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158:大道理与小事情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推行仁政处处碰壁的孔老夫子为什么说仁德就在身边呢?为什么说儒生是孔孟的罪人呢?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感谢王阳明呢?自我提升的关键是哪三个字呢?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

孔子他老人家一生都在推行仁道,推行仁政,但是效果就是不理想。老人家曾经发出这样一个感慨:

仁道难道很远吗?很难吗?其实不是,只要我想做到仁德,仁德就会来到我身边。

01

原话记录在《论语》的述而篇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读了孔子这句话,就让我想到一个说法。儒生是孔孟的罪人,道士是老庄的罪人,僧人是释迦牟尼佛的罪人。

这句话咱们不要绝对化去理解。其实这告诉我们,圣人一开始教给我们的东西都是货真价实的,都是非常纯粹的、美好的,但是徒子徒孙们一代代传下去之后会衰减、会掺水、会有假冒伪劣。

我们不谈道家和佛家,就儒家而言,中国的读书人终极目标是出来做官,但是为了做官,做了官之后为了升官,往往会出现很多伪君子。

也就是说,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就是常讲的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人格上是分裂的。

其实这样的人在今天的官场上也大把的存在,台上作报告的时候义正言辞,下了台之后贪污腐败。

02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尤其是他那个时代学问和修养比较好的圣贤们,说的和做的完全是对等的。

他们说的就是他们做的,他们做的就是他们说的,言和行是合一的,是能够相互印证的。

所以中国人都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王阳明。他见到了中国的读书人在堕落,所以提出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不要只是口头的讲道理,应该修炼自己这颗心,让这颗心能够明天理。然后做到知行合一,回到孔孟颜曾这些圣人们、贤人们那个境界。

普通人是不容易做到知行合一的,那怎么才能够致良知?怎么才能够知行合一呢?三个字“事上练”。

通过待人接物的每一件小事儿修炼自己。这就是佛家讲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挨”,一点一滴的来修正自己的弱点,人性中的恶。

03

而仁的本质,那就是待人如己。孔子的原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既然这样的话,只要我们每天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能有一颗爱人之心,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多去帮一下别人,成就别人,那仁的大道理不就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一件小事儿上了吗?久而久之不就理事合一了吗?

学佛的人不能只是口头禅,学儒的人不能只是讲道理。最好是从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儿开始做起,一天一天地反省和提高。

最起码可以像一些学佛的人给我们的告诫,就算我们一毛钱没有,没有能力用钱去帮助别人,但是我们仍然有七种方法进行布施。

最简单的,我们可以存一颗善心,我们可以给别人一个赞赏,可以给别人鼓励,可以给别人一个好的脸色,可以利用生活当中那些小的机会给别人哪怕一点小小的帮助。

一句话:做就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