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291:知识分子三层楼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算是合格的士,并且逐步降低等级,孔子给出了知识分子哪三个不同的境界?为什么孔子鄙视当时的执政者,认为他们甚至不如很多小人?孔子的三个标准放到今天该怎样理解?为什么机关和企业里都有无原则,无底线的小人?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又一年高考发榜,高校开始了录取工作,很多人从普通的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成为天之骄子。
那么,是不是考上了名牌大学,就代表人成了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呢?孔子的弟子子贡,和孔子之间有过一次关于知识分子境界的讨论,记载在《论语》的子路篇里。
01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门下最会做生意,口才又非常好的子贡,来请教孔老师,怎么样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士呢?
士,跟今天讲的知识分子比较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士,是介于普通的平民和贵族之间的一种社会阶层,十个里面挑出一个叫士,这是南怀瑾先生的说法。
也就是,从普通老百姓当中选拔出来优秀的人才,有一定的学识,同时又有一定的品德。我们知道孔子他自己,就有相当于长一段时间是士的身份。
那么这个士,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是可以出来做官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
孔子给他的回答是:自己的行为上面,有很强烈的羞耻心,做事有分寸、不乱来。国家派他去出使四方,他能够不辱君命,能够很好地完成出使的任务,代表国君成为大使,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一个合格的士,那这样的人应该很少了。
所以子贡继续问,那我再问一问老师,跟这个比再次一等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孔子的回答是,在他整个的家族当中都被称赞,因为他孝敬父母。在整个他的家乡广受赞誉,因为他能够恭敬尊长。
子贡还不甘心说,那我再斗胆地问一下,还有没有比这个再低一挡的呢?
孔子给他的回答是:言出必行,做事果断,做事是有原则的,但是呢,固执己见,不太灵活,不能够圆融,不能够很好地关注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呢应该是小人。但是呢,他也可以称为再次一等的士。
孔子和子贡两个人讨论了三种境界,三种层次的读书人。子贡继续追问:今之从政者,何如?也就是现在的这些执政者们,是什么样的境界啊?他们的水平怎么样啊?
孔子非常的不屑:噫!这些人见识短浅,格局狭小,何足挂齿,根本没有必要讨论他!也就是说,在孔子眼里,这些人可能连那些踁踁然的小人都不如。
02
我们归纳一下,总结一下就可以看到,孔老夫子把读书人,或者把这个知识分子分成了三种境界,根据学问和道德。
第一等,我们可以认为,同时有大德又有大才的人。
你看,老人家说这种人有耻,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做事有原则,他们明天理悟大道,守国法。
而且是行己有耻,说明他们非常地自律,不需要别人去管他们,他们自己有很强烈的羞耻心。
做错了事,不要别人批评他,他自己就受不了了,这是大德的表现。
能够代表国君去出使四方,而且还可以不辱君命,能够很好地完成重要的国家任务,说明他知识丰富,办事能力很强,既有原则性,又有必要的灵活性。否则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完成出使他国的任务。
我们再进一步推导,孔子讲的第一等的读书人,是为国家做事的,是有治国之才的,这就是儒家《大学》当中的治国境界。
03
第二等人,他的口碑是很好的,但是他的口碑局限于一个小的范围之内,局限于一个小的圈子里,因为他还没有机会,到更大的舞台上去证明自己。
只是在自己的家族里边,对待自己的父母很孝顺,在乡里对待年长的人很尊重,这样的人应该是有知识、有教养的,能够恪守孝悌之道的。
那么这种人怎么才能够成为第一种人呢?我们想,首先应该有大的志向,孔子曾经也是这样的人呐,但是孔子有大的志向。
第二,默默地努力,静静地等待。
机会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的,所以在别人发现自己、启用自己之前,自己要做足够的努力,做必要的能力储备。在生活当中,通过小事慢慢打磨,让自己变得强大。
04
那么第三等的人,孔子下定义叫做小人,但是这种小人有原则,言必信,行必果。按理说“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认为应该是优点呢?
但是孔子讲的这种小人“言必信,行必果”,虽然他自己坚持原则性,缺点是不够通透,不够圆融。
虽然自己有勇气,有信誉,但是掌控不好分寸,不能够很好地关照别人的感受,不能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灵活机动的掌握自己的行事风格和办法。
这种人虽然是小人,但他不是坏人,只是见识还没到,学问还不够,还没有学透学通
这种人在今天生活当中实在太多了,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或多或少会有这个毛病。
我们不是坏人,但是我们的学问做得不通透,要怎么才能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呢?首先我觉得应该走出二元对立。
一个人如果他的思维是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黑即是绝对的黑,白是绝对的白,这样的话,是非感太强了,就容易碰壁,就容易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
这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呀?都是对中有错,错中有对,好中有坏,坏中也有好啊!所以要有这个太极的思维。
第二点很关键,做事儿的时候要有分寸感。讲信用当然对,但你得分对谁,分在什么情况下。做事果断是优点,但是假如不分青红皂白,不把事情搞清楚,莽撞的去干,反而会害人害己。
第三个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因为人和人之间是要相处的,人和人之间是要发生关系的.
这个时候如果只是关注自己的关切,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原则,不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很容易形成对立,树敌太多。
还有一个就是跟分寸感很像,就是找平衡。利和义之间,进攻和防守之间,自己和别人之间,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要找好平衡。这样的话,这种人就可以从孔子口中的小人变成一个君子,再从一个君子穿过一个大人。
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子讲的这三种境界很像修身、齐家、治国,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有原则,修身;孝敬父母,尊重年长的人,齐家;能够为国家完成重要的使命,治国。
05
读这则《论语》,让我们最感慨的就是,他老人家对当时的执政者嗤之以鼻。
子贡想知道现在的执政者们,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了?孔子给他们下的断语是:斗筲之人。气量非常的狭小,见识非常的短浅。
如果大家能够读一读《春秋左传》,就会充分地理解孔子的感慨了。我虽然还没有读到一半,但是这种体会已经很深了。
那个时代很多的执政者,甚至是国君乃至天子,很多时候都是目光短浅,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有的时候为一点点的私利,为一点点的个人恩怨就去杀人,就去攻打别的国家。甚至置信用道义于不顾,连孔子讲的第三种小人的境界都不如。
这种人在今天的生活当中也非常常见的,在企业里面也好,在政府机关里面也罢,非常的多。
为什么当公务员呢?他只是觉得好混日子,只是觉得有保障,他去做那个工作只是为了糊口而已,只是为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这样的人还不如普通的市井小民。
几乎在每个企业里面都能发现这种类型的人,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担当。
所以读了这则《论语》之后,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在哪个台阶?自己够不够一个“士”的标准?
如果不够的话,往上再上一个台阶。如果已经达到了三等的标准,鞭策一下自己,再上一个台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