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388:欲望借口和底线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学问好、混的也好的学生冉求帮助自己的老板攻击潜在对手,为什么被孔子痛斥?为什么说字数最多的一则论语,每个字都很精彩?为什么孔孟之乡有非常多冉求这样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为什么说商海中有很多季康子那样可恨又可怜的老板?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我们一起来精读《论语》季氏篇的第一章,这一章应该是《论语》当中字数最多的,而且还入选了高中的语文教材,非常有意思。
01
我们读一段,翻译一段。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也就是季康子,准备想去出兵攻打颛臾这个小国,这个小国是鲁国的一个小附属国。
冉有和季路两个人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尤其是冉有的官儿比较大。冉有相当于是季康子集团的总裁。
季康子是东家,他就是掌柜的。季康子是董事长,他就是总经理。
但是,冉有和季路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都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的价值主张,肯定知道孔子不赞同,不认可这件事,所以早一点到孔子这儿备个案,打个招呼,通个气儿。
他们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攻打颛臾这个小国。
02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一听就不高兴了,直接喊冉求:冉求啊,你不觉得这是你的错吗?
颛臾那个小国,在过去周代的先王,让他们坐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这个小国已经在咱们鲁国的疆域之内了,是咱们鲁国的藩臣、藩国、附属国,你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你凭什么要去打人家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知道老师生气了,赶紧辩解。
哎呀,这都是季康子,我们家老板想干的,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愿意这么干呐!或者说,我们两个不赞同,这个不是我们的主意啊!
冉有说的可能是事实,同时也是在替自己开脱和辩解。
03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太了解冉求了,知道他在狡辩,马上敲打他:
冉求啊!周任,也就是周代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官员,应该是前人,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你有能力、能出力,你就来做这个官;你没能力、尽不了力,你就干脆辞职。
如果国家已经出现了危难危险,你不去扶持,国家政权将要颠覆,你不去帮忙扶正,那有什么必要要你们这些助手呢?要你们这些辅佐的人呢?
当然这句话直面意思理解还有,盲人在走路的时候,旁边会有一个人搀着,这个人叫相。
如果这个盲人碰到了危险,你旁边帮忙的人不去搭把手,盲人都要跌倒了,你不去扶一把,要你旁边这个助手干什么呢?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你们做人家的家臣是干什么吃的?这样做对季氏、对国家都会带来危险,都是不利的。你们该出力的时候不出力,该劝阻的时候不劝阻,你们合格吗?你们称职吗?
而且你说的话实在是大错特错,那老虎和犀牛从兽笼子里面跑了出来,没看住。龟甲和玉石本来放在匣子里面,结果却被毁坏了,你说这是谁的错呢?
言外之意,你看受笼子的人,你守这个宝玉匣子的人,看管的人有责任。也就是,季氏把老虎放出来了,要去毁坏人家的玉石,人家的龟甲,这不都是你们这些看兽笼子的没看住吗!你们不称职吗!
04
冉有一看老师生气了,一不留神就把心里话说出来了,也看出来他一开始真的是在找借口。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跟老师说:现在的颛臾呀,那城墙修的可坚固了,而且离费,也就是季氏的采邑距离非常近,现在要不把它灭了的话,不把它攻下来、制服了的话,将来一定会成为季氏家族后代子孙的忧患。
也就是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要是不把他收拾了,将来必成后患,必成季氏的后患。
这应该是季氏的心里话,同时也应该是季氏集团总裁这个高级打工仔,冉有的心里话。
屁股决定脑袋,他虽然是孔子的学生,但是他的职务是季氏的家臣。所以,他替季氏谋划似乎是合情合理。
而且从这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来,一开始他们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个事实,但是说他们两个人完全没有想法,那是在骗孔子。
05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这段话讲得非常的痛快淋漓,骂他们两个骂的有理有节,每一句话都打在七寸上。
孔子真生气了,说:冉求,一个真正的君子,最讨厌那种心里想要,嘴上又说不要,然后还要去找借口的人。
