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云原创】“砧板响了!”

 新用户54392mCV 2022-01-27

今天做饭,斩鸡,“ 笃笃笃”“笃笃笃”,猛地又想起了琼珍大嫂嚷着“砧板响了!砧板响了!”

砧板响,代表有肉吃。

那时候,大家都穷,肉算奢侈品。

我家住在村里“十字路口”的地方,算是通衢。南北向是一条有坡度的巷子。琼珍大嫂住在坡中间,她家里养很多鸭子,平时卖鸭蛋,年节卖活鸭。

那时候,家里砧板不经常用,常吃的是叶菜,洗干净,平放竹畚箕,“噔噔噔”菜刀三下五除二切了,大油锅猪油已经冒烟,倒下,“嗞咋”大响,添一灶柴火,翻炒几下,菜便软熟,锅很快复归于平静,起锅,马上吃,真是香喷天。

块茎类如萝卜马铃薯,要用砧板,切即可,不需要用力砍,是以外面也听不到砧板响。

吃肉不同,必须用砧板,即使纯肉,也比蔬菜耐力,砧板不免作响。

如果杀鸡杀鸭,那更是“笃笃笃笃”(四个入声字,白话读来如金石撞击)不停,顽固受力的,奶奶会一边嘟囔一句“鬼打咯,硬得像石头!”一边用尽力气去劈。这时候,案台需要安设在厨房门口的石板上,不说厨房周围,十米外都还听得见。

琼珍大嫂每天赶着一大群鸭子下坡上坡。遇到砧板响的时候,鸭子们嘎嘎嘎走过去了,琼珍大嫂大声说:“砧板响了砧板响了。”

操刀的人抬起头说,是啊是啊,砧板响了。

大家有一种共同的快乐。

也有会讲押韵的,说:“砧板响响,食了又想”。

也算是乡村的雅韵了。

砧板响,带给孩子们的欢乐更大。

如果自家杀鸡杀鸭,整只煮熟(我们那里吃鸡鸭,白切是绝对主流),往往由爸爸切块,我们几个围着爸爸爸爸一边切,一边给心急的孩子嘴里塞一小块鸡胗,或者一小段鸡肠,先尝为快啊,嚷嚷笑笑啊,空气都是快活的。

鸡毛鸭毛鸡肾皮鸭肾皮都晒干,有郎中走村收购,他大声喊:“有鸡毛鸭毛,鸡肾皮鸭肾皮,牙膏壳,快啲摞来卖咯!”

以前用的牙膏是锡皮的,多数是黄色的中华牙膏,用完了可以回收。

卖了鸡毛鸭毛鸡肾皮鸭肾皮牙膏壳,可以换郎中的麦芽糖。不要麦芽糖的,捏着一毛两毛,存起来,以后去赶集。

有时候,“砧板响”也吃炸糊。

那天中午放学,我像往常那样“飞”回家,很远就听到家里就砧板响,好惊喜:怎么中午也砧板响?(不是节日吃肉的话,要么早饭吃了好干活,要么晚饭干完活好吃)

加速走近厨房,一看,原来是奶奶在斩“木仔头”——山上的一种树根,晒干可以煲凉水(乡下把凉茶称为凉水)。

(插图为父亲生病前,陪父母游遂溪孔子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