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始经启示录045:大圣人必无我执和分别心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关尹子说,有道的圣人,不会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去判断一个人是贤是愚,一件事是好是坏,我们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一个人地位越高,无我二字越重要?什么好的领袖,心里装着全天下,唯独没有他自己?为什么中国的智者都有阴阳思维?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精读《关尹子》极篇,关尹子对极篇的解释就是尊圣人。
也就是,他要告诉我们圣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跟圣人有什么区别?我们哪些方面应该向圣人学习?
01
极篇的第一章,篇幅相对比较长,我们还像以往的两篇开篇的第一章一样,分几段来讲解和发挥。
咱们先来看极篇第一章的第一段:
关尹子曰:圣人之治天下,不我贤愚,故因人之贤而贤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内外之大同,故或先内或先外。
02
关尹子告诉我们说:
有道的圣人来治理天下,不会根据个人的主观好恶来判断谁是贤人,谁是愚人。而是依据一个人拥有贤良的品质,并且被百姓被大众公认贤良,才把这个人视为贤人。
一样的道理,他也会根据一个人愚蠢笨无能的表现,和被公认为愚笨的评价,才会把一个人视为愚人。而且无论贤愚,他都会把他们放在能胜任的位置上。
圣人在治天下的时候,也不会以个人的主观意见来判断事情的是与非,对与错。而是完全根据客观上事情是否做对,来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事情做对了,便认定他正确,认定他为是。事情做错了,便认定他错误,认定为非。
圣人知道,古今虽然时代不同,但规律、道理和治理的原理本质完全相同。
所以,有的时候会利用古代的经验来分析问题和决策,也有的时候则完全立足于当下,来分析问题和进行判断决策。
圣人们还知道,事物表面上看,虽然有内外之分,但从本质上看,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本质也完全是一回事,是相同的。
所以,有的时候会重视探究内在,来真正了解事物。有的时候呢,又通过研究外在的表面现象来认知事物。
03
咱们把这段文字翻译了一遍,如果仔细地去读一读,咀嚼一下,消化一下,应该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一个人的地位越高,无我二字对他的重要性越强。
关尹子在这里面讲到的圣人,是指有道的圣天子,是治天下而明道的有德之人。
我们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书,就会发现,真正能达到这个条件的人是少而又少,是极端的稀有,稀缺的。
元代的高道牛道淳,在注解《文始经》的时候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不我贤愚者,圣人无我。而贤者自贤,愚者自愚。而贤愚之名,不出于圣人也,故云不我贤愚。
真正的圣人,是让贤者自贤,愚者自愚。看他们的表现,不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是我喜欢的,就认为是贤人,就认为是人才。不符合我喜好的就认定是愚人,就认为人家不是人才。而且,圣人一定会关注百姓大众对一个人的评价。
04
其实和关尹子类似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讲得更为精准精确,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一个真正有道的领袖,心里面装着全天下,唯独就是没有他自己。能够彻底地放下自我,没有个人的主观好恶,完全从百姓的安危得失出发去看人和看事。
这个人能不能用,这件事能不能做主,主要看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利益,能不能帮老百姓减少伤害。如果能,就认为是贤,就认为是是。
因为没有个人立场上的主观好恶,所以看人看事就会看得更清,就会断得更准,心也就会自然而然放得中正无私。
政者,正也,执政的队伍中就会更多的围绕着百姓转。因为居上位的领袖,他的心很正、很中,没有偏私,所以下面的人,别有用心的人就无机可乘。
大家也就会像领袖一样,老老实实地去围着百姓转,而不是围着领袖转,围着领导转,整天去揣摩上级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再投机取巧。
05
身居高位的人,尤其是一国之君,如果有了鲜明的个人主观意志,以个人的好恶去看人断事,那就相当于带上了有色眼镜去看世界。看到的一切都不真实,都不客观。
而且会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揣摹自己,投自己所好,利用自己谋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远贤臣,亲小人”的局面。
整个国家的治理就会越走越偏,久而久之,局面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变得无法挽回。
我们读一读历史上那些丢掉江山的帝王,再看一看今天很多从高处跌落的老板和官员,就会发现他们背后的原因居然惊人的相似。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不能够彻底地放下自我,就不能最好地治理天下百姓。无我是领袖,也是今天那些有大成就者,保持自己大成就的必要条件。
06
我们读了关尹子的这段经文,还会发现一点,圣人跟咱们普通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圣人能够见今知古,知古识今。也能够见外之内,识内知外。圣人的思维是通透的,不像我们普通人往往是见表不见里,见己不见人,见利不见害,见危不见机,见近不见远。
其实,无论道家、儒家甚至咱们中国的诸子百家,所有的古代智者都有阴阳的思维。
虽然他们的话当中没有矛盾、辩证、统一,这些名词概念,但是这种辩证法的思维,很早很早就渗透到了咱们中国人的骨子里。
圣人不会像普通人那样,看问题看不透,看人看不透,一定能够见表即见里,见好亦见坏,见近亦见远,见利亦见义,见得亦见失,见人亦见我。
07
咱们中华民族是最善于取法于古人的,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印度人就不怎么重视历史,甚至印度的很多历史,还要从咱们中国人的记述当中去寻找。
中国历史上的人和事儿,往往都会给今天的执政者,提供非常多的教训和经验。要不然也就不会有《春秋》《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能够流传2000年,1000年了。
而且,如果咱们去认真地读一读历史,就会发现,历史真的是惊人的相似。
很多时候,感觉到这个时代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上一个时代的人,换了一身行头,又把原来的剧本重新演一遍。
我们普通人的智慧不够,不通达,容易走极端,容易偏激。
要么是盲目的从古毁今,就认为世风日下,就认为今天的人不如古人。要么就是疑古推今、重今,觉得古代一无是处,觉得中国的史书没有什么价值,怀疑这个怀疑那个,跟崇洋媚外没有本质区别。
要么是只看表面,不看本质,要么就是钻进事物里面出不来,处理不好现实中的事。
我们总做不到圣人那样的兼顾和平衡,我们总是一头轻、一头重,我们总是只看一面,看不到另外一面。
08
圣人们的智慧就像X光一样,他能够见古亦见今,见内亦见外。不会偏执,也不会僵化,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的通透和圆融。
更关键的是,圣人的这种通透和圆融,恰恰是因为他们放下了自我,而且是彻底地放下了自我。
放下了自我,也就放下了分别心和执着心。做到了佛陀在《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内心一片空灵,心的这面镜子,干干净净,把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把自己面前的人和事,照得清清楚楚,无法掩饰和遁藏。
他们是为了天下苍生,彻彻底底地放下了自我。
我们读完这段经文,就会明白,就应该告诉自己,我们之所以是普通人,没有成为圣人,是不是我们的我执太重了?
是不是我们太把自己当盘菜了?是不是我们的分别心太重了?是不是我们对历史研究的不够?是不是我们没有兼顾古今和内外?
我们赞美圣人的伟大,但终究还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我们学习圣人,是为了提升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