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静夜思

 昵称4X6owk9e 2022-01-27

静夜思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题“静夜思”,在寂静夜里产生的思绪。说实话,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境况已不可得。不但“静夜”难觅,就是有一两个“静夜”,我们也会找些声光电把自己填满,不会去“思”些什么。现代,是一个缺少思考的时代。所以像“静夜思”这样的诗题越来越古朴,越来越遥远。我们经常说,要把时间拉长,把经历放慢,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历程,人生的路不必着急往前赶。

首句“床前明月光”,这个“床”就有很多种解释,有说胡床的,有说窗户的,还有说井栏的。我的意见还是偏向于井栏,因为次句“疑是地上霜”指明了是在户外,如果是在室内,是不可能结霜的。如果是架在院子里的胡床,那应该是夏季的行为,到了结霜的秋季,在把胡床架在院子里,就容易感冒了。总之这里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我们知道写诗,首句不用太巧,要直白,要能藏着下文。这句“床前明月光”做到了,寂静的夜晚惟有月光相伴。

次句“疑是地上霜”巧妙,一般人只看到了比喻,把月光比作寒霜。其实就从比喻的手法而言,也有高段和低段之别。这句明显是高段,一个“霜”写出了月光的色:白;写出了月光的翻盖面:广;写出月光的温度:寒;还写出了诗人望着月光的感受:凄凉。还有一个“疑”字也用得好,不是单纯直白的“好似地上霜”,而是有个辨析的过程,诗人一连串的走过去、仔细看、反复琢磨的动作都在其中。还可以和诗题“静夜思”遥遥呼应。

三、四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妙。因为前面“疑是地上霜”,所以要抬头看看是不是天上月,看清楚皓月当空,又低头再看这似霜之物实为月光。因为不小心看到月亮,明月寄相思,所以低头时想起了故乡。这里又有古今差异,古时候缺少能源,夜里惟有月亮照明,所以看月是从小到大刻骨铭心的记忆,看月是一家人长年累月的共同行为,所以看月对古人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寄托。诗人想到幼时和家人在家乡望月的情景,想到此时家人或许正在一起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想到更久的时候那些英雄豪杰诗坛前辈也曾在这样清冷的夜晚望月的情景,怎么不横生感慨?

26岁的李白客远离家乡千里之遥的扬州旅舍,在这样一个夜凉如水、月华满地的夜晚,在这样一个寂寥无人、凄清寒冷的夜晚,望着那小时叫做“白玉盘”的月亮,怎么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

时至今日,我们可能越来越难理解诗人见月思乡的行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诗人那种自然的天性。李白的很多诗看似浅近,但又意味深长;明白如话,但又直击心房。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天才”吧。

小贴士:

《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当时李白二十六岁,在扬州旅舍。开元十四年春,李白前往扬州,秋病卧扬州,客宿于当时的扬州旅舍。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的夜晚,月明星稀,诗人抬头望见天上一轮皓月当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诗三百首》,为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我个人认为宋代与唐代相去不远,应该以宋刻本为准。和这个类似的还有李白的《将进酒》,也被后人改动很多,因流行太广,原本反而不被人所知,甚至不为人接受了。

关于“床”的解释。一是指一种卧具,叫作胡床、交床、绳床等,可以折叠,类似于现在的躺椅、交椅或马扎。二是指井台或者井栏,古代并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以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床”是通假字通“窗”,应为“窗前明月光”。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