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22:孝道背后是天理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弟子宰我认为给父母守孝一年就够了,三年太长,孔子怎么回答他?又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语?孔子的年代要求守孝三年最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孝道的本质是天道求衡?为什么父母去世后不久就花天酒地的人事业财运容易出问题?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里记载了很多孔子的弟子向老师请教,孔子启发他们的情景。但是有一位同学比较倒霉,被孔子骂,而且被其他同学给记了下来,那就是宰我。
在公冶长篇里,孔子曾经骂过他朽木可雕。阳货篇里有一章虽然骂的不是那么难听,但是骂得更狠。
0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02
这段《论语》比较长,我们来翻译一下。
宰我请教孔老师:
现在大家为父母要服丧服三年,这时间是不是太长了一点呢?一个君子三年不去修习礼仪,那么这个礼他可能就忘光了。三年不去演奏音乐,那么他的音乐可能也就荒废了。
旧的谷子已经吃完了,新一年的谷子也已经成熟了,钻燧取火的木头都已经用了一个轮回了,我看丧期定在一年就可以了吧!
这里面我们稍微解释一下,补充一下。那个年代钻木取火,不同的季节需要用不同的木材的。也就是说,一年下来四种不同的木材,已经轮过一回了。
言外之意,这一年已经过去了,庄家已经又成熟一茬了,应该差不多了吧!宰我看来,服丧只要一年就足够了。
孔子说,要加个前提,这里没有,可以打括号。(父母刚刚去世时间不长),你就去吃那些精细的稻米,你就去穿漂亮的丝织的衣服,对于你来说,心里能安吗?
宰我马上回答说:我可以心安。
孔子说:“你如果能做到心安,那你就去这样做吧。一个正常的君子,在服丧期间,他吃好东西是感觉不出美味的,听音乐也是不会让自己快乐的,闲居在家里他会觉得心里不安的,所以他才不去做的。现在如果你能心安,那你做就是了。”
宰我问完这个问题就离开了,孔子心里还是过不去,不舒服,可能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评论了一下宰我。
孔子说:“哎呀,宰予真是不仁呐!一个孩子生下来要三年才能够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呀,是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丧礼。难道宰我他没有在父母的怀抱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抚吗?
孔子讲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很多资料里都说那个时候大家已经做不到了。
要不是当时很多人做不到了,估计宰我也不会提这个问题。
03
当然我们读了这章《论语》,第一个感受就是,哎呀,宰我又挨骂了!
当年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这次问了老师一个问题,结果可能让孔老师不仅仅很失望,可能还有点气愤。还给了他一个“不仁”做评语,这就相当于说他没人性啊!
其实宰我问的是一个大家都关心,都有疑问的问题。
我们可以想想看,按照当时的规矩、礼制,守孝三年,不能住在家里,要住在搭的草棚子里,睡在草席子上。
还不能枕正常的枕头,要枕土块,不能吃好吃的,只能喝粥。不能笑,不能去听音乐,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当然更不能夫妻同房。
这是不是让我们觉得时间有点长,有点违背人性,有点过分,也有点过时了呢?
而且宰予给出的理由似乎也挺充分啊,天地都转了一圈儿了,四季度轮一回了,农作物都已经又一茬了,差不多了吧?
04
我们引申一下,从孔子给宰予的回答,可以看到一个智慧伟大的老师,特别善于用问题回答问题。
孔子回答宰予,没有告诉他为什么要说三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不算长,只是问他,父母刚死不久,你就吃好的,穿好的,你心里能舒服吗?你能心安吗?
言外之意,人都是有良心的,你刚才问我的这个问题,你不需要去问我,不需要问别人,你应该问你自己。
把你养大的父母刚刚去世不久,你就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弹琴唱歌,穿漂亮花哨的衣服,你不怕父母的在天之灵伤心吗?你自己的良心能受得了吗?你能够原谅自己吗?用今天的话说,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虽然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但我相信孔子一定有这样的意思。
可是我们这个宰予,他直接告诉老师:我觉得没问题,我觉得自己心里能安,我的良心不会痛。
这个时候,我想孔老师他老人家就差点再说一次“朽木不可雕”了。
05
他没有直接否定和批评宰我,而是给他举个例子,给他竖个标杆,告诉他一个真正的君子是怎么做的。
孔子用一个君子的思维和行为来告诉宰我,你能够心安,只能说明你不够君子,说明你内在的良知没有擦亮,甚至可以说明你的良心有可能被狗吃了。
我认为,孔子虽然没有骂宰予,但是比骂他还严重,比“朽木不可雕”的那个著名的评语还要狠。
弦外之音就是,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你这么多年的书不白读了吗?
