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226:真孝道情理合一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闵子骞为什么能够原谅偏心眼儿,虐待自己的继母,成为24孝之一?为什么说闵子骞的孝道既有浓浓的亲情,又有极为难得的理性与冷静?多数的女子和小人有什么共同的缺点?小人,甚至坏人为什么能良心发现?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孔子曾经说过,他的弟子中德行最好的,颜回和闵子骞。在先进篇里,还有一则是称赞闵子骞的。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01.
孔老师说,实在是太孝顺了,闵子骞同学。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闵子骞孝道的话,没有人会怀疑,没有人会非议。这是一种解释。
这说明闵子骞行孝道的名声很大,而且呢,是实至名归的。他行孝道是表里如一的,不是像一些人,只是做做样子,做给别人看。
当然,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能够离间其父母兄弟的话。
大家了解一个背景,就可以知道这种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闵子骞的生母很早死掉了,父亲又娶了一位太太,而且闵子骞的这位继母对他很不好。
《二十四孝》中《鞭打芦花》的故事,说的就是闵子骞。
闵子骞的继母对闵子骞不好,可能周围的人,他的亲戚啊、邻居啊,就会讲闵子骞继母和两个弟弟的不好。
但是,就算是继母对自己不好,就算是别人对自己的继母不能够平等对待三个孩子,而有种种说辞,他依然不改对父亲、对继母的孝道,仍然坚守自己作为兄长的悌道。
不管这句话该怎么理解,闵子骞他本人笃行孝道,这件事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被我们这个民族称赞了2000多年。

02.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就把它放过去,先要再重温一下《鞭打芦花》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有后代戏剧表演加工过的痕迹,但是事实可能应该是有的,而且这个故事确实很感人。
亲生母亲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位太太,继母又给自己生了两个小弟弟。
有了这两个小弟弟之后,继母出于本能,由于护犊子的这种情感,开始偏心眼儿。
给闵子骞做棉衣,里面絮的是芦花,而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用的是棉花。
结果冬天的时候,闵子骞不抗冻,手都不好使,他父亲用鞭子打他的时候,发现棉衣里面是芦苇花。
而把两个小儿子的棉衣撕开,里面是棉花。所以父亲非常生气,想要休掉闵子骞的继母。
按照正常人的情感,人的本能,巴不得自己的爸爸把这位继母赶走,谁让她心眼不好使了呢?
但是闵子骞可贵就可贵在,即便是受到了继母非常刻薄的对待,他仍然保有他最可贵的理性,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这十个字读了之后,会让人眼眶发热的。
大家可以想想看,一个孩子能够讲出这样的话,告诉自己的父亲,这个继母就算对我不好,但是她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穿的单薄,冷一点也只有我一个人。
但是如果继母不在了,受苦受冻的可就不止我一个了,我们弟兄三个都要一起挨冻了。父亲你也不可能生活得那么顺利了。
也就是说,如果继母被父亲休掉了,那父亲的生活也要受到影响。
现在继母在家里,苦的就是一个人。如果父母真的离婚了,那么苦的可能是四个人。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继母的做法完全是出于本能,是感情用事。这种护犊子的做法,偏心眼的做法,完全是人欲战胜了天理。
而闵子骞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内心肯定也是不平的,也会难过的,甚至也有可能产生怨恨。
但他最难得,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没有让自己的本能,让自己的情感战胜内在的良知,他保住了他内在最最可贵的理性。
一个感情用事的人,欲望战胜理性的人,往往是只想自己,或者多想自己而不去想别人,或者少去想别人,也往往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一个保持住自己理性的人,一个君子,就是能够驾驭情感的人,不让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战胜自己的理性,一定会把天理大道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基本法则。
闵子骞一定想到了,这个妈虽然不是亲妈,可爹是亲爹呀!那两个年龄还小的弟弟,是跟自己有一样血脉的,他们是无辜的。
所以一个良知显现的人,他一定知道,如果父亲真的把继母休掉了,这件事情会产生一个不好的后果。
而这个不好的后果,会伤害到自己的父亲,会伤害到自己两个年幼而无辜的弟弟。那作为他来说,这件事因为他而起,他就亏了孝道和悌道。
如果父亲受苦,年幼的弟弟受苦,对于一个笃行孝悌之道的人来说,是受不了的,因此他才选择宁可委屈自己。
“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这十个字,我想应该有后代戏剧人改编加工的痕迹。但是这十个字当中,确确实实能够让人感觉到浓浓的爱意。
显性的就是爱你两个年幼的弟弟,隐性的就是爱自己的父亲,同时又有极为可贵的冷静与克制。
什么叫君子?君子就是能够把感情和理性合二为一的人,拿捏恰到好处的人,能够把握好分寸的人,能够在感情和理性之间找到中点,形成平衡的人.

03.
所以我们读了《鞭打芦花》的故事,再读一读这则《论语》,还可以再深度地思考一个问题,因为孔子还讲过另外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小人和女子是有一个共性的,那就是容易过度感情用事,缺少必要的理性。碰到任何问题,会把自己摆在前边,容易被欲望战胜天理,良知容易被掉。
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这样,但是女性确确实实,绝大多数是感性战胜理性的。她们更多的是靠直觉和本能来待人接物,多数的时候是想不想,而不愿意去思考该不该。
但问题在于,闵子骞的继母偏心眼,人欲战胜天理,良知被昧掉了。可是当闵子骞做出这样的举动,她也被感动,她的良知也苏醒了。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就是后世王阳明讲的良知的问题,孟子也提到良知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内在,即便是过于感情用事的,自私自利的,甚至很极端的这样的人,他内在也有良知,只不过是这个良知需要被唤醒。
所以教育的目标,就是唤醒人内在的良知,让人能够拥有必要的理性。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有感情的因素,更要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闵子骞就是一个君子的代表,一个样板,而他最可贵的就在于待人接物时候的情理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