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28:仁人的争与不争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为什么说微子,箕子比干是殷商的三大仁人?他们各自仁在何处?为什么伟大的祖先基本上都会有荒唐的后代?明君和贤臣,为什么至少要有一个?为什么老板最兴旺时应该用心培养接班人和为接班人保驾的贤臣?贤臣的两大必要条件又是什么?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精读《论语》的微子篇,先来看第一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01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荒淫无道、暴虐凶残的君王,他同母的兄弟微子,一看影响不了他,就选择自己离开,不愿意跟他同流合污。
而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也是想劝这位侄子回归正道,但是劝不了,他索性就装疯卖傻,最后成了商纣王的奴隶。
微子是不同流也不合污,箕子是同流但是不与你合污。
商纣王的另外一位叔父比干,正直刚烈,我劝不了你,我要硬劝,最后呢因为力谏而被商纣王剖心杀死。
孔子对这三个人的评价是“殷商有三位仁人”。
02
读完这一章的《论语》,我写下了六个字:从伟大到荒谬
一个国家,一个王朝,往往都是由一个圣明而伟大的领袖开始,慢慢变得强大,然后再经过若干代的努力变得兴盛乃至鼎盛。
但是物极必反,最后一定会为某一个极度荒唐、极度无道的后代,将前面若干代的努力全部给毁掉。
从伟大被还原成原形,甚至变得极度荒谬。
我自己,把18万字的《春秋左传》一字不落地抄了一遍,对这方面的感受特别深刻。
春秋几百年的历史,你去读好了!某个诸侯国会因为这个诸侯国的某个明君,某一位贤人而快速地壮大。但是最后又因为失去了这个明君或者是贤人,迅速地衰败。
各个诸侯国中一些贵族也是一样的规律,都是由于某一个祖先非常地英明,非常的忠诚,拯救国家和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从而建功立业,获得国君乃至整个国家的拥护与拥戴。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也会在某一个非常不像话的继承人手上,把几代人积累的富贵和荣耀全部丢掉,乃至让自己的家族灭种。
03
其实我们读了《易经》和《道德经》,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律。
孔子在《周易》的《易传》里面讲过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天爷是一定要用一个无道的后代,来中和与平衡祖上的有道和英明。
还有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讲“反者道之动”,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甚至一个国家当中的一个家族,它能够从小变强大,那是因为他们祖上的人自强不息。
可是当他们特别强大,非常兴旺的时候,又由于他们过度用强,没有用必要的守柔来中和自己的刚强,所以又从强大回归平庸乃至衰落和毁灭。
这就跟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完全是一个道理。
04
我们放下古书,再看看今天这个时代,中国最近这三四十年有多少富一代,是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奋斗,创下了很好的家业。
可是,老一代三四十年的努力成果,很多时候就被二代,三四年就弄得精光干净,被重新打回原形。
时代不同了,规模也不同,但是表现的现象和它内在的本质完全相同。所以,我们读懂了这一点之后,就应该理解和相信,从伟大回归荒谬是上苍的一种平衡。
所以一个人在官场上,在商场上,在名利场上,越是春风得意就越有万分的小心,就越要多花点心思,花点精力去关心继承人的问题,去关心继承人的手下有没有贤人的问题。
05
好,那我们放一下从伟大到荒谬这个轮回的规律,我们再来讨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贤人和小人。
孔子讲的微子、箕子、比干,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贤人,那我们要问什么叫贤人呢?
贤人他应该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必须淡泊名利,第二,必须是有智慧的明白人。
因为淡泊名利,所以他不会卷入任何的利益之争,这样才能够保持头脑的足够清醒和客观,对事情才能够看得透,看得远,看得准。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的人之所以能看清楚,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置身事外。
如果他自己一旦开始关注个人的权利、地位、利益,那么他就容易利益熏心,利令智昏,要么开始变得昏庸,看不透了,要么就开始跟别人勾结,一起干坏事。
06
我们把《春秋左传》读一读就会发现,一个国家,不论大小,如果国君英明,手下又有贤臣,那真是最好的状态。
国家能治理的很好,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外交也处理的非常得当。
如果国君不够雄才大略,可是手下有这种淡泊名利的明白人,也就是有贤臣。而这个不够雄才大略的国君,能够听得进去贤臣的意见,那么这个国家也不会出大乱子,不会出致命的问题,也能够治理的不错。
怕就怕在国君自己糊涂,手下又没有贤人,或者是有了贤人,但是遭到了小人的排挤
国君这个时候亲小人,远贤臣,甚至杀贤臣,国家开始走下坡路,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其实把这种情况放到今天的企业里面,也是一样成立的。要么老板雄才大略,要么旁边有明白人帮老板看方向,找方法。
其实这个贤臣就相当于一栋房子的顶梁柱,这座房子盖得再高,屋顶再漂亮,但是如果顶梁柱折了,这个房子还能有好吗?
所以,看一个企业,他未来的发展,一是看老板英不英明,二是看手下有没有贤能的人。
对于一个老板而言,没有一个帮自己看清方向,提前去发现风险,并且研究对策的智囊在,这个企业出问题,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07
读完这一章《论语》,我们还应该在讨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仁人的争与不争。
我们来看,孔子特别认同这三位殷商的仁人,微子是不争不抢,也不冲突,一走了之。
但是我们要知道,虽然他走了,在商纣王被灭掉之后,微子又被周武王和他的继承者们找了出来,在商丘那个地方给他们定了个都,封了个诸侯国叫宋国。
也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祖先,最最伟大之处,做事不做绝。
虽然我把你商灭了,但是我保留你的后代,我还给你个地盘,我不能让你们这个断后。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跟西方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而且微子也成了孔子的直系祖先。
我们再来看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他劝纣王劝不动,说纣王,纣王不听,又不忍心离开。他是同流,但是不合污,装疯卖傻当奴隶。
大家要知道一个结局,箕子后来是跑到了朝鲜半岛自立为王,自己另起炉灶,所以箕子成为今天朝鲜供奉的祖先。
08
我们可以看微子和箕子这两位贤人,不争不抢,最后上天给他们一个很好的交代。
而另外一位叔父比干,劝不了自己的这位纣王侄子,又不想跟他同流合污,又不想走,又不愿意装疯卖傻,怎么办?
逆流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力谏,要死谏,最后的结局是悲壮的,被自己的亲侄子给剖心杀死,非常的残忍。
我们还要知道另外一个历史,那就是周武王伐纣以后,立即去祭拜比干,这就可以看出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为什么能够得天下。
他们的胸怀,他们的智慧真是太让人惊叹了。而且周朝整个有800多年的传承,这跟他们祖上的德行有巨大的关系。
比干这样的人看起来很悲壮,甚至拿他跟微子、箕子比,觉得有些不值。但我们把历史读一读,就会发现从来都不缺这样的人,而且历史也绝对不能缺这样的人。
我一直认为这种悲壮的人,就是太极图当中阴鱼的那个阳眼睛!他能够推动整个历史往好的方向转化,那是一颗火种。
所以我们读完了这章《论语》再引申和发挥一下,就会发现这三位孔子认同的仁者,不管他们是争还是不争,他们都是为了他们祖先的事业,都是为了国家和天下苍生,都非常难能可贵。
真喜欢
就点亮右下角在看
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