这是我们今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发出来的感慨,会给对方的责问。
06
在宰予离开之后,孔子发的那番感慨,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问题,那就是孝道就是天理。
其实,咱们可以用今天的情境和表达习惯,把孔子最后说的这段话演绎一下。假如这个场景发生在今天,一个老师会怎么阐述和讲解这个问题。
可能今天在课堂上,老师就会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
宰予这个孩子实在太没良心了!他也不想一想自己生下来,当爹妈的是一把屎一把尿的伺候你,先给你喂奶,奶不够了,爹妈会着急,会上火。
你稍微大一点点,断奶了,还要一口一口的、一勺一勺的喂你吃。天冷了怕你冻着,天热了怕你热着。你睡着了,父母还帮你扇扇子赶蚊子。
长到两三岁,你才能够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才能自己去胡里八涂地吃口饭。
三岁之前你不知道父母为了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吗?
现在把你养大的父母去世才一点点时间,只是简单的让你少吃点好的,少穿点好的,替他们守守孝,表达一下自己对他们的感恩和怀念,你还有意见,你心里能过得去,你说你还有人性吗?你的良心还在吗?
其实守孝三年的礼制,本质上是通过这种仪式,来感恩和回报父母当年在自己身上无私的付出。这样一个有良知的人,心里才能够稍微地平衡一点,才能够原谅自己。
否则,那就是良心不见了,被狗吃了。
07
我们把这章《论语》读完了,有四个字孔子没有说出口,但他说的每一个字都不离开这四个字,那就是天道求衡
如果一个人的心和天理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良心是显现的,他一定会自动自发地找到这种心理的平衡。
因为他知道,如果做不到让自己心里平衡,就是对天理的背叛。我们必须知道做父母的,对子女无私的奉献和爱背后,实际上是藏着一个可怕而又可贵的理性。
那就是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必须由我们来做出等价的回报,我们要为自己当年得到的爱买单,这本质就是天道求衡。
08
那我们读完这章《论语》,要思考一个问题,今天人的孝道难题。
孔子那个时候讲“父母在,不远游”,但是现在大家不简简单单是跟父母要分离,甚至有的时候夫妻都要分离,跟自己的孩子都要分离,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了。
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去行孝道?如果要应该行,该怎样去行孝道?我们再问一句,如果孔子他老人家活在今天,他会怎么看?
当然,他一定会失望,但我知道他一定不会再死教条。因为孔子是研究《易经》的,他有一句重要的话“与时偕行”。
孝是天道,但是行孝,表达孝道的方式会因着时代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今天没有一个人给我们规定一个礼制怎么样才叫孝?但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被别人评价为不孝。
那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生前多尽孝,胜过死后坟头哭和叫。
尽量在父母还在世的情况下,多去赡养他们,抚慰他们,早点儿把父母当年给咱们的爱,再加倍地,就算不加倍,至少差不多的还给父母。
父母养了咱们小,咱们养他老。父母在咱们小的时候不嫌咱们烦,父母老了,咱们也别嫌他们烦,这至少能够相对的扯平。
第二,今天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不至于像以前那么贫乏,物质上的赡养很重要,但只是基本,我们要经济赡养和精神赡养相结合
老人最害怕觉得自己没用了,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了,觉得儿女嫌自己烦了。
所以就算不能够在一个城市,多陪父母聊聊天,多在一起吃吃饭,至少隔三差五视个频,打个电话总可以吧!
有什么好吃的给父母寄一点总行吧!自己有了什么好消息,跟父母分享一下,还好吧!
自己有了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多沟通,多交流,培养他们的亲近感,总好吧!
人年龄越大越需要隔代的孩子跟他沟通,这样让他感觉到生命有希望。
09
今天有很多人在父母去世之后,会在衣服上带一个孝的徽章,或者是绣一个孝字,这是一种仪式感。
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衣服里面别了一个孝字,但是父母去世没超过三个月,你就跟人家在豪华的酒店里面开怀畅饮,你就一起去ktv、夜总会,那么衣服上那个孝还有意义吗?
所以,衣服上的孝不重要,心里的孝最重要。
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有的时候这些东西很难取舍,但是有一点,命理学上父亲是偏财。如果一个男人父亲刚去世不久,就花天酒地的话,那么他很容易出问题。我见到过很多血淋淋的例子。
我们还是应该在《论语》里找到另外孔子讲的五个字“事死如事生”。即使父母离开了,去世了,就当他还活在世上,没事念叨念叨他们,哪怕对着照片跟他们简单聊一聊。
这样的话,他们的在天之灵会得到安慰,更主要的是自己的良心,可以安,而不是简单地屈于社会的压力,勉强地去做那些仪式。 
真喜欢
就点亮右下角在看
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