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人不能全要,大师不必全见

 树洞书社 2022-01-27



从古到今,成就伟业少不了能人的辅助,齐桓公的不计前嫌以管仲为相称霸诸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让商鞅独挑变法大梁三年收复河西,汉武帝的举贤不避亲启用卫青霍去病首战胜匈奴,曹操的唯才是举任用郭嘉许攸灭袁绍等等。都说明了,人才的至关重要性。

但是否说明你的团队人才越多越好,或者你见的大师越多越好呢?

这取决于团队目标是否局部一致,或者有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

《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四章提到:

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虞以相监,不可,事合而利异者也。若使马、焉能言,则驺、虞无所逃其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之所以为端也。民之蔽主,而不害于盖。贤者不能益,不肖者不能损。故遗贤去知,治之数也。

译文:
君主与官吏,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让马夫和马夫互相监督就不行,因为他们事务相关而利益一致。假如马会说话,马夫的罪恶就无未能隐藏了,因为马和马夫的利益是相矛盾的。利益一致,罪恶相同的人,父亲不能追究儿子,君主不能追究臣下。官吏与官吏就是利益相同而罪恶也相同。只有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的人们,才是帝王建立互相保证的根据。人民蒙蔽君主而无妨碍,这个制度,贤者不能增加,不贤的人不能减少。所以,治国可以不要贤人,不要智者,是由于运用了正确的统治方法。

可见君主权力和行使权力的相互制约性,即君臣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相互制约,是君主行使权力时应加以利用的主要方面。

如果有才能的人都提供建议和采取相应行动,势必就会造成父亲与儿子,马夫与马夫臣与臣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对治国管理国家就会造成阻碍,就像纵横家的孙膑和庞涓,苏秦与张仪,只能各侍其主,而不能在同一个阵营一起共事一样。

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离开鲁国,前往齐国求官,却被晏婴阻止,其阻止的理由是什么呢?

晏子对齐国国君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史记孔子世家》

晏婴做出了三个不可以的论断:不可为下,不可为俗,不可为国。再加上后面的“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意思是说他们(儒家)能言善辩,不情愿受到律法的约束。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他们过于看重丧事,竭尽哀情,为了厚葬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习俗;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任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相继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些时间了。

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不是孔子才能智慧不够,而是天下的民风民俗已经很难用孔子的一套礼仪来治理了,如果使用孔子就会引起齐国上下折腾,能不能让齐国强盛未可知,一旦失败那就是劳民伤财,而这些繁文缛节对一个诸侯国的强大本身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只有国家太平,百姓和国家才有精神追求这些礼乐。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同样这在张仪苏秦身上也能看出为什么不能同侍一主。没有了纵横之间的较量,就没有后来张仪苏秦去游说他国的纵横捭阖,否则张仪苏秦就不会那么出名。

      据《史记》记载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

      张仪与苏秦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谋士,他们两个都是师从鬼谷子先生的。两人虽然才能不相上下,但是苏秦一直认为张仪要比他强上不少。两人学成后开始来到各个诸侯国展现才能,苏秦率先说服了赵王,留在赵国当了谋士。为了达成自己的策略目的,苏秦派人找到张仪,让他来投奔自己。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来到赵国后,去求见了苏秦。谁知道苏秦却一点也不念往日情分,不但不见张仪,还只给他吃最粗劣的食物。派人去羞辱张仪:你这么有才,竟然如此贫困潦倒,赶紧走吧!张仪本来以为苏秦是自己的好友,没想到竟然这样羞辱自己,愤怒的张仪决定到实力强大的秦国去发展。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张仪走后,苏秦求赵王派个得力的人带着金银、车马暗中帮助张仪。那人与张仪住在一起,渐渐与张仪熟识以后再赠送金钱、车马,其中隐秘一概不提。用这些金钱张仪找到机会,见到了秦惠王,终于做了秦国的客卿。

  此时帮助张仪的人拜辞而走,张仪忙说:我刚刚上位,还没报答你,怎么要走呢?那个人却说:其实这这一切是苏秦让我做的,苏秦担忧秦国攻打赵国,使他的联合诸侯国的策略失败,他认为只有你可以控制秦国不去攻打其他诸侯国,所以激怒你来秦。他让我暗中用钱财帮助你,这些都是他的计策。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张仪非常惊讶:这些计谋我都学过,但是却没有发觉,还是苏秦的计策高明。你告诉他,为了表示感谢,只要苏秦在赵国当权,我张仪一定不让秦国攻打赵国。最终,张仪在苏秦的合纵六国中起到重大作用,秦国15年没有攻打其他国家。

  张仪曾对苏秦说过这么一句话: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作为领导虽然能人不能全用,作为朋友虽然各侍其主,不合作也是一种合作。

所以个人总结了一下几种人不能用:

       1.价值观不一致不用
       2.相同才能相同特长的只能用其一
       3.掌控不了的能人不能用
       
       同样对于大师来说,就是放大版的能人,同样也遵循以上特点,对于价值观不一致的还要注意的是保持距离,能不得罪就不得罪,尽可能善待而处,就像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得罪了他们,就相当于得罪了国君的朋友,甚至他们的学生会记录下来,后代子孙都可能看到。

       所以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用好几个核心人就可以了!其次更重要的事情是完善制度,用制度来管理人,用文化来约束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