我曾经听说过,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卿大夫们,最担心的不是财富少,而是担心财富不够平均。也不担心民众少,也就是人口少,而担心境内不够安宁,大家不够和睦。
如果财富能够分配的平均,那就无所谓贫困一说。如果境内的人都能够和睦,那也就不在乎人少一点。如果四境都非常的安宁,国家非常的安定,这个国家也就没有可能去倾覆。
如果都已经做到这种程度了,人家远方的人还不来归附你,那就自己检讨,自己加强修养。
内修文德教化,来让远方的人自动来归附。而且人家来归附之后,还要设法让来归附的人能够做到安心。
现在你们两个人,辅佐你们的老板季氏,远方的人不来归附,你们没有办法让人家来归附。
国家现在要分崩离析了,你们却没有能力来保全国家。反而想在自己的国家之内大动干戈,舞枪弄棒,让国家先内乱。
在我看来,你们老板季孙的忧虑,根本不在颛臾,而在国家,也就是朝廷的内部。
06
孔子说的非常直接,义正词严。你要担心的不是别人打你,你要担心的是自己德行够不够。
你们做经理人的,做家臣的,不是担心人家外面的人服不服你们?而是应该去反省,有没有能力帮助自己的主人,帮助自己的东家增强感召力?能让人家主动来归附你。
也就是说,你有足够的能量,让人家对你产生敬畏,而不是拿枪抵着人家的头去吓唬人家,去欺负人家。
而且孔子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话,季孙的担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为什么这么说?当时鲁国的国君已经成为傀儡了,季孙作为三桓之首,掌控着鲁国的国政。
鲁国的国君是不甘心做傀儡的,有朝一日有可能会对季氏动手的。季氏担心的是将来颛臾配合鲁君来收拾他。
07
这一段《论语》,虽然非常长,但是每一个字我觉得都非常的精彩,人物的性格非常的鲜活。
我们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义正言辞的圣人,也看到了一个有能力、有才干,但是德行不到位的伪君子冉求。还有一个没有作声,但是心思简单,性格率直的子路。
你看孔子骂的都是冉求,而且出面解释辩解的也是冉求。因为冉求的官比子路大。
再一个,孔子非常了解他们两个学生,知道他们的性格,知道这里边的主谋,知道有坏水的,一定是冉求,所以老人家棒子全打在冉求的身上。
08
那么读了这则《论语》,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个人经常去山东,尤其去济宁地区,也就是原来鲁国的地盘,认识了很多山东的朋友。
我就经常开玩笑,我说:孔孟的后人,也就是孔孟之乡的山东人最对不起孔孟,很多人对孔孟的曲解非常严重。
而且,我们到这个地方去看一看,官员也好,老板也罢,像冉求这种满口仁义道德,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特别多。
内心是小人的,但是外在一定要表现得非常高尚和厚道,所以人性都是两面的。
我们去山东,跟山东的朋友打交道,会被他的热情,被他们的厚道所感染,这是他们的一面,是他们可爱的一面。但是他们内在绝对有虚伪、虚荣的东西,我们要特别注意。
09
第二个,读完了这则《论语》,我就感慨,今天商业高度发达的中国,该有多少季康子这样的老板?又有多少冉求这样的经理人?
2013年精读这则《论语》,我想到了在电影《新少林寺》里面听到的四句诗: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为什么会联想到这首诗?
你会发现有很多老板,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惦记别人的利益上了,然后呢,再把心思花在防止被别人惦记上。
他有钱的时候是痛苦的,是焦虑的,没钱的时候也是痛苦的,焦虑的。活成了一个风箱里的老鼠。
读完了这则《论语》,我写了一句话:一个贪利之人,必然时时处于恐惧之中。
季康子为什么要去攻打颛臾?就是因为他内心有恐惧,他的恐惧源头是他的贪婪。
他如果不那么贪婪,有必要的分寸,守好自己的本分,不那么把国君不当盘儿菜,那么他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担心。
他是因为吃了自己不该吃的东西,贪了自己不该贪的权力,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恐惧。
10
另外一个,孔子告诫我们做经理人的,可不是有本事帮老板挣钱就是好人。
因为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有“在其位,谋其政”,还有“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不是说老板说的,你就要不折不扣地去帮他实现,而且要问一问符不符合道义?应不应该?可不可以?适不适度?
如果不行的话,宁可位置不要,也不能助纣为虐,不能够去帮你的老板,成就更大的罪恶。
也就是说,做经理人的要有道德底线,否则的话,就会成为老板人性之恶的帮凶,最后害了老板,很有可能也会害了自己。
所以,这段《论语》讲的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事,但完全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照一照我们今天商业大潮中,各种角色的嘴脸。
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反面教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思维和作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