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幸福指数替代焦虑情绪

 巨风视界 2022-01-27

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的内心越来越富足

                   ——美国诗人 蒂丝黛尔

每次长途旅行归家,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大脑就像被雨水浇过的草原,清新而又生机勃勃。

长途旅行是辛苦的,有的人因此而不愿意出门,但也有人乐此不疲。归结到那个老话题——有所得必有所失,凡事都有两面或者多面,就连当下谈论频度很高的“焦虑”一词,反过来看也会是“幸福”。

为工作压力焦虑,那也是成长进步的机会;为孩子成绩焦虑,那是父母天职的一部分;为房贷压力焦虑,那说明有房了……

我喜欢“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也喜欢“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忘记老天爷的事”。

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这方面女人的相貌最有代表性,有人生来美若天仙,有人生来相貌一般,还有人面相不好看。观察一下,会发现相貌一般的人占大多数,感谢老天爷让我们在那大多数里,如果再打扮一下,出门也会是一道风景。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优势,有时候看似是劣势,但可能成就我们的就是这一部分。那些因为学历低而狠下心做更大努力的人,就是“劣势”成就人生的代表案例。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在在《关于“小说的前途”》一文中写到:“就小说家而言,思想独特、技巧高超,很可能和思想平庸、技巧缺乏一样,即是一大优点,也是一大缺点”。年轻的时候不理解,技巧高超怎么会与技巧缺乏一样呢?高超当然一定会比缺乏好。大概是过了四十岁以后,开始理解了,确实各有各的好,或者说各有各的用途。前者类似于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后者则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的意思。

年龄再大一些,我甚至觉得对个体生命来说,优秀和平庸都没什么区别。因为最好的生活是平安,最好的生命是健康,如果拥有这两样,生活感受如何,是幸福是痛苦,是快乐是烦恼,就看自己的心境和选择了。

不开心的时候,我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当下的我已经很好了,保持目前的状态已是圆满,再努力一下会更好。

“焦虑=欲望—能力”,欲望超出能力的部分越大,焦虑越严重。两边平衡的方法是要么提高能力,要么降低欲望。重视能力提升,积极努力生活,降低欲望,或者说期望值。把欲望降到自己的能力之下,焦虑就成了负数,这个公式就变成了“幸福指数=能力—欲望”,能力超出欲望的部分越大,幸福指数越高。

把情绪、感受和焦虑区分开,痛苦不是焦虑,失望不是焦虑,患得患失和极度渴望得到自己的能力不能拥有的东西才会产生焦虑。

同样是伍尔夫,还在文章中写过: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不是一回事。

“艺术”也可以替换成“现实”,“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和现实中的真实不是一回事”。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凌玲以为是自己蛊惑了林俊生,实际上只是林俊生不负责任的性格搅动了体内只图新鲜的原始荷尔蒙而已,如果不是被罗子君知道,他是不想离婚的。所以才有后来的痛哭流涕的悔痛,而且他的痛远远超过前妻。罗子君的痛是伤口,时间和意识的觉醒可以治愈,治愈后还会有幸福的人生;陈俊生的不负责任是病,只会越来越重越来越痛,凌玲和陈俊生开始只是在“心理感受上”赢了,不知道残酷的真相在后面等着他们。

所以人不怕受伤,怕得病。伤口可以治愈,病却不一定。

忘记是哪一位作家了,在书中写过“不开心的时候就读名人传记,一是看看名人倒霉的故事安慰一下自己,二是学习一下名人是怎么应对不如意的”。这种阿Q似的精神我一直觉得挺可取的。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我就想想自己一路走来,虽然不容易,但是毕竟小有所成。真是那句话“谁都会有自己的不如意”,不同之处是明白人想得开放得下,糊涂人心里一团麻线放不下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