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二十六集第3讲

 情缘半岛 2022-01-27

       有一次,齐景公外出游览,向北仰望,看到齐国的都城,感叹说:“唉!假如自古以来没有死亡,该如何?”晏子回答:“以前,天地将人的死亡看成是好事,因为仁德之人可以休息了,不仁德的人终于可以藏伏了。假如自古以来都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远享有齐国,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将辅助他,而君主只能戴着斗笠,穿着布衣,手持大锄小锄蹲行、劳作于田野之中,哪里还有工夫忧虑死亡?”齐景公听了之后很不高兴。

       没过多久,梁丘据乘着六匹马拉的大车从远处赶来。齐景公看后说:“梁丘据是跟寡人很和谐的人!”晏子说:“他和君主只是气味相投。所谓的和,如果用口味来作比方,君主如果尝出甜味,臣子就应该尝出其中的酸味;君主觉得味淡,臣子就应该尝出其中的咸味。但是梁丘据却不同,君主说是甜味,他就说是甜味,这称为气味相投,怎么能称得上和谐呢?”晏子又一次拂了齐景公的面子,齐景公又不高兴了。

       过了一会儿,齐景公向西望去,突然看见了彗星,于是便召见伯常骞,要他祈祷让彗星隐去。晏子说:“不可,这是上苍在教诲人们,用以警诫人不恭敬的行为。现在君主如果能够修文德、纳谏言,即使不祈祷彗星隐去,它也会自行消失。而现在君主却好酒贪杯、连日作乐,不整改朝政,纵容小人、亲近谗佞、喜欢倡优,这样下去,何止只有彗星,就连孛星也将会出现了!”意思是会有更不好的征兆出现了,齐景公听后就更不高兴了。

      这件事过去没多久,晏子就过世了。齐景公走出门外,背靠着照壁而立,叹息说:“昔者从夫子而游,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孰责寡人哉?”晏子过世之后,齐景公还常常思念晏子的教诲,说:“以前先生伴寡人出游,曾经一日三次责备寡人,现在还有谁来责备寡人呢?”

      由此可见,爱之深,则责之切。晏子感恩齐景公的信任,不希望齐景公犯错误,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劝导他。如果一位领导者身边有幸有一位老师般的人物,看到领导者有问题,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来,那么这位领导者的提升一定会很快,而且也不容易犯大的错误。所以,古代的明君都以能够得到犯言直谏的臣子为荣幸,甚至想方设法地引导臣子们指正自己的过失。

       在现代社会,除了父母之外,很少有人能够直言不讳地指正我们的过失了。就是因为父母爱子心切,他们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有问题而不去指正。看到孩子有问题,父母经常是不管孩子高不高兴,都要给孩子指正过来。但是我们做儿女的,却不能够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还逆反,与他们对立。

      《吕氏春秋》中说:“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直言也。”贤明的君主最重视的无过于士人,之所以重视士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犯颜直谏。如果他讲话非常直接,那么这个君主就能够看到自己邪曲不正的地方,把自己的错误、过失都更改过来。

      《吕氏春秋》记载,能意去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寡人听说你这个人'好直’(就是喜欢直言不讳),有这回事吗?”能意说:“我怎么称得上'好直’呢?我听说'好直’的人,他的家不选在动乱的国家,也不会去见品德上有污垢的君主。而我的家安住在齐国,今天又亲自来见君主,怎么能说我'好直’呢?”《吕氏春秋》评论,能意如果在君主之旁,一定能够做到不阿谀奉承君主。如果他不阿谀奉承君主,君主所得就不会少。这是为贤主所希求,而为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因为不贤德的君主厌恶直言不讳的人。

