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237:孔子也指桑骂槐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想不到吧!大圣人也会“指桑骂槐”,会通过批评弟子的方式间接批评贪婪的权臣!那么又是谁,为了什么事让孔子发这么大火呢?今天人才评判可以分成哪四品呢?哪一品的人对老板来说最危险呢?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经常把那些拐着弯儿去批评人的人,称为指桑骂槐。
其实不止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会指桑骂槐,即使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他也会拐着弯儿的去批评他不好直接批评的人。记载在《论语》的先进篇里。
01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的门下有一位学霸叫做冉求,冉求和子路一样,是孔门十哲里边特别善于政事的,而冉求更突出的是他的理财能力。
这个时候,冉求应该是作为鲁国权臣季康子的家臣。季康子的财富已经比周公都多了.
这个周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指鲁国的最初的国君周公。另外一种解释是,指周朝的国卿,是一种爵位。
言外之意,作为鲁国的三桓之一,权臣季康子的财富已经富可敌国了,已经太多了,但是他还不满足。
而冉求呢,不仅不阻止他、劝导他,反而还帮助他一起去搜刮民财,来使他的财富再继续增加。
孔子非常生气,骂冉求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其他同学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抨击他。
02
孔子之所以批评冉求,是觉得他没有把自己的才能用到正地方,而去帮助那些不义之人去发不义之财。
其实,据记载,季氏想增加老百姓的赋税,曾经通过冉求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当初给过他的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对老百姓要尽可能多多地给予,多多的帮助,处理政事的时候要中正。向老百姓收取赋税的时候,尽可能的轻薄一些,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结果不仅没有影响季氏减轻赋税,反而还增加了赋税,孔门的得意门生冉求,无形当中成了权臣季氏的帮凶,所以孔子很生气,想把他逐出师门。
03
那我们还要问另外一个问题,孔子他老人家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冉求他的地位,只不过是季康子的家臣,他得听季康子的呀,老人家为什么把火撒在冉求身上呢?
其实孔子表面上是在骂自己的学生冉求,但他何尝不是借骂冉求,来间接地批评贪得无厌的季康子呢?
有学者讲这叫春秋笔法,其实所谓的春秋笔法,换成我们老百姓的说法就是指桑骂槐。
因为孔子的身份和地位,不能直接去公开批评季康子,但是他可以公开的批评自己的学生。
而且大家都知道,孔子他老人家的学说主张核心就是礼治和仁政。
什么叫礼治?就是要合天理。什么叫仁政?就是要爱护百姓,爱惜民力,关心民间的疾苦。
作为执政者来说,应该像老子讲的那样“损有余以补不足”,而不是违背天道,去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背离天道的缺德行为。
从这个角度说,冉求挨骂也不完全冤。作为孔门的弟子,就算是你没有能力去影响季氏不做坏事,你至少应该不做他们的帮凶。
孔子生气,是因为冉求作为自己门下的优秀学生,去帮助坏人做坏事,在这里学到的本事没有用对地方,他更气权臣季康子贪婪无道。
他声称将冉求逐出师门,何尝不是借批评冉求来告诫门下的其他同学呢?
你们不能向他学习,如果你们向他学习,将来我也不认你们作为我的学生,也会把你们逐出师门,达到教育大家的目的。
另外一方面,他也旗帜鲜明地向鲁国的权臣,表明了他老人家的立场。
04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启发,那就是怎样去评价人才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人常讲德才兼备,冉求显然是才能出众,在德行上略有欠缺的,要不然孔子也不会这么生气。
今天的管理学者,把企业里的人才分成四类。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可以再继续培养,因为能力和经验,只要给足够的时间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而有才无德的是危险品,是毒品。一个人才能非常得了,但是他的心态非常不好,德行非常差,他能力越强,对企业的杀伤力,对老板的破坏力反而越大。
当然,第四种无才无德的那就是废品了。
所以儒家的经典《大学》中,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都是在学习,都是在提高,都是在明理,都是在受教育,只有诚意正心之后才可能更好地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你做一件事情起心动念,发心要符合天道,要符合天理。所谓大道和天理,就是要义利对等,不能过分。
所以我们读《论语》,不简简单单的要向老人家学习怎么样说话,还要向老人家学习怎么样有文化的骂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