上的又一特点。简洁十句却使多种表达手法融会贯通,达到情与景谐,景与意会,寓理于景,又以理警人。诗篇主要通过主观对客观的感受来反映现实,诗人的感情渗透于景物描写之中。“心远”的高洁情怀使他能充耳不闻“人境”的喧闹后,陶醉于田园美景之中,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诗境。

读陶渊明《饮酒》,体会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意境高深、韵味无穷

当我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面”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时,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种力图摆脱现实污浊,追求超凡脱俗的高尚情趣,与他笔下所描绘的恬淡淳净的自然美景完全融为一体了。同时诗人又善于在抒情写景中蕴含哲理,不露痕迹地引进议论,发人深思回味。如“此中有真意”这一句,“此中”以直指的口语,概括了第二层写景中所寄寓哲理的客观基础;“真意”则既点明景物的自然意趣,同时又引发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达到寓情于理,以理警人的目的。人们赞赏陶诗不仅富有情趣,而且还富有理趣,这在本篇中也可得到证明。本诗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极善于巧妙运用、组合一些常用词语。诗歌要求作者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历代诗人也多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自己写作的座右铭。

读陶渊明《饮酒》,体会这千古流传的名句,意境高深、韵味无穷

而陶渊明却能不假雕琢、不著色相,以质朴无华、素淡省净的用语开创自己的诗风,这是尤其不易的,诚如宋代梅尧臣所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陶诗选词造句极为通俗,甚至直白,似信手拈来,给读者留下的却是意境高深,韵味无穷的深刻印象。如进入本篇的“问”、“辨”、“忘”,“心”、“意”、“言”这两组常用词,仔细分析它们的排列组合,便可发现它们在表现诗的内在联系和丰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第一组从“问”到“辨”、“忘”,有问”才需“辨”,但欲“辨”却已“忘”,这就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辨析回味;第二组从“心”到“意”、“言”,有“心”就能领会“意”,真“意”何在?不必明“言”,从而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更强化了诗篇含蓄的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