       如果君主想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过失,就要愿意任用敢于犯颜直谏的人。如果我们的脸上有一个黑点,出去之后怕人看见了丢面子,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脸上有一个黑点,我们尚且对他感恩戴德。但是我们做事有不足,人格上有欠缺,别人为我们指正出来,希望我们做得更好,我们为什么不能对这样的人感恩戴德呢?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读书人都讲求道义,如果遇到了一位能够尊敬他的领导者,他就是肝脑涂地,也要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而回报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君主提升,所以才会经常直言不讳。正如《易经》中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大王的臣子忠厚老实、犯颜直谏,不是为了自身的安危,而是想匡正君主的过失。君主有过失,是危亡的征兆。见到君主有过失而不去劝谏,就是无视君主陷于危亡的境地。而忠臣不忍心看着君主处于危亡的境地而置之不顾。所以,爱之深,则责之切。如果我们周围有能够直言不讳指正自己过失的人,甚至冒着“大不敬”的罪名,还能劝谏、提醒我们的过失,这个人就是真正为我们着想、最忠心的人。从晏子对齐景公的谆谆教诲之中,就能体会到晏子的忠心。

       当然晏子的忠心还有多种表现,《晏子》中这样评价:“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即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避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晏子作为齐景公的宰相,他待人的原则是,看到贤德之人就推荐,不求与君主的想法相同;看到不贤德的人就罢免,不避开君主所宠爱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存私心,规劝君主直言不讳。

       还有一个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晏子的无私。

       晏子上朝的时候,坐着破车,驾着劣马。齐景公看到这种情景后说:“是不是先生的俸禄太少,为何乘坐如此破旧的车?”退朝之后,齐景公很关心晏子,就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一辆大车,但是去了好几次,晏子都不接受。齐景公很不高兴,派人立刻召晏子进宫。晏子来了之后,齐景公对他说:“先生如果不接受寡人所赠的车马,寡人以后也不乘车马了。”

      晏子说:“君主让我监督群臣百官,因此我节制衣服、饮食的供养,为的是为齐国的百姓做出表率。尽管如此,我仍然担心百姓会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君主乘坐四匹马拉的大车,我作为臣子,也乘坐四匹马拉的大车,那么对百姓中那些不讲礼义、衣食奢侈而不考虑自己行为是否得当的人,我便无法禁止了。”于是,晏子还是没有接受齐景公的好意。换现在的话说,齐景公想送晏子一辆高级轿车,而且这辆车的级别很高,与齐景公自己乘坐的车子的级别是相等的。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多大的荣宠,那么高档,还是君主所赐,说明自己受到了君主的礼遇。但是晏子考虑到这样有违礼义,而且还会带动全国兴起奢侈之风,所以还是拒绝接受。

      由此可见,晏子没有任何私心,对齐景公忠心耿耿,一心想辅佐他把国家治理好。所以,晏子过世的时候,齐景公非常哀痛。

      《晏子》中记载,“景公游淄,闻晏子卒,公乘而驱”。齐景公出游淄川,听说晏子逝世的消息,急忙乘车赶回。“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齐景公自以为车跑得慢,于是跳下车来奔跑,但是发现自己跑还是不如坐车快,又上车疾驰。“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到达都城之后,在路途上,先后四次下车奔跑,边跑边哭。“至伏尸而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逸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赶到晏子家,趴在晏子的尸体上失声痛哭说:“大夫,您经常批评寡人的过错,大事小事无所遗漏。尽管如此,寡人仍然奢侈放纵而不知收敛,因此百姓对寡人有很多积怨。”“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之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乎?”他说:“如今上天降灾于齐国,却没有降在寡人的身上,先降到了夫子寡人的身上,齐国的江山要危险了,百官之中还有谁能指出寡人的过失?”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齐景公的哀痛出于为君者对臣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恩之心。一定是在那一刻,齐景公回想起了晏子从前辅佐自己的时候,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教诲,不失时机的劝导,苦口婆心的劝谏,忠心耿耿的付出。所以,这种哀痛之情也是君臣之间深情厚谊的自然流露,这种深情厚谊正是君臣在多年相处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

从这里看到,古人贤君忠臣之间的相处确实是以道义相交,天荒地老。而不像现在的一些人,以功利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而没有丝毫恩义、道义、情义可言。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四十一句: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十一《史记上》。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洗头发的时候,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饭的时候也数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份看不起人。”这句话提醒领导者,虽然自己身份高贵,但是要礼遇贤才,这样才能感召贤人协助治理好国家、企业。

       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人杰也。吾能用之,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君主对于贤德之人,要尊重、礼敬、信任,还要重用,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