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161:世间至难是躬行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的学问那么高,他为什么要说和别人差不多呢?他为什么会说自己在行为方面离君子还差很远呢?为什么喜欢把“我”放在嘴边的老板和学者,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成就不够大呢?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

我们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认为他是大圣人,那么孔子怎么自我评价呢?《论语》的述而篇里有这样一则。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老人家做自我评价。论文章、论学问,我应该跟别人差不了太多,但是谈到能够按照君子的标准去做事、去待人接物,我还差得很远。

01

话很短,但是从孔子这句非常简短的自我鉴定里面,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

第一个是圣人之谦。都2000多年过去了,他老人家仍然被我们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学问怎么能跟普通人差不多呢?他为什么要这么谦虚呢?

孔子的谦虚是真谦虚还是假谦虚呀?孔子的文章和学问可不是犹人的水平啊,应该是超人的水平,胜人的水平,胜过的胜。

其实不谈圣人,就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里观察那些有智慧、有成就的人。

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成就越大,他知道的越多,他反而会觉得自己无知。恰恰是一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响动会更大一些。

02

道家讲“道法自然”,其实孔子的这种谦虚,我绝对相信他是发自肺腑的。

因为人们喜欢画一个圈儿,圈子里面是自己已知的东西,圈的外面是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物。

我们会发现这个圈儿画的越大,也就是说自己知道越多,自己就会越发第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越发的知道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还有更多更多,这个时候人自然而然就会谦下,就不敢骄傲自满。

反而是知道少的人,圈子画的小的人,他对未知的世界了解很少。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还有那么多那么重要的东西自己不了解,自己需要去了解。

在生活中,我就会发现有两种人。一种是做学问的学者,甚至可能是经常在媒体上露脸的、发声的这样的学者,被称为知名专家。只要是在人群里讲话,一定是“我认为”、“我以为”、“我曾经如何如何”。

还有一部分赚了一点钱的老板,在人群中也会把“我以为”、“我认为”、“我曾经”、“我觉得”作为口头禅常常的挂在嘴边。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这恰恰是他们成就不够大、学问不够多的表现。不知道他们读了《论语》中孔子的这句自我鉴定会不会脸红,反正我是很脸红。

03

从孔子这句话里边。我们还得到第二个启发就是躬行之难。我也比较喜欢讲一句话,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

为什么明朝的大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四个字就奠定了他的思想高度和历史地位。

读几本书、讲几句新词儿、谈两个道理太容易了,但是真的能做你所知、做你所讲,知和行完全对等太难了。

读了《论语》这句话让我想到另外一位大思想家,六祖慧能大师,他老人家在五祖那里已经悟道了,他为什么没有马上出来直接讲经布道呢?

上苍为什么安排他要到猎人堆里去打磨15年呢?也就是说上苍为什么给他安排了15年的实践课呢?其实都是要实现一点:知行合一

我自己的感受越来越明显,不要讲去按照圣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每天能够早点睡觉,早晨早点起床,能少花点时间看手机,说起来是多么容易啊!我已经努力了几年,到今天仍然不能够完全做到。

所以,“知”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有“行”。行是非常非常难的,但不管有多难,都希望像曾子讲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一点一点地修炼自己、修正自己,争取在有生之年能达到王阳明